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從吾
中國歷史學家
姚從吾(1894~1970)中國歷史學家。原名士鰲,字占卿,號從吾,中年以後以號行。河南襄城縣人。生於1894年10月7日。曾任河南大學校長、台灣大學、德國柏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
著有《東北史論叢》,代表作品有《耶律楚才西遊錄校注》《張德輝嶺北紀行校注》《漢字蒙音蒙古秘史新譯校注》《邱處機年譜》等。
1917年,考入國立北京大學文科史學門。1920年夏畢業后,又考上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國學門研究生。
1922年夏,由北京大學選派赴德國柏林大學留學,專攻歷史方法論、匈奴史、蒙古史及中西交通史。
姚從吾生活照
1931年,任柏林大學漢學研究所講師。
1934年夏回國,受聘為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講歷史方法論、匈奴史、遼金元史及蒙古史擇題研究等課程。1936年,兼歷史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任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系教授。
1946年9月,任河南大學校長。
1948年12月獲准辭去校長職務。
1949年初去台灣,受聘為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並創辦遼金元研究室。
1949年1月任故宮博物院文獻館館長。
1958年4月,當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人文組院士。
著有《東北史論叢》《耶律楚才西遊錄校注》《張德輝嶺北紀行校注》《漢字蒙音蒙古秘史新譯校注》《邱處機年譜》《余玠評傳》。
1970年4月15日病逝。遺著由門人札奇斯欽、李守孔、陳捷先等輯為《姚從吾先生全集》(共十冊),由台北正中書局陸續出版。《全集》之外,姚氏尚與札奇斯欽合撰《漢字蒙音蒙古秘史新譯並註釋》,刊載於《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九至十一期。
姚從吾是中國現代遼宋金元史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吸收西方史學思想和方法,學貫中西,促進了傳統史學向現代史學的轉變。他重視史料的整理,完成《蒙古秘史》第一部全譯本。他提出著眼於民族融合的“國史擴大綿延觀”,認為在各民族文化不斷融合的基礎上,中華民族的歷史才得以廣大綿延,形成一個屹立於世界東方的文明古國;而遼金元時期則是一個重要的融合時期,在國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姚氏就是以這樣的觀點,深入研究遼金元史,建立起遼金元史體系。他進而倡導宋史與北亞、中亞史的研究,寫成《余玠評傳》等一系列論文及所輯《蒙古與南宋爭奪巴蜀始末》的專題資料,開宋蒙關係研究之先。1958年,他又倡導組成台灣“宋史研究會”(后改名為“宋史座談會”)。姚從吾本通蒙文,晚年又學習滿文,並倡導組成“邊疆語文研究會”,積極推動北亞及中亞史研究。他在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河南大學、台灣大學執教三十六年,桃李滿天下。
姚從吾先生是研究邊疆史的專家,亦是宋、遼、金、元史的權威。在台灣,積極提倡中國史學會,併發起邊疆語文學會。姚從吾先生治史與教學態度均十分認真嚴謹,謙虛好學,對每一史實,每一年代,每一字句都考究清楚。他常說:“把每一篇論文寫好,應該把它擱過一段時間,再拿來詳細校對,然後才可以拿出來發表。”“學生的學問最後應該超過老師才對,不然國家的學術怎能一代比一代進步呢?”姚從吾先生髮表專題論文計在百篇以上,數百萬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