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平

中山大學常務副校長

汪建平,男,漢族,1954年9月出生,江西婺源人,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學歷,結直腸肛門外科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前常務副校長、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組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衛生部有突出貢獻專家、中央保健委員會特聘專家、英格蘭皇家外科學院院士(FRCS)、美國外科學院院士(FACS)、亞太地區腸造口協會中國區主席。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1978年畢業於第一軍醫大學醫療系並留校在附屬珠江醫院任外科醫師。
1982年考入中山醫學院就讀外科學碩士研究生,
1985年畢業留校在附屬一院胃腸外科工作,1987年在職攻讀博士研究生,1990年獲醫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91年3月至1993年8月赴日本神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消化系進行博士后研究。1986年晉陞講師,1993年晉陞副教授,1997年晉陞教授,2000年任博士生導師。
1994年任附屬一院院長辦公室副主任、院長助理。
1996年任附屬一院副院長。
1998年3月任中山醫科大學副校長、校黨委常委。
2001年10月任中山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2007年2月至2012年7月兼任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中山大學附屬胃腸肛門醫院)院長。
2016年11月入選英格蘭皇家外科學院院士。

社會活動


廣東省胃腸外科學組組長,全國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組長,中央保健局特聘專家,亞太地區腸造口康復治療協會中國區主席。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學組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會外科分會胃腸營養學組主任委員,《中華胃腸外科雜誌》主編,醫學生統編教材《外科學》副主編。《胃腸外科》副主編,《胃腸外科手術學》主編。
在國內外學術界任職:亞太地區腸造口康復治療協會中國區主席;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組長;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外科醫師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日本消化器外科學會會員;美國外科醫師學院會員(FACS);廣東省醫學會副會長;廣東省醫師協會副會長;廣東省醫學會肛腸分會主任委員;《中華胃腸外科雜誌》主編;《Gastroenterology Report》主編;《Techniques in Coloproctology》編委(SCI);衛生部《結直腸癌診療規範》2010年版專家組組長;全國五年制臨床醫學規劃教材《外科學》第五、六版編委、第七版副主編、第八版主編;《中華外科雜誌》、《中國實用外科雜誌》、《癌症》、《大腸肛門外科雜誌》特邀編委;七年制、八年制規劃教材《外科學》編委等。

研究領域


善於處理結直腸外科疑難病例,如超低位直腸癌保功能手術、局部複發性直腸癌的外科處理、腹膜后腫瘤、直腸肛門間質瘤、克羅恩病的手術治療、迴腸儲袋手術等。
從事普通外科的臨床診治30餘年,在結直腸腫瘤、炎症性腸病及肛門良性疾病等方面有著極豐富的臨床經驗,是推動我國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科發展的學科帶頭人之一。在國內較早開展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並帶動學科的年輕醫生熟練掌握了腔鏡技術。

研科成就


主攻結直腸肛門良惡性疾病、胃腸腫瘤,擅長於結直腸腫瘤、炎性腸病、肛管良性疾病,尤其對結直腸癌根治術、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TME和自主神經保護的直腸癌根治術、家族性息肉病、潰瘍性結腸炎和痔瘺的診治有較深造詣。撰寫並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5篇。負責主持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課題,在研經費400多萬元。多次應邀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會議。

論文著作

主持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20餘項。撰寫並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5篇。其中發表在《中華外科雜誌》的“低前切除術與腹會陰聯合切除術治療中低位直腸癌療效分析”一文是國內直腸癌治療水平的代表性文章。完成和在研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課題13項,在研經費380萬元,參與研究的胰島移植實驗研究系列獲1992年衛生部三等獎和省科委三等獎。出版了《胃腸外科學》(副主編)及《消化道縫合器及其臨床應用》(主編)和《胃腸外科手術學》(主編)參編《外科學》五年制規劃教材第五版、《外科學》七年制規劃教材第一版、《腹部外科學》《新外科手冊》《現代外科學》《手術創新及意外處理》《消化系內分泌腫瘤》。

獲得榮譽


主持課題“直腸癌保功能系列研究”獲得2006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參與的“胰島移植實驗研究系列”獲1992年衛生部三等獎和省科委三等獎;
“結直腸炎症與腫瘤的基礎與臨床系列研究”獲2011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8年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2010年丁穎科技獎;
2012年度榮獲“中國名醫百強榜”結腸直腸肛門外科上榜名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