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一個世紀兒的懺悔的結果 展開
- 繆塞創作自傳體長篇小說
- 法國2012年西爾薇·維爾海迪執導電影
一個世紀兒的懺悔
繆塞創作自傳體長篇小說
《一個世紀兒的懺悔》是法國作家阿爾弗雷德·德·繆塞創作的一部自傳體長篇小說,“世紀病”一詞即由此小說而得名。
《一個世紀兒的懺悔》這部小說共分五部,第一部寫花花公子奧克塔夫在一次宴會上發現他的情婦和自己的一位摯友有姦情,於是精神受到極大的打擊,從此對一切都持以懷疑的態度。為了彌合心靈的創傷,他開始了放蕩不羈的生活,從此染上“世紀病”;第二部寫染上“世紀病”后,奧克塔夫和他的朋友們整日縱慾,精神萎靡;第三部到第五部,寫了奧克塔夫認識了美麗的布里吉特,以及與布里吉特的愛情悲劇。
這部小說富有戲劇性、結構巧妙、筆調輕盈、色彩鮮明、充滿激情。心理描寫細緻入微,尤其是對主人公在當時社會矛盾影響下形成的變態心理的刻畫,忠實地反映了人物內心的矛盾、痛苦和激情。深入地表現了男女主人公的悲劇性的結合,使作品具有藝術感染力。
生活在巴黎的外省青年奧克塔夫過著與巴黎所有青年人一樣無拘無束、無所事事的生活。然而,不經意中,他發現了情人與朋友對自己的背叛,於是痛苦地回到外省的故鄉。在那裡,他結識並愛上了善良的寡婦皮爾松夫人一布里吉特。布里吉特一度逃避、並拒絕奧克塔夫的愛情。不過,愛情最終戰勝了一切。經歷過背叛的奧克塔夫心中始終有著揮不去的陰影,伴隨著愛情一起到來的還有無端的懷疑、嫉妒、惡言、及無休止的爭吵。由於奧克塔夫曾經在巴黎過著花花公子般的生活,因此在家鄉“臭名遠揚”,而原本深受大家喜愛的布里吉特也因與他的交往而備受冷落。奧克塔夫的無止盡的懷疑、羞辱、及對愛情的嘲諷與蔑視,這一切將布里吉特推入了痛苦的深淵。一天晚上,奧克塔夫發現了布里吉特的遺書,她的文字不帶任何抱怨的語氣,只是記錄了兩人相愛以來他對她所有的傷害,以及她因此而承受、失去的一切。雖然受盡了奧克塔夫的折磨,布里吉特卻役有絲毫怨恨他,仍然祈禱上帝降福於他,並表示自己將會服毒自殺。
奧克塔夫一直以來都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在怎樣傷害著這個女人,直到此刻,他才明白,如果不離開她,自己將親手把她交給死神。於是,他決定馬上動身,永遠離開布里吉特。但布里吉特決意同他生死相隨。兩個相愛的可憐人,隨之來到了巴黎。可是,布里吉特的朋友斯密特,送來了一封信后,她便一直處於優郁、感傷之中,奧克塔夫無論怎樣也無法了解她的這一驟變,詢問之下,她也只是含糊其辭,只說是家裡親戚來的信,不同意她跟隨奧克塔夫離開。他們的行李都已準備妥當,而布里吉特卻因病無法動身,一再拖延。無奈與困惑中,奧克塔夫來到了那位斯密特的家,斯密特在聽到布里吉特生病的消息時差點暈倒。布里吉特的病情好轉,卻一直悶悶不樂。斯密特經常過來,甚至與布里吉特一起去劇院。被這些謎團折磨著的奧克塔夫心生一計,一天晚上突然叫來了馬車,說要動身,其實躲在隔壁偷聽。卻只聽到兩人告別的話。斯密特走後,激烈的爭吵中,布里吉特承認這都是因為他以前帶給她的種種痛苦。看著睡夢中的愛人,奧克塔夫心中甚至湧出了將布里吉特與自己一同殺掉的衝動。最後,為了心愛的人能夠幸福,奧克塔夫獨自離開,將布里吉特留給能給她幸福的斯密特。
繆塞生於19世紀初,屬於拿破崙時期的一代人,拿破崙在戰場上取得的輝煌戰功鼓舞著法國青年,他們覺得通過個人奮鬥,在戰場上建功立業就可以取得成功。但當拿破崙兵敗滑鐵盧,波旁王朝的復辟給予這些青年沉重的打擊。他們從小建立的價值觀、夢想為之奮鬥終身的事業均已不復存在,他們對眼前的現實世界無法接受,感到無處落腳。夢想破滅了,隨之覆滅的是一代人的理想與希望,面對令人失望的現實世界,他們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該何去何從,這是《一個世紀兒的懺悔》中奧克塔夫那代人患病的社會背景。
