引黃濟青工程

中國山東省境內一項將黃河水引向青島的水利工程

引黃濟青工程是中國山東省境內一項將黃河水引向青島的水利工程(跨流域、遠距離的大型調水工程)。它是“七五”期間山東省重點工程之一,也是山東省近幾十年以來最大的水利和市政建設工程。

引黃濟青工程建有253公里人工襯砌輸水明渠和22公里暗渠。黃河水在濱州的引黃濟青工程的起點進行沉澱,向東南經過東營、濰坊,最後抵達青島市境內的棘洪灘水庫

工程介紹


範圍

工程全長290公里,由山東省濱州市境內打漁張引黃閘引水到青島市白沙水廠,途經4個市地、10個縣市區。

數據

棘洪灘水庫是引黃濟青工程的惟一調蓄水庫,位於膠州市、即墨區和城陽區交界處,庫區面積達14.422平方公里,圍壩長14.277公里,設計水位14.2米,總庫容1.46億立方米,建設資金1.4億元。
截止1994年,引黃濟青工程已累計向青島市供水10億立方米。

經費

引黃濟青工程
引黃濟青工程
經過了中國國家計委(2003年3月,國家計委更名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審批,工程概算投資八億元,后概算調整為9.53億元,超概算投資18.9%。
青島市於1986年10月14日出台了《青島市籌集引黃濟青工程建設資金暫行辦法》,辦法中指出了建設資金由國家、省、市三級負擔,青島市承擔1.5億元,規定了每年從地方財政和城市維護建設稅中安排一部分,尚缺部分以加收水費的方式,加收水費的對象是企業和單位,而居民和一些非盈利性機構免繳。

作用

工程從黃河引水到青島,具有引水、沉沙、輸水、蓄水、凈水、配水等設施,功能齊全,配套完整,已經是青島市主要用水的來源並使青島擺脫了缺水的困難。
在經濟上,根據青島市估算,該工程將為青島增加經濟效益300多億元,使高氟、鹹水區的居民喝上了正常水,為渠道博興縣提供農灌用水近10億立方米,沿途城鄉也得到61億多立方米的供水,可增加糧食5.1億多公斤。
在地理上,有效地補償了地下水,回灌補源6億多立方米,防治了海水內侵的危害。
引黃濟青工程共完成土石方5500萬立方米,砌石60萬立方米,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75萬立方米。使用鋼材7.05萬噸,水泥35萬噸,木材5.23萬立方米。永久性佔地6.3萬畝,移民3264人,工程總投資9.6億元。工程總體設計由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負責,參加工程設計的單位有省內外30餘家設計院所。工程設計獲國家金獎,工程質量被評為優質工程

管理維護


《山東省引黃濟青工程管理試行辦法(修正)》中規定引黃濟青工程實行統一管理與分級負責、專業管理與群眾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引黃濟青工程的保護、管理,實行責任制。引黃濟青工程沿線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轄區內的工程管理負有重要責任,應積極支持工程管理單位和管理人員行使其職權,管好、用好所管理的工程及其設施。
引黃濟青工程及設施,屬於國家所有,受國家法律保護。工程沿線的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保護工程及設施,都有權制止和檢舉、控告毀壞工程的行為。
青島市行政區域內引黃濟青工程保護範圍:輸水河從工程管理範圍外沿(即地界線)至河口內沿外側各200米;聯合溝、昌平河、大喜屯溝、白沙河、清水河、小新河、大沽河、桃源河等倒虹吸,從倒虹吸中心線至中心線兩側各200米;棘洪灘水庫,從工程管理範圍外沿(即地界線)至水庫大壩導滲溝外沿以外300米;亭口泵站、棘洪灘泵站,從水工建築物外沿以外200米。

建設歷程


該工程於1986年4月15日開工興建,1989年11月25日正式通水。
1991年12月,根據國家計委的意見,組成由水利部、建設部、建設銀行總行及省直屬有關部門等單位參加的驗收委員會,對山東境內國家“七五”重點水利工程、建國以來省內規模最大的水利和市政建設工程--引黃濟青工程進行驗收。驗收委員會從打漁張開始檢查了輸水乾渠、泵站、棘洪灘水庫以上的水源工程、水庫以下的供水工程,檢查了設計結果,經驗收工程建設屬於國內領先水平,合格率100%,優良率93.4%。工程總體設計獲水利部優秀設計一等獎,輸水、沉沙研究獲1991年水利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建設意義


