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節

貞節

“貞”為“正”,用在女性對男子,特別是妻子對丈夫的關係上,則是指專一。秦漢時期,女性倫理之中的貞節觀念,並沒有被作為一種國家意識形態加以倡導,女性再嫁乃尋常之事。至宋代,形成理學,改變了中國的學術思想以及風俗制度,也使婦女的貞節觀念在崇古的基礎上愈演愈烈。秦始皇首倡貞節,尊巴清為“貞婦”,並建“懷清台”。“貞”舊讀“zhēng”。

引證解釋


1. 忠貞不二的節操。
《文選·張衡<東京賦>》:“執誼顧主,夫懷貞節。”薛綜 註:“夫,猶人人也。言執禮義之心,顧思漢德,人懷貞正之志分也。”
唐·李德裕《授鄭裔綽渭南縣尉直宏文館制》:“況兩代持衡,皆有貞節,守正持法,遺風凜然。”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如今沒奈何出去了,這小娘子足不下樓,甚是貞節。”
清·翁志琦《反班婕妤怨歌行》:“薄俗區故新,君子秉貞節。”
2.封建禮教指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道德行為。
北周·庾信《彭城公夫人爾朱氏墓誌銘》:“用曹大家之明訓,執宋伯姬之貞節。”
老舍四世同堂》十六:“老太太深信她的哲理是天下最好的,因為‘忍’字教她守住貞節,度過患難,得到像一個鋼針那麼無趣而永遠發著點光的生命。”

其他信息


寬鬆期

秦漢時期,女性倫理之中的貞節觀念,並沒有被作為一種國家意識形態加以倡導,女性再嫁乃尋常之事。秦漢時期,中國的兩性關係一直非常“開放”,秦始皇的母親即一個性亂的典型。
巴清早年喪夫,終身守寡不再嫁。秦始皇譽巴清為“貞婦”,以表彰其貞節,並為她修建了“懷清台”,邀請她至都城咸陽安享晚年。而且,巴清還被特許“合法”擁有著一支龐大的私人武裝。
秦漢時期,當時,在理論上有劉向的《列女傳》、班昭的《女誡》以及《禮記》的獨立成書加以倡導。在實行時,統治者還採取一些行政與法律措施。像秦始皇就曾在泰山、會稽等地刻石提倡貞節:“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凈。”“飾省宣義:有子而嫁,倍死不貞。防隔內外,禁止淫佚,男女潔誠。夫為寄,殺之無罪;男秉義程,妻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並且,為褒獎巴清寡婦,秦始皇修築懷清台,以勸導貞節。
西漢宣帝也效法秦始皇,於神爵四年(公元前五十八年)詔賜貞婦順女帛。東漢安帝也曾於“開初六年二月,詔賜貞婦有節義谷十斛,甄表門閭,旌顯厥行”。
雖然如此,但從總體上看,從秦漢以來一直到宋代程朱理學興起之前,對婦女的貞節觀念還是較為寬泛的,寡婦再嫁決不會被視為不符合禮教的規範而嚴加指責或禁止。
如前漢朱買臣妻離婚再嫁,是個人人皆知的故事,況且朱買臣發達后,還優厚地對待前妻夫婦。著名的《孔雀東南飛》,焦仲卿妻被羅母休回娘家后,也無人嫌棄,反而是太守、縣令一再遣媒議婚。到後漢,寡婦或棄婦再嫁更視若為常,如著名的蔡文姬,嫁三次,也並沒有被人們輕賤,可見漢代對貞節觀是較為淡薄的。
一直到唐代不甚注重貞節觀念。

宋代始

至宋代,由於出了一班儒者,形成理學,改變了中國的學術思想以及風俗制度,也使婦女的貞節觀念在崇古的基礎上愈演愈烈。
對於婦女的貞節,魯迅先生在《我之節烈觀》一文中說:“古代社會,女子多當作男人的物品,或殺或吃,都無不可;男人死後,和他喜歡的寶貝、日用的兵器一同殉葬,更無不可。後來,殉葬的風氣漸漸改了,守節便也漸漸發生。但大抵因為寡婦是鬼妻,亡魂跟著,所以無人敢要,並非要她不事二夫。這樣風俗,蠻人社會裡還有。中國太古的情形,已無從詳考,但看周末雖有殉葬,並非專用女人,嫁否也任便,並無什麼制裁。由漢至唐也並沒有鼓吹節烈,直到宋朝,那一班‘業儒’才說起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話,看見歷史上‘重適’兩個字,便大驚小怪起來。”
婦女貞節觀念,宋代以前的統治者都倡導過,但是並非視為十分嚴重之事。

