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下關的結果 展開
下關
江蘇省淮安市下關鎮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下關鎮
下關古民居
民國時期下關鎮信用社
下關還有一些必備的民間機構,如“中市口”的下關水龍局;東仁橋東側,擁用著超過兩百年歷史的老字號浴室“日新池”等等,可惜今都已面目全非,大多不復存在。
在歷史上,下關還為淮城的整個防禦體系擔負著重要的使命。因為下關和河下對稱於城北兩側,歷朝都建有圍砦,設有箭樓、營壘。從宋、金時期阻擋金兵饒城攻堅,到清朝淮安府城署漕督大興王公環築外圩,“圍砦之役又興焉”,“起新城東北角,轉屬城東”即“下關圍也”。
位於下關大街之西,橫跨新市河之上,古時向西進新城東門數十步即見衛城隍廟和圓明寺。向東則進下關,為下關之西出口。今東仁橋為一座近幾十年翻建的磚石拱橋,俗名稱“西大橋”,原橋為木製,已毀。
下關大街四爪盤龍祥雲柱
“淮安縣淮城區下關鎮信用合作社”舊址。民國38年3月11日淮安撤銷淮城市,建立淮城區,隸屬淮安縣。6月 淮安縣生產合作社推進杜成立,后改稱淮安縣生產合作總杜。今下關大街“淮安縣淮城區下關鎮信用合作社”舊址建築保存完好,門楣招牌提字仍清晰保留。
下關大街中市口東盤龍石柱。歸屬不詳,造型為四爪龍飛盤祥雲,現露出路面約半米,斷面直徑約為30厘米。據周圍群眾口述,深埋地下應還有較長一段。民間曾有“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根據“五爪君,四爪王公,三爪官員”的原則,此石柱龍應屬皇室成員或王公專用,出現在下關,或許還和某位重要歷史人物有所聯繫。石柱露出路面部分今被來往車輛磕碰,
已經傷痕纍纍,現亟待保護。
城磚壘砌的市河“大壩”。寬不足3米,長約10米,由城磚與條石壘砌而成,是 調節新市河口水流的一處壩口。清光緒年間《淮安城市附近圖》中標註此為“大壩”,與今稱相同,清前期《淮安府城圖》中標註為“新市河壩”,是一處能在不同版本的地方地圖上留名的歷史遺存,可見當時其作用與價值。
由六條長約5米,寬不足1米的青石拼合而成,每條石板兩邊都有扣槽,始建、原貌不詳。與今河下古鎮中保存完整石板橋---萍果橋有過之而無不及。
下關大街之東,有目前下關保存最為完整的木板房。如果未來拆遷涉及到此,建議完整的保留,並移遷至河下,是一座不可多得,且與河下建築風格相近的古建築。
“田氏,下關一大戶也”。50年代房屋被充公,後為淮安縣糖煙酒公司宿舍,由田氏後人居住,現僅存青磚、小瓦、抬梁結構硬山式房屋10餘間,其延街正門上方曾有石額,今已經被破壞
過半,只能見其邊框花紋,已不知原刻內容。
以上僅為下關大街沿線的部分古建資源概況,眾多歷史名人、官府遺存等資料正在進一步的整理之中。(返璞歸真)
下關區境位於寧鎮山脈複式背斜西段,為低山、丘陵、沿江洲地地貌。沿江一帶最低標高海拔6.2米,東南部地勢高於西北,平均海拔7.3米。西、北瀕臨長江14.7公里,自北向南有幕府山、老虎山、象山、獅子山(古稱盧龍山)。地貌形態為殘丘和崗地,地形坡度較陡。殘丘岩性主要為白雲后灰岩,砂岩,泥岩組成,風化層厚1~5m不等,鬆散。崗地主要由下蜀土構成,厚度一般在5~10之間,局部地帶在10m以上。
下關區境內地勢低洼,溝塘眾多,有外秦淮河、外金川河、護城河,以及南十里長溝等河道,東南臨玄武湖。其境內的護城河、秦淮河、三汊河等縱橫交錯。
下關區地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常年氣溫略低於市內中心地區。在氣候區劃上,下關區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處於西風環流控制之下,季風顯著,四季分明,冬季受歐亞大陸氣團影響較深,天氣晴朗、寒冷、乾燥。夏季受歐亞大陸低壓區影響,天氣炎熱,雨水充沛。春秋兩季是冬、夏交替過程中的季節,多以乾燥涼爽天氣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