引黃濟青工程讓青島人喝上了黃河水,從此擺脫了長期困擾青島人的吃水問題。該工程讓青島的發展再也不受到水問題的束縛,使青島市的經濟發展長足增長。
該工程橫亘山東半島西部,使得山東省水資源的分佈更加趨於平衡。

社會評價


該工程改變了原先缺水的青島市的面貌,使得青島的工農業可以自由發展,居民的社會生活也得到改觀。使原先排長龍打水和工廠因缺水而停工的現象再也不存在了,引黃濟青工程受到了青島社會的廣泛讚譽,被譽為“黃金之渠”。
由於引來的水的成本高於當地開源和節水的花費,在價格問題上引發了爭議了,有時工程的利用率不到40%。

工程背景


青島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是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海濱旅遊勝地,經濟總量、人均GDP指標和綜合競爭力位居山東省首位。受自然和地理條件限制,青島屬水資源短缺城市,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佔全國平均值的11%。20世紀80年代,因降水偏少、水資源短缺,青島市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導致海水入侵,水生態破壞嚴重,經濟發展和居民生產生活用水供需矛盾突出,形勢非常非常嚴峻。
1979年7月26-31日,鄧小平同志到青島視察。期間,他偶然發現有消防車往療養區送水。針對青島的缺水情況,鄧小平指出:青島市連水都缺,搞開放、旅遊是不行的,要趕快解決缺水的問題。
面對青島市水資源短缺的嚴峻形勢,為徹底扭轉青島地區水資源短缺困局,決策者的目光投向黃河。興建跨流域調水工程,將黃河水引到青島,從根本上解決青島水危機,逐漸進入黨和政府的決策層面,山東省引黃濟青工程由此誕生。
引黃濟青工程
引黃濟青工程

論證審批


1982年1月,為解決青島市水源緊缺狀況,國家城建總局會同山東省有關部門,在青島召開“青島市水資源研究討論會”上提出“引黃濟青”工程設想。
1982年2月,省水利勘測設計院提出《引黃濟青工程查勘計劃》,組成13人的規劃設計組,對輸水路線進行查勘。7月,省府向國家計委呈報《青島市供水工程計劃任務書》。
1982年9月,國家計劃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計委)、經濟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經委)、水利電力部(以下簡稱水電部),於1982年3月和城鄉建設環保部(以下簡稱建設部)聯合考查后,認為“從黃河調水是解決青島市供水的重要途徑”。
1984年7月4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領導萬里、胡啟立、李鵬及有關部委的專家、學者乘直升飛機視察了黃河,聽取了水電部長錢正英關於引黃濟青方案的彙報。指出:引黃濟青採用明渠方案好,綜合效益大。並要求當年9月提出可行性研究報告,邀請全國專家進行論證。
1984年8月8日,山東省引黃濟青工程指揮部成立,副省長盧洪任指揮,省水利廳廳長馬麟等4人任副指揮,省水利廳總工程師孫貽讓任總工程師。辦公室設在省水利廳,馬麟兼辦公室主任。
1984年9月15日,省政府第52次常務會議同意省水利廳提出的增加青島每日供水55萬噸的規劃方案,確定對省水利勘測設計院引黃濟青工程設計組完成的《山東省引黃濟青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修改,由盧洪、朱奇民定稿,並負責開好論證會。
1984年9月23-26日,山東水利學會受中國水利學會委託,在青島市召開引黃濟青工程可行性研究論證會。與會代表一致認為,引黃濟青勢在必行,《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提出的工程方案是切實可行的,經濟上也是比較合理的。
1984年10月,山東省政府將《山東省引黃濟青設計任務書》呈報國務院,10月29-31日,水電部會同國家計委、建設部在北京召開了審查會,初審確定近日向青島市區日供水55萬立方米。后鑒於國家財力、物力限制,將供水規模縮小為日供水30萬立方米。核增投資1.0億元,整個工程核定控制投資12.50億元。
1985年1月,國務院領導召集有關部門負責人討論引黃濟青工程,指示要對明渠和管道方案做進一步比較。5月,國家計委下達《關於請進一步論證引黃濟青方案的通知》,要求山東省根據年初國務院會議的精神,進一步做好引黃濟青方案的比較、論證工作。
1985年4月,著名水利學家、清華大學原副校長張光斗教授,受國家計委委託來山東及青島對引黃濟青工程實地考查、論證。
1985年7月,山東省政府又將《山東省引黃濟青工程修正設計任務書》呈報國務院。國家計委按照國務院批示,會同水電部、建設部,並邀請有關專家審查了修正設計任務書,9月向國務院呈報了審批請示。
經國務院審批同意,國家計委於10月18日正式批准了引黃濟青工程設計方案,把該工程作為關係青島市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一項戰略性措施,作為地方重點建設項目列入國家計劃,由山東省政府執行。工程總投資8億元,其中國家投資(撥改貸)5億元,山東省自籌3億元,后概算調整為9.53億元。
1985年12月10日,《山東省引黃濟青工程初步設計》全部完成,由省水利廳上報省人民政府。
1985年12月25-29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商同水電部、建設部在濟南齊魯賓館召開《山東省引黃濟青工程初步設計》審查會,盧洪副省長主持會議。會議認為《山東省引黃濟青工程初步設計》符合國務院對《山東省引黃濟青修正設計任務書》的批複精神,其設計深度和廣度基本上達到了國家規定的要求,設計的指導思想、總體布局、工藝流程等是合理的、可行的。
1986年4月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里、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郝建秀在青島八大關小禮堂仔細察看了引黃濟青工程示意圖,並和省、市領導及水利專家一起研究工程建設,要求集思廣益付諸實施。