宗教化

經過宋、元、明三代對貞節觀念的極端倡導,在進入清朝以後,貞節的含義變得十分偏狹了,似乎成了一種宗教,非但夫死守節成了天理,未嫁夫死,也要盡節,偶為男子調戲也要尋死。總之,女子的生命緊緊維繫在貞節上,稍有變故,就要以死全節。清代的儒道學者們連看見唐人文章里有公主改嫁的話,也不免勃然大怒,“這是什麼事!你不為尊者諱,這還了得!”女子如果做幾句“閨中望月”、“園裡看花”的詩,也要被斥責為“邪念”、“懷春”。
清代《禮部則例》規定:節婦,即“自三十歲以前守至五十歲,或年未五十而身故,其守節已及十年,查系孝義兼全厄窮堪憐者”,及為夫守貞的“未婚貞女”。貞節烈女,包括“遭寇守節致死”,“因強姦不從致死,及因為調戲羞忿自盡”,以及“節婦被親屬逼嫁致死者,童養之女尚未成婚,拒夫調戲致死者”等等。每年地方紳耆,族長、保甲長都要向官府公舉節婦烈女,各級官府都要給予表彰。
清代時,京師、省府、州縣各自修建“節孝祠”,矗立大牌坊。被旌表的婦女題名坊上,死後設位祠中,春秋致祭。並由官府發給三十兩“坊銀”,由本家為其建坊。節烈事迹特別突出的,皇帝還親自“御賜詩章匾額緞匹”。節婦烈女的名字列入正史和地方志。
這一來,把對節婦烈女的崇尚推至極點,成千上萬的婦女以身殉夫,或自願、或被迫,此風愈演愈烈。隨之出現的女子教訓書中,也增加了大量的宣揚貞節的內容。如康熙、乾隆年間藍鼎元的《女學》、陳宏謨的《教女遺規》、李晚芳著的《女學言行錄》、王相的《女范捷錄》等等,流傳甚廣。

貞婦巴清

巴渝歷史上,一個長期以來被忽視的女性是巴寡婦清。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巴蜀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始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台。”司馬遷還將她與烏氏倮相提並論,深情地贊禮:“夫倮鄙人牧長,清窮鄉寡婦,禮抗萬乘,明顯天下,豈非以富邪?”可見,戰國末年直至秦代名叫清的巴寡婦,便是歷代中華第一女實業家。
史記》張守節《正義》引《括地誌》注說:“寡婦清台山俗名貞女山,在涪州永安縣東北七十里也。”張守節為唐代人,唐代所轄的永安縣設置於唐高祖武德二年(619),治所在今長壽區的復元鄉永豐場,史稱“陽關城”。懷清台遺址,相傳在今長壽區的千佛鄉寨溝村龍寨山。據之可見,巴清乃是當今重慶的傑出先祖之一,當今重慶人理當對她有更多的了解和敬重。
秦始皇尊巴清為“貞婦”,閱盡自秦以降大一統的中華民族國家史,可謂獨一無二。
要識別“貞婦”,關鍵在“貞”字。《廣雅·釋詁一》給出界說“貞,正也”。這樣釋“貞”為“正”,用在臣對君、仆對主、下對上的關係上,就是指忠實、精誠;用在女性對男子,特別是妻子對丈夫的關係上,則是指專一。無論前者還是後者,都屬於意志或操守堅定不移的具體化。
不過還不能到此為止,還必須根據古代謚法作出分辨。古代謚法相傳是由周公制定的,其後從周、秦至明、清都照行不誤。《謚法解》對“貞”列出三種謚法,分別為“清白守節曰貞”、“大慮克就曰貞”和“不隱無屈曰貞”,秦始皇尊巴清為“貞婦”只能是三者取一。
巴清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巴渝地區早在前316年即已歸屬秦國,巴清作為秦國國民,“能守其業”不但做到了“用財自衛,不見侵犯”,而且有利於發展和壯大秦國經濟,支持秦國的統一大業。二是作客咸陽時,出資支持築長城,對保衛國家作出了貢獻。三是為秦始皇陵提供了大量水銀。距今2200多年前,巴清要把成千噸丹砂經長江,溯嘉陵江,再穿越秦巴山區的古棧道運到關中,不知要具備多大氣魄,要克服多少艱辛。然而,她居然做到了。這三個方面,尤其是第三個方面,分明就是“大慮克就”。
《謚法解》特地指出:“能大慮非正而何?”轉換成現代白話,“大慮”即是大氣魄、大膽識、大目標、大追求,“克”的意思是一定能夠,“就”則指圓滿完成、成就功業,四個字熔鑄著何等了不起的堅定不移的意志和操守。許許多多男子漢不敢想不敢做,不能想不能做的事情,巴清做到了,難怪“千古一帝”要尊她為“貞婦”。重慶歷史名人中,有巴蔓子而無巴清,未免過於低估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