繆塞受母親的影響從小崇拜拿破崙,他五歲時曾和母親一道為拿破崙在滑鐵盧的慘敗而痛哭,長大後為拿破崙時代的一去不復返而惋惜和頹喪。他從父親那裡繼承了對盧梭及其思想的敬仰:崇尚獨立自由,蔑視王權和神權。這些性格特點都在小說里留下了印記。他與小說的主人公奧克塔夫一樣,性格敏感而脆弱,感情豐富而不穩定,自我放任,目空一切。他年輕時也好酒色。奧克塔夫與皮埃爾松夫人的愛情故事就是繆塞和喬治·桑的一段戀愛經歷。他們於1833年6月第一次見面,那時繆塞二十三歲,喬治·桑二十九歲(分別與奧克塔夫和皮埃爾松夫人的年齡相仿),兩人見面后立刻產生了深厚的友情,友情又很快發展為熾熱的愛情,年底兩人去義大利威尼斯旅行,繆塞病倒,喬治·桑與他的醫生發生了曖昧關係(類似奧克塔夫的初戀悲劇),於是開始了一連串的爭吵、分手、和解,最後於1835年底徹底分道揚鑣。
徠1834年3月的某一天,繆塞離開威尼斯,獨自一人回到巴黎。痛苦,又帶著些許快樂。痛苦是因為離開了自己心愛的情人,快樂是因為他自以為犧牲了自己,卻成全了愛人的幸福。他因這種殉道者的精神而倍感欣慰。
奧克塔夫
表面上看奧克塔夫過著富足狂歡的生活,每天留連於各種沙龍,舞場之中,他和他身邊的朋友每天都上演許多風流韻事。終日狂歡沒有使他獲得快樂,反而讓他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蕪。他變成了意志消沉,極度頹廢的青年。
如果奧克塔夫滿足於這樣的生活,那麼他不過是一個普通的無聊的巴黎上流社會的花花公子而己。“我越是參加這類聚會,就越是感到憂煩。”“在這方面所具有的好處—假如能有這麼點好處的話—就是這些虛假的歡樂其實是痛苦和酸楚的種子,使我疲憊不堪,難以為繼。”奧克塔夫引用了中世紀基督教哲學家奧古斯丁的原話,表達自己內心的苦悶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繆塞以“世紀病”來概稱他筆下人物奧克塔夫的病態情緒。繆塞清醒地認識到他筆下的奧克塔夫是病態的,他用細膩的心理刻畫描述了主人公苦苦掙扎於矛盾心情的狀態。
奧克塔夫的思想顯然有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洗禮的痕迹,他毫不留情的指出社會就是窮人被富人壓迫,而打著博愛旗幟的基督徒是一群騙子。奧克塔夫對於他的所見所聞常常進行冷靜、理智的分析。他看到的是貧苦的人可以為了一塊麵包讓人用手槍射擊自己,女人們都在賣淫,男人們都在尋找快樂。他熱愛自由,嚮往自由,儘管他出身貴族,但有一定正義感,富有同情心,同情被壓迫、被剝削的窮人。他也有過追求,每天早起他都問自己要做什麼,顯然他對自己的雜亂無章生活狀態是不滿意的。“我沒有任何職業,也沒有任何事情可做。”他曾經學過醫學和法律,卻下不了決心從事哪一種職業。在銀行幹了半年,卻因為弔兒郎當,只好辭職。曾進行廣泛的學習,但都很膚淺,他坦白自己一個接一個的愛過所有詩人,但是由於他的生性很容易受到感動,所以他認為最後的一個最有本領因而厭棄了先前的其他詩人。我們看出奧克塔夫是個興趣不定,很容易見異思遷的人。這個性格弱點足以讓他終生一事無成。偏偏他的內心又是纖細、敏感、脆弱的,有些神經質的。一點小事都能讓他感動得流淚,一點不愉快又能讓他發狂,這使得他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感到無所適從。
布里吉特
布里吉特對奧克塔夫的愛情真摯而熱烈,對奧克塔夫暴戾乖張、反覆無常的行為百般容忍。但她的愛情並不幸福。她做了奧克塔夫的情婦,為了應付他的各種狂妄,表現了極大的忍耐心。當他要她象放蕩的妓女那樣愛她,她就違心地喬裝打扮自己,“內心不無痛苦地裝出一種媚態”,強作笑臉:“我這個樣子合你的趣味么?”小說寫道:“後來,在這種不自然的快樂中,當她向我轉過臉去的時候,我從背後看見她無意中打了一個寒戰,使得她插在頭髮上的那些可憐的花兒顫動起來。”道似無聲勝有聲,這一“寒戰”,這一“顫動”將比莉斯凄慘受傷的血淋淋心靈,和盤托在了讀者面前,使人不禁為之淚下。當他們分手前,她被逼急而象打開閘門的水壩發泄出的悲憤心聲,更是她完美無瑕的純潔心靈的展現,使她的形象更加生動,逼真,豐滿。
後人往往關注於繆塞與喬治·桑的愛情故事,但該書真正的文學價值卻在於作者對“世紀病”這一種文學概念的深度刻劃。故事中本該美好的愛情卻由於主人公無法痊癒的心靈創傷而以分手收場。作者將這一切歸因於“世紀病”。
