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缺

列缺

列缺是人體腧穴之一,屬於手太陰肺經之絡穴,亦是八脈交會穴(通於任脈),出自《靈樞·經脈》。此腧穴在人體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以取穴者自己拇指的指間關節的寬度為1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有宣肺解表,通經活絡,通調任脈的作用;臨床上主要用於配合治療咳嗽氣喘頭痛,尿血等病症。

簡介


● 來源:《靈樞·經脈》
● 別名:童玄,腕勞
● 歸經:手太陰肺經
● 功效:宣肺通絡,通調任脈,止咳平喘,利水通淋,祛風散邪
● 屬性:絡穴;八脈交會穴,通於任脈

穴名釋義


● 列,裂開、排列、陳列;缺,缺口、空隙、凹陷。古稱閃電現象像天上之裂縫為天門、列缺。列缺為手太陰絡穴,所處部位手按壓有分裂缺口,又因手太陰經屬肺,肺居諸臟之上,曰天,脈氣由此裂去,故名列缺。

取穴


精準取穴

● 前臂,腕掌側遠端橫紋上1.5寸,拇短伸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拇長展肌腱溝的凹陷中。

簡便取穴

● 兩手虎口相交,食指尖端接觸的橈骨橈側緣的凹陷處,即為此穴。
本穴的精準取穴使用了骨度分寸的方法,肘橫紋(平肘尖)至腕掌(背)側橫紋為12直寸。簡便取穴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取穴方法,是長期臨床經驗總結的方法,操作簡便,便於記憶。一般情況下,簡便取穴的方法只適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養生防病時運用。如果使用穴位進行疾病的治療,則需要使用精準取穴。

局部解剖


● 皮膚,皮下組織,拇長展肌腱,肱橈肌腱,旋前方肌。
● 淺層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及頭靜脈分佈;深層有橈神經淺支和正中神經肌支及橈動、靜脈。

主治


● 肺系疾病,例如咳嗽、氣喘、咽喉腫痛、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咽喉炎、感冒。
● 神經及腦血管疾病,例如面神經麻痹、神經血管性頭痛、偏頭痛、頸椎病、口眼喎斜、半身不遂、驚癇。
● 局部疾病,例如腕臂痛、腕關節及軟組織損傷、手腕無力。
● 其他疾病,例如掌中熱、牙痛、溺血(尿血)、陰莖痛、痛經、小兒遺尿、尿瀦留、胸痛等。

操作


治療操作

● 指切法向肘部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
● 可灸。

日常保健

● 指壓按摩:用指腹按壓,每次1~3分鐘。
● 灸法:艾條懸灸5~10分鐘。

古籍摘要


● 《靈樞·經脈》: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
● 《針灸資生經》:若患偏風灸至百,若患腕勞灸七七。
● 《針灸甲乙經·卷七》:熱病先手臂瘈瘲,唇口聚,鼻張,目下汗出如轉珠,兩乳下二寸堅,脅滿,悸,列缺主之。
● 《備急千金要方·卷三十》:小便熱痛,肩背寒悸,少氣不足以息,寒厥,交兩手而瞀,熱癇,驚而有所見。
● 《針灸大成》:主偏風口面喎斜,手腕無力,半身不遂,口噤不開,寒熱瘧,嘔沫,咳嗽,健忘,溺血精出,陰莖痛,小便熱,癇驚忘見,面目四肢臃腫,肩痹,屍厥寒熱。

常用配伍


● 配風門、風池、合谷,治感冒、咳嗽、頭痛。
● 配頰車、合谷,治牙痛。
● 配照海,治咳嗽、咽痛、胸膈滿悶。
● 配少商、魚際、合谷,治咽喉腫痛。
● 配合谷、外關,治頸項僵硬疼痛。

參考文獻


● [1] 孫國傑。針灸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 [2] 解秸萍,程凱。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取穴特色技法詳解。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 [3] 王靜。超簡單快速取穴。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 [4] 劉乃剛。超簡單取穴不出錯。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 [5] 劉乃剛。精準取穴不出錯. 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