擴建修繕


2014年,由山東省發改委批複同意,山東省引黃濟青工程進行改擴建工程,主要是泵站、渠道的改造,還有棘洪灘水庫大壩護坡的改造,以提高向青島輸水的能力和效率。從2015年開工,分兩期實施,一期已完工,二期2020年完成竣工驗收。設計供水能力將由原來的30萬立方米/日增加至71.9萬立方米/日。原來設計供水一年只供三個月,主要是冬季供水。改擴建后,變成常年供水。
改擴建引黃濟青工程配套設施也成為膠東地區引黃調水工程的一部分。即為保證膠東地區供水,山東省實施的膠東地區引黃調水工程。這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中山東“T”字型調水大動脈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自濱州市打漁張引黃閘引取黃河水,途經濱州、東營、濰坊、青島、煙台、威海6市16縣市區,輸水線路總長482公里,其中利用原有引黃濟青工程172.5公里。工程近期以黃河水為水源,設計年調水量1.43億立方米,遠期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建成后,以長江水為水源,設計年調水量3.83億立方米。2003年12月19日,膠東地區引黃調水工程在招遠市辛庄泵站工地開工。2014正式建成通水。

工程效益


1989年建成通水至1991年,兩年時間共運行233天,從黃河調水53789萬立方米,向青島棘洪灘水庫送水15532萬立方米,為博興縣供水11214萬立方米,為沿線農業供水13530萬立方米。基本滿足了青島市的需水要求。
到2019年,引黃濟青工程累計向青島市區及其西部地區供水44億餘立方米,特別是2015-2018年,膠東地區遭遇持續嚴重乾旱,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別供水2.74億立方米、4.8億立方米、5.3億立方米、3.94億立方米,有效地保障了青島市用水需求。引黃濟青工程為青島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發展提供有力的水資源支撐。

水質監測


青島市環保局環境監測站從1989年12月開始,即在棘洪灘水庫進水口和放水口兩個斷面每月一次監測35項水質理化指標。監測結果表明:棘洪灘水庫1989-2003年水質質量等級都為Ⅱ級良好級以上;通過對水質富營養化的重要指標高錳酸鹽指數、BOD5、總氮、總磷和透明度進行評價,棘洪灘水庫始終處於中營養狀態。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從1990年11月開始,階段性地在棘洪灘水庫進水口和放水口進行浮遊藻類監測。通過對藻類總數、種群結構和優勢種類的綜合分析后認為,棘洪灘水庫水質始終處於中營養狀態。青島市水環境監測中心從1999年4月起,每旬一次監測水質綜合指數,結果為:至2003年12月,水資源質量Ⅰ級、是水質優良的供水源地佔62%;水資源質量Ⅱ級、是水質良好的供水源地佔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