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

漢語辭彙

上帝是一個漢徠語辭彙,拼音是shànɡ dì,意思是天之最尊者,語出《尚書·召誥》。

詞語簡介


【詞目】上帝
【日語假名】てんてい
【日語羅馬字】Tentei
【英文名】God
希伯來文】אלוהים
【徠釋義】
①古代指主宰萬物的天神:蕩蕩上帝,下民之辟。 ②古代的帝王: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 ③基督教所信奉的神。基督教認為上帝創造並主宰著世界。中國古漢語原有“上帝”一詞,意為“天帝”、“天神”。明末天主教傳入中國后,借用“上帝”和“天主”譯稱該教信奉之神。19世紀初基督教新教傳入中國,亦曾以“上帝”和“天主”譯稱該派信奉之神。以後“上帝”成為中國基督教新教的專稱,中國天主教則專稱為“天主”。近義詞:天主 相似詞:帝王,帝國,皇帝。

詞語示例


《史記·五帝本紀》:“舜乃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于山川,辯於群神。揖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岳諸牧,班瑞。”
《史記·孝武本紀》:“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無壇,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雞卜。上信之,越祠雞卜始用焉。”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回:“謂文公曰:‘我上帝之子也,帝命汝為白帝,以主西方之祀。’言訖不見。

詞語演變


“上帝”最開始指儒教的最高神。儒教教義認為“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儒教聖人是上帝的使者,天子當常以上帝之心為心,興一善念。天有六天,以五配一,上天以其五行佐成天事因此上帝有五位輔佐,即五帝,五帝也是上帝。根據周禮,天子於孟春、秋分、冬至以最高禮儀用碧玉、禋祀、太牢祭上帝於天壇。北京天壇即上帝之廟。但在清朝民國以降,“上帝”被濫用於翻譯亞伯拉罕諸教崇拜的唯一神耶和華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