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莫尼峰

索莫尼峰

索莫尼峰原名共產主義峰,是塔吉克最高峰,海拔7495米(24590英尺),屬於帕米爾高原徠一部分。蘇聯解體前為蘇聯最高峰。

基本資料


攝於1989年
攝於1989年
中文名稱:索莫尼峰
原名:共產主義峰(英語:Communism Peak ,俄語:Pik Kommunizma)
又名:科爾日涅夫峰

歷史


1928年首次證實蘇聯境內的帕米爾高原上有一座高於列寧峰的山峰時,人們曾認為是加爾莫峰(Garmo Peak),經過蘇聯考察隊進一步考察,1932年查明二者並非同一山峰。1933年蘇聯登山隊員阿巴洛可夫(Evgenii Abalakov)首先登上峰頂,同年以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約瑟夫·斯大林為這一新發現的山峰命名,稱之為斯大林峰(Stalin Peak),這一名稱一直使用到1962年。1962年-1999年,改稱為共產主義峰。1999年為紀念薩馬尼德王朝1100周年,塔吉克共和國(Republic the Tajikstan)舉辦了國際登山活動,並將原“共產主義峰”改名為“索莫尼峰”,有75位登山愛好者參加了此次的登山活動。

自然地理


索莫尼峰位於塔吉克共和國戈爾諾—巴達赫尚自治州(Gorno-Badakhshan)與加爾姆州(Garm)交界處,是帕米爾高原西北部科學院山的一個山峰。山坡上大部覆蓋厚層冰雪。周圍為許多巨大的冰川所圍繞,包括71.2千米長帕米爾高原上最長冰河的費振科冰川(Fedchenko Glacier)。以高度而言是帕米爾高原上三座超過7000米的巨峰之一,其他兩座為列寧峰(Lenin Peak ,7134米)及卡季尼夫斯基峰(E. Korzhenevsky Peak,7105米)。

登山記錄


1933年,蘇聯帕米爾科學調查團的登山隊阿巴洛可夫沿Bivuachniy冰川,由東側高難度路線成功首登峰頂。
1962年,英國、蘇聯聯合登山隊,成功登頂,蘇聯登山隊隊長為歐布提尼寇夫,英國登山隊隊長則是赫赫有名漢特爵士(Sir John Hunt)——1953年人類首登聖母峰的領隊,隊員包括登山怪傑Joe Brown ,聯合登山隊隊於攀登途中英國隊折損兩名登山好手。
北面主要兩條攀登路線是巴洛京(Barodkin)路線及布維斯特尼克(Burevestnik)路線,前者基地營在莫司克維納冰河源頭上(Moskvina Gl.),後者在夫旦比克冰河(Fortambek Gl.)源頭上,基地營海拔均為4100米左右。
1968年巴洛京(J. Barodkin)自基地營跨越華特拉冰河(Waltera Gl.),抵達3千米、寬12千米長帕米爾高原最大的地塹(Pamirskoe Plateau),再沿北側登頂,為北側首攀,是目前傳統攀登路線。
南面基地營在Beliaeva 冰河上,高難度攀登路線都在南側,攀登路線上需克服800米的垂直冰壁,昵稱Paunchg(Puso)死亡路線,南壁攀登路線目前計有25條,著名的有1968年E. Mislovskiy完成西南壁首攀,1977年 Nepomniashkiy克服著名的Paunchg死亡路線及相繼完攀死亡路線的K.Valiev 及V.Solonnikov。
北向相距不到13千米的卡季尼夫斯基峰(Eugenia. Korzhenevsky Peak),1910年為地理學家尼可萊、卡季尼夫斯基(N. Korzhenevsky)探勘發現,決定以他妻子名字Eugenia命名。它的攀登小史如后。
1953年蘇聯攀登隊亞格洛夫(Agarov)沿卡季尼夫斯基峰(Korzhenevsky)冰河,由北面首攀,為目前經典路線。
1966年蘇聯攀登隊塔斯金(Tsetkin),將基地營設在莫司克維納冰河(Moskvina Gl.)源頭上,由南側成功首攀,目前有10條不同等級攀登路線。

相關資料


帕米爾高原

帕米爾高原
帕米爾高原
帕 米爾高原上超過六千米以上的高峰有50座之多,有名的山峰諸如加爾莫峰(Garmo Peak 6595米)、Fikker(6718米)、杜尚別峰(Dushbane Peak 6950米)、革命峰(Revolution Peak 6974米)、
蘇聯峰(Russia Peak 6882米)、馬克思峰(Marx Peak 6723米)、恩格斯峰(Engels Peak 6510米)。

塔吉克

塔吉克面積為14.31萬平方千米,是位於中亞東南部的內陸國。西部和北部分別同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接壤,東鄰中國新疆,南界阿富汗。地處山區,境內山地和高原佔90%,其中約一半在海拔3000米以上,有“高山國”之稱。北部山脈屬天山山系,中部屬吉薩爾-阿爾泰山系,東南部為冰雪覆蓋的帕米爾高原,最高的為共產主義峰,海拔為7495米。北部是費爾干納盆地的西緣,西南部有瓦赫什谷地、吉薩爾谷地和噴赤谷地等。大部分河流屬鹹海水系,主要有錫爾河阿姆河、澤拉夫尚河、瓦赫什河和菲爾尼甘河等。水力資源可觀。湖泊多分佈在帕米爾高原。喀拉湖最大,為鹽湖,海拔3965米。全境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高山區隨海拔高度增加大陸性氣候加劇,南北溫差較大。全境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1月平均氣溫-2℃~2℃;7月平均氣溫為23℃~30℃。年降水量150~250毫米。帕米爾山西部終年積雪,形成巨大的冰河。境內動植物種類繁多,僅植物就有5000餘種。夏季最高氣溫可達40℃,冬季最低氣溫-20℃。
首都:杜尚別(Dushanbe)。全國共分為三個州、一個區、一個直轄市:戈爾諾-巴達赫尚州、索格特州(原列寧納巴德州)、哈特隆州、和中央直屬區和杜尚別市徠。
主要民族為塔吉克族(佔70.5%),烏茲別克族(佔26.5%)、俄羅斯族(佔0.32%),此外還有韃靼、吉爾吉斯、烏克蘭、土庫曼、哈薩克、白俄羅斯、亞美尼亞等民族。居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多數是遜尼派,帕米爾一帶屬於什葉派伊斯瑪儀支派。國語為塔吉克語(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與波斯語相近),俄語為族際交流語言。
公元9—10世紀,塔吉克民族基本形成,是中亞的一個古老民族。9世紀,塔吉克人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以布哈拉為首都的幅員遼闊、國力強盛的薩馬尼德王朝,塔吉克人的民族文化、風俗習慣正是在這一長達百年的歷史時期形成。10—13世紀加入伽色尼王國和花拉子模王國。13世紀被蒙古韃靼人征服。16世紀起加入布哈拉汗國。1868年,北部費爾干納州和撒馬爾罕州部分地區併入俄國,南部的布哈拉汗為俄國屬國。1917年11月—1918年2月,北部地區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加入土庫曼自治共和國。1920年布哈拉人民革命后,宣布成立布哈拉蘇維埃人民共和國。1924年10月14日建立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隸屬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9年10月16日成立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同年12月5日加入蘇聯。1990年8月24日,塔吉克最高蘇維埃通過共和國主權宣言。1991年8月底更名為塔吉克共和國,同年9月9日,塔吉克共和國宣布獨立,確定該日為共和國獨立日,12月21日加入獨聯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