“世紀病”反映的是一代人的精神狀態,他們孤獨、憂鬱、冷漠、苦悶,與現實世界格格不入。他們在現實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快樂的源泉,找不到生存的意義。“世紀病”是在特定的社會背景與文化背景中產生的。當社會在短時間內發生重大變化時,一代人的心理可能因經歷巨大變遷而產生某種不適應,從而引發情感的衝突。19世紀法國大革命以及後來的帝國覆滅使得法國文學創作中出現了“世紀病”這個重要的文學概念。
純真的愛情會使人變得美好和崇高,但在“世紀病”瀰漫的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的法國,純真的愛情同一切美好和健康的東西一樣,受到扭曲和摧殘。但是,在她胸前的小十字架面前,他終於懺悔必生,最後在現實面前退卻,遠離她而獨自尋求所謂新生活。透過這一愛情悲劇,作者深刻地揭示出“世紀病”對人性的毀滅。在愛情悲劇中,也蘊含了繆塞對七月主朝統治階級的悲憤控訴和有力揭露。
“世紀病”不只存在於19世紀,不只存在於法國,不只存在於文學作品之中。這樣的一種對現實不滿,對未來絕望,孤單、仿徨、無措的精神狀態在現代社會也同樣存在。人類社會的高速發展改變了傳統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作品的藝術特色之一是結構巧妙,構思獨特。把“世紀病”作為藝術構思的中心,圍繞它來謀篇布局,使整個故事顯得波瀾起伏。搖曳多姿,不僅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生活本質,而且顯示出作者匠心獨到的藝術構思。
作者用第一人稱敘事的手法,很有助於小說進行成功的心理描寫。由主人公自己來敘述,使於把人物內心的感受,細微的心理活動和詳盡的變化過程和盤托出,從而活生生地展示主人公沃達夫的內心世界,這就突出了他感染“世紀病”的性格特徵。奧克塔夫的描寫充滿了全書的字裡行間。作者一方面描寫這個“世紀兒”覺得過去光榮的舊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現實社會庸俗、自私、黑暗,使人強烈不滿、另一方面寫他又看不到未來的光明前途,因此心中產生了無法形容的憂鬱之情。由於彷徨,懷疑一切,最終墮入絕望的泥潭,過上了頹廢縱慾的荒唐放蕩生活。他渴望愛情,但又懷疑愛情,熱戀布里吉特,卻又不信任她的忠實,以至於走途無路,陷於困境。作者細緻地刻劃了他這些矛盾的心理狀態,揭示出心理活動過程。
小說開場時描寫得非常生動的、滲透了苦味和絕望情緒的時代特徵,使這部小說在當時的讀者中間風行一時。它在法國小說發展史上占著一個顯著的地位。
中文譯本 |
1980年,《一個世紀兒的懺悔》,梁均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
1996年,《一個世紀兒的懺悔》,王殿忠譯,灕江出版社 |
2000年,《一個世紀兒的懺悔》,陳筱卿譯,北京燕山出版社 |
2003年,《一個世紀兒的懺悔》,陸秉慧譯,譯林出版社 |
阿爾弗雷德·德·繆塞是19世紀法國唯美主義文學代表作家、詩人,出生於貴族世家。受父母影響,終生信奉盧梭思想,崇敬拿破崙的偉業。20歲時出版抒情詩集《西班牙與義大利故事》,名噪一時。繆塞早期詩風散發著浪漫主義文學新秀的勃勃朝氣,想象豐富,辭章精美。1833年以後作品開始流露出懷疑主義情調,特別是在1835年與喬治·桑愛情破裂后,他的身心受到很大打擊,從此更加放浪形骸、玩世不恭,越來越走向孤獨和消沉。然而,1834—1835年又是其文學創作的高峰期,他成為歌唱“真摯而又被欺騙的愛情的最傑出的詩人”。繆塞的戲劇作品十分豐富,在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中有相當高的地位。他的歷史劇《羅朗薩丘》(1833)被譽為法國浪漫主義戲劇中“最接近莎士比亞”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