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於燕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

茅於燕,1926年生於北京,1950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哲學心理系;現為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她從事兒童心理研究50餘年,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從事嬰幼兒智能追蹤研究的心理學家之一。她在國內開創了智力落後兒童早期教育訓練工作,為我國兒童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做出了貢獻。

個人簡歷


茅於燕,女,江蘇鎮江人。專業學位:哲學心理系學士。簡歷:1950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哲學心理系;1951至1960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實習員;1960至1979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79至1986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1981年,美國康奈爾大學人類發展和家庭研究系訪問學者;1986年至現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

詳細介紹


茅於燕,教授,1950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哲學心理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著名兒童心理學家。中日育兒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0~6歲兒童身心發展量表的主要研製人之一。她從事兒童心理研究50餘年,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從事嬰幼兒智能追蹤研究的心理學家之一。對中國兒童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做出了貢獻。多次獲得國內和國際的獎項和榮譽稱號,被收為美國馬奎公司的《世界名人錄》和英國劍橋的《國際知識界名人錄》。從1975年開始從事智力落後兒童的研究工作,多年的潛心研究使她在理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並撰寫了《智力落後兒童早期訓練手冊》。為讓更多的弱智兒童能回歸主流社會,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創辦了我國最早的民辦特殊教育幼兒園。享受國務院特殊貢獻津貼。多次獲得國內和國際的獎項和榮譽稱號,被收入美國自傳研究中心的《國際知名人士錄》、馬奎斯公司的《世界名人錄》和英國劍橋自傳中心的《國際知識界名人錄》等。2000年榮獲“中國內藤國際育兒獎”。早在1980年她就率先在北京提出建議,開辦弱智兒直輔讀班和學校,後來她又辦起早期訓練64兒園,人們欠她稱為是弱智兒重救守的“拓荒人“。工作領域:①1975年以前在教育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每內工作;②1975年轉而從事智力落後兒童早期訓練和智力發原規律的研究。一項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被評為葉國科學院重大成果。⑦1986年在一些弱智兒童家長和熱心人士的幫助下創辦了“北京新運弱智兒童養育院”,開展對弱智幼Jt早期訓練的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我國這是一項開創性6t工作。兒童進步很大,不少兒童經過早期訓練考上了培智學校和止富小字。現任50名3—9歲兒童在校學習。有1000人次以上的人來該院參觀過,其中有六七個國家的同行;有70餘家報刊雜誌報導了該院的成果。CAi”“DdiJy於1991年12月24日曾以頭版頭條位置對該院做了報導。多次獲榮譽稱號,並進入三本世界名人錄。個人語句:“讓他們享受人生,讓他們體驗人生,因為他們自身是封閉的希望他們醫普通兒童一樣得到人的權利,這就是我的一種願望,這是我最大的願望。”

主要著作


1989至1990年先後榮獲美國傳記研究所第三屆特殊領袖才能獎和國際文化榮譽獎,並被選入英國劍橋《國際知識界名人錄》、美國傳記研究所《國際知名人士錄》、《中國當代婦女事業成就大典》,2000年獲中國內藤國際育兒獎。

