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太行
空軍指揮學院副院長
劉太行,男,劉伯承元帥的長子,重慶市開州區人,少將軍銜,曾任空軍某研究所副所長。後任裝甲兵部隊作戰部副部長。 1939年3月18日出生於炮火連天的太行山抗日前線,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
劉太行一直在部隊工作,從士兵到將軍,一步一個腳印,走著自己的人生之路。與他熟識的同志們評價道:劉太行與他的父親劉伯承一樣,是個異常善良、厚道的人。他對己嚴,對人寬,勤學善思,刻苦鑽研;他在工作上用高標準要求自己,在生活上向普通人看齊。
人物關係
劉太行,男,重慶市開州區人,1939年3月18日出生於太行山,父親劉伯承,母親汪榮華。1940年10月由徐向前帶到延安,進入延安保育院,后曾在延安抗小學習,抗戰勝利后從延安回到太行山,1947年入晉冀魯豫邊區邯鄲行知學校學習,以後離開行知轉入榮臻小學(今北京八一小學),進入北京后,畢業於北京八一小學;因父親調動工作而不斷搬家,中學先後就讀於北京101中學、南京師範學院附中、北京四中;大學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后相繼在農場勞動、下部隊鍛煉,直到九一三事件之後才調回北京。在空軍雷達研究所工作15年,在軍事學院學習1年後,調到空軍指揮學院工作。退休時為空軍指揮學院副院長,空軍少將,現為全國政協委員。
劉伯承從前方給汪榮華寫信:孩子生下后就叫太行
劉伯承夫婦是在長征路上結的婚。劉伯承的夫人汪榮華當時是紅四方面軍的女戰士,她出身貧苦,文化程度不高,人特別忠厚老實。劉伯承在感情上是個較為古板的人。他們兩人的相識與結合,純屬水到渠成十分自然,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充滿了傳奇色彩。
劉太行
於是,正在延安抗大學習的汪榮華於1938年5月來到太行山。不久汪榮華懷孕了。1939年3月,汪榮華在山西遼縣(今左權縣)生下一個男孩,這就是劉伯承的長子劉太行。當時正趕上日寇進攻,劉伯承在前方無暇顧及汪榮華母子,但他知道自己有了兒子后還是十分高興。
於是,劉伯承在戰鬥的間隙里抽空給夫人寫了封親筆信。信上除問候母子平安外,還簡單介紹了戰事情況。在信的末尾,他特意說:孩子生下來就叫太行。
當時因為環境艱苦,部隊指戰員結婚有嚴格條件限制。結婚的人少自然小孩子也就少,部隊里的孩子們都倍受珍愛。在太行根椐地,和劉太行同齡的孩子不少在家裡都有昵稱,而劉太行家裡家外從小到大都只有一個大氣磅礴的名字——太行。由此可以看出劉伯承夫婦對子女情感上的嚴肅性和對下一代的厚望。
劉太行出世之後,汪榮華沒有奶水,只好找了一位奶媽。奶媽是個19歲的年輕母親,奶水很好。半歲以前的劉太行,長得又白又胖,人見人愛。凡是見了可愛的小太行,都忍不住要抱一抱,逗一逗。
劉太行半歲時,奶媽說家中有事突然走了。當時環境殘酷,根本找不到代乳品。於是劉太行每天的食物都是無法讓一個嬰兒吸收的東西,諸如野菜糊糊之類。那時的劉太行時常拉肚子,餓得整天啼哭。如今看他那時的照片,確是一副可憐相:細瘦的身子,大大的腦袋,一雙眼睛瞪得老大。
1940年10月,徐向前從山東去延安參加黨的七大預備會議,途經太行山,劉伯承就委託徐向前把劉太行帶到延安,說:“你把太行交給總司令就行了。”
劉太行與其他人合影
劉太行幸運地在延安長大,比他小一歲的妹妹劉華北卻沒能見到抗戰勝利的陽光。在日本投降前兩個月,只有5歲的小華北,在延安保育院里,被半夜潛入窯洞的敵人殺害了。“爸爸一直覺得對不起這個大女兒,可他從不提起。”劉太行回憶說,父親只是在臨終前偶爾清醒的時候,對夫人汪榮華說:“我太對不起大女兒了,沒有把她養大。”
徐向前到延安后把劉太行交給了康克清,經康克清一年多精心調理,劉太行體質明顯增強。於是康克清將他送到延安保育院。
劉伯承說:太行這孩子養夾生了,得嚴加管教
在劉伯承夫婦幾個子女的幼年時期,劉太行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最少:不到兩歲離開太行山到延安,直到四五歲時才在延安見到親生父母。當時劉太行對父母已沒有任何印象。康克清對他說:“太行,你的親爸爸和親媽媽來看你了,快叫爸爸媽媽呀!”可劉太行低著腦袋怎麼也張不開口。他平時叫慣了“康媽媽”、“朱爸爸”,對別人從未稱呼過“爸、媽”二字,再加上他的個性特別倔,所以一段時間內,他和爸媽親近不起來,叫媽媽都叫“汪媽媽”。
劉太行的少年時代,正趕上抗日戰爭的大反攻和解放戰爭,劉伯承指揮的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揮師橫掃大西南。作為隨軍家屬,劉太行的生活動蕩不安。在小學時期換了多少學 校,連劉太行自己都記不清了。他6歲離開延安保育院之後,就在延安上了“保小”(即後來的北京育才學校前身),沒多長時間,因為劉伯承在前方打仗,汪榮華帶孩子們隨部隊轉戰,劉太行只能在戰鬥的間隙就讀於當地農村小學,直到晉冀魯豫解放區已成為絕對穩定的後方,在晉冀魯豫軍區關照下,建立了行知小學,他才得以安定地讀了一段書。後來,又因家庭隨部隊遷移,他還在解放了的鄭州、開封等城市的小學里讀過書。
在劉太行的記憶中,身經百戰的劉伯承元帥,在家是一位“對孩子成長非常負責”的父親。“讀小學五、六年級時,語文課要背《社戲》、《故鄉》、《鴻門宴》等許多課文,書都被翻壞了。爸爸雖然眼睛不好,但自己動手幫我補書。”
劉太行在哈軍工讀書時,劉伯承每個月都用毛筆給兒子寫一封信,關心他的成長。“信的內容很樸實,教育兒子要聽黨的話,聯繫群眾,不要搞特殊化,遵守紀律,好好學習,準備為祖國的國防事業服務等。”
劉伯承對孩子們的要求也很樸實:能夠自己養活自己,有條件的情況下為國家做些事情。劉太行至今記得父親在臨終前留下的遺囑:“爸爸要求我‘自食其力,實實在在為國家為人民做些好事’。”
弟弟
二弟劉蒙曾任總參參謀,少將軍銜,愛好文學,參與了《劉伯承傳記》的編寫工作,創作了電影文學劇本《青年劉伯承》;
三弟劉太遲,少將軍銜,空軍司令部裝備部副部長;
妹妹
劉華北,1945年6月在延安保育院時被敵人暗殺;
劉彌群,少將軍銜,空軍指揮學院副院長;
劉解先,北京總後勤醫院第一門診部醫生;
劉雁翎,解放軍總醫院核醫學科,北京醫學會核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