人物訪談


茅於燕: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從事兒童心理研究40年,對我國兒童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做出了巨大貢獻。多次獲得國內和國際的獎項和榮譽稱號,被收入美國馬奎公司的《世界名人錄》和英國劍橋的《國際知識界名人錄》。茅於燕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嬰幼兒智能發展和智力落後兒童的早期教育及其心理特點,發表論文50餘篇,編著圖書14本,是我國從事嬰幼兒智能研究的少數心理學家之一。她在國內開創了智力落後兒童早期教育工作,並將智能追蹤研究的成果與弱智幼兒教育課程有機結合,編寫出中國第一部《智力落後兒童早期教育手冊》,填補了中國這方面的空白。父母們都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最好最出色的人才,於是,各種“育子秘方”大行其道,成功家教事例讓大家趨之若鶩。然而一些家長採用的早期教育方法卻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他們一心想讓孩子快速成才,但總是事與願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究竟什麼樣的兒童才是成功的孩子呢?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茅於燕教授談了自己的看法。問:許多家長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結果總不能令他們滿意,常有家長感嘆自己的教育“很失敗”、“孩子的學習成績不理想”等。那麼什麼樣的孩子才是一個成功的孩子呢?茅於燕教授(以下簡稱茅):現在社會上流行的衡量孩子是否成功的標準是:會識多少字,會背多少詩,特長考了幾級,英語水平如何等,但對孩子的行為方面好不好一般不太關心。我認為,一個成功的孩子應該是一個潛在能力得到很好的開發、有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狀態且很少有行為問題的兒童。正確的早期教育絕對不僅僅是識幾個字或者是背幾首詩,早期教育是一種全面的教育,是對五六歲以前的嬰幼兒所進行的合乎他身心發展規律的智力、運動的訓練和良好性格、習慣、情緒的培養。現在一些家庭特彆強調對孩子的智力訓練,應該扭轉這種偏激的狀況,對孩子的教育(特別是早期教育)應該著重在精神方面。問:現在流行的一個觀點就是要讓孩子快速成才,市面上也有許多如何讓孩子快速成才的書籍出售。你是如何看待快速成才問題的?怎樣才能培養一個成功的孩子呢?茅:在一片“快速培養”、“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吵鬧聲中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是非常不容易的。韓國的一個兒科大夫申宜真寫了一本書叫做《好媽媽,慢慢來》,在這本書里,作者詳細地講述了為什麼孩子應該慢慢地培養以及為了慢慢地培養孩子母親們應該如何去做。這是可用來扭轉“快速培養”風氣的一個新觀念,作者根據自己的工作實踐和養育經驗寫下的這本書對家長來說是非常有用的,也一定會影響我們對於早期教育的認識。那麼,怎樣培養一個未來成功的孩子呢?我想根據這本書的觀點談談我的看法。首要問題就是要弄清什麼叫做慢速培養?它和快速培養有什麼區別?對於快速培養大家知道得比較多,無非是拚命地給孩子加壓力和灌輸知識。慢速培養聽起來好像是老牛拉破車在那裡慢慢走,其實不是。

教育觀點


【茅於燕】教育孩子尊重別人的所有權 教育孩子尊重別人的所有權應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應當肯定,成人對這一教育是非常重視的,但方法必須研究。下面提供幾種方法借鑒:1作好示範。尊重孩子物權的本身,就是一個尊重別人所有權的良好示範,我們要多提供這樣的示範,創造一個尊重物權的人文環境供孩子領略和感受。孩子認識事物帶有強烈的情緒性、模仿性,孩子的物權被尊重,他有了很好的情緒體驗,受到良好的感染后,會更加積極地模仿成人,去尊重別人的物權,形成很自然、理所當然的習慣。2幫助孩子分清,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是別人的,哪些是自己的物權,哪些是別人的物權。3教育孩子關心他人,尊重別人的所有權,並使其初步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自己的心愛之物,歡迎別人來參觀,來共同分享快樂,如帶玩具去幼兒園,請朋友到家裡來玩。別人的物品不去隨便取用,別人的東西不能佔為己有,更不能去搶、去損壞,這些行為是錯的、丑的,絕對不能這樣做,學會控制自己的行動,並懂得為什麼要這樣。有的東西,自己沒有,而又很想要,可以向朋友借,但必須經過別人允許,借來的東西要愛惜,使用后如期如數歸還,並道謝;也可以用自己的東西去換借別人的東西,互換互借,加強交流,這也是良好人際關係的培養。孩子真正需要的東西,別人有,自己沒有,借用不方便的,要向爸媽講明理由,徵得同意,購買回來愛惜使用。成人供給的東西太多太亂太雜,會使孩子感到來的容易而不珍惜;如果對孩子物品供給太緊,也會使兒童備感困難,為難之極時,也會使孩子去拿別人的物品,受到指責后又會自卑和懊惱。所以,家長要為孩子適時合理地購物,合理滿足孩子的需要。當孩子已經侵佔別人的所有權或物品之時,成人要冷靜分析原因,認真對待,不要罵孩子是“小偷”,更不要指責其“屢教不改”,孩子日常犯的錯誤與這些話語的性質是不能等同的,孩子長期聽慣了這些消極的詞語,一會自卑,二會無動於衷,長期下去會把孩子推向反面。當孩子出現不尊重別人所有權行為的時候,我們要認真對待,耐心教育,督促改正,讓他把物品送還給物品的主人,並向主人道歉。在家庭、在幼兒園要經常舉行尊重孩子物權的教育,採取多種方式進行行為練習。這樣,相互尊重物權、公私分明的良好行為品德習慣會很快形成,我們的教育就落到實處;因為他們自身是封閉的希望他們醫普通兒童一樣得到人的權利,這就是我的一種願望,這是我最大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