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塘湖鎮的結果 展開
- 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塘湖鎮
- 河北省保定市易縣下轄鎮
塘湖鎮
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塘湖鎮
塘湖鎮位於位於113°58′~ 114°06′ E,29°12′~ 29°18′ N,地處湖北省通城縣東南部,由原塘湖鎮和原黃袍鄉合併而成。塘湖鎮地處鄂贛邊陲,東與江西省修水縣全豐鎮交界,北與崇陽縣高梘鄉毗鄰,西南與本縣的麥市鎮、關刀鎮接壤,距縣城20公里。
塘湖鎮是一個革命老區鎮,羅榮桓元帥曾在這裡戰鬥過,有在冊烈士588人,其中3人錄入《中華英烈榜》。塘湖鎮也是一個資源型工業鎮,境內蘊藏著豐富的石灰石、石煤徠、釩等礦產資源,以建材產業為主的民營經濟發達。
“塘湖”名字的由來
塘湖鎮位於通城縣東南部,為通城縣塘湖鎮鎮政府所在地。梁大同五年(539),廢上雋縣,復下雋縣,又從下雋縣分立樂化縣,塘湖為樂化縣城,塘湖其時何名,因無史書記載,已不得而知。歷史的車輪轉至明代,該地獅子山大屋(位於今塘湖鎮獅子村)一劉姓人家產下一子。說也奇怪,這家自懷孕后,父母居住的房內熱天無蚊蟲,三冬地不寒。其父夜常夢有官服人員出入房內,因此,便常入廟進香,祈神佑之。一夜,太白金星託夢說:“天上文曲星出世之刻。”第二天午時,獅子山大屋霞光萬丈,一聲啼叫,文曲星已下凡界。父母知其有來歷,即取名仕昌,號塘湖,有望其仕途昌發之意。仕昌自幼便有神祈保佑,每至三伏天,人們汗流夾背,而仕昌卻有值日功曹為其打扇納涼。上學時常用竹梢當馬騎,將竹梢放在城隍廟,托菩薩看管,待放學回家時再用。久而久之城隍菩薩成了馬倌。一夜,城隍託夢給其母,告之其事,囑請仕昌將馬寄土地廟。第二天,其母問仕昌,果有此事,這樣土地菩薩便又成了仕昌的牧馬人。仕昌讀遍五經四書,諸子百家,已是學富五車,便上京趕考,於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中甲辰科進士,官至監察御史,仕昌為官清正主廉明,皇帝御賜“繡衣”,故人稱繡衣御史。自此,劉姓便將仕昌的故鄉以其字“塘湖”而命名。
塘湖鎮
塘湖新集鎮一角
閣壁水庫
塘湖鎮境內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別是石灰石、石煤、釩等蘊藏量大,全鎮共擁有資源型縣、鎮、村企業498家,其中國有企業1家,年產值2749萬元;鎮辦骨幹企業2個,水泥廠和石灰廠,年產值1700萬元,在建材產業中起龍頭作用,民營“五小”工業企業呈遍地開花之勢。目前已發展到138家,其中大小石灰廠30家,小磚廠20家,小碎石廠40家,小零配件10家,小料(碳)石廠38家。
塘湖鎮境內高山聳峙,山谷迴環,素有“一山連兩省、一水流三縣”之稱。塘湖鎮擁有發展鄉村旅遊的豐富旅遊資源。塘湖鎮擁有一個湖北省省級旅遊名村--塘湖鎮荻田村。塘湖鎮大堝村於2016年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這裡自然環境優美,人文底蘊深厚。
通城縣黃袍山
黃袍山是中國第一個紅色縣級政權的建立地、元帥羅榮桓革命初期起步地、南鄂唯一“一門三尚書”之故里、北宋抗金英雄方瓊之老家、唐代末期揭竿而起開山立寨的草莽大王張十萬之駐地、勇救毛主席的英雄母親黃菊媽家鄉、更有黃庭堅黃氏宗祠之所在、也是黃庭堅曾退隱休養之地、黃袍山還有汪潤田、汪宗翰、金閣背、劉塘湖等等十數位進士,還有胡七公、方迪等等周邊姓氏起源之宗祖。黃袍山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山,這是一座紅色的山、綠色的山、英雄的山、人文的山、更是一座有著眾多自然景觀如“華中第一瀑”“插劍岩”等獨步南鄂的景點的奇山。
黃袍山林海
自然景點有:白水崖瀑布(“楚地奇瀑”“華中第一瀑”)、水簾洞、怪石峰、插劍岩、巨乳石、仙人埂、玉泉宮(又名大泉洞)、神龍洞、燕子岩群洞、痴情谷、大泉仙谷、夾井峽谷、佛家聖地嫦娥山白玉寺、道家古石屋遺址等等。
人文景點有:一門三尚書遺址、北宋抗金英雄大元帥岳飛之師--方瓊墓地、明朝進士汪潤田故居、黃庭堅退隱黃袍山的魯直第、夜珠窩“文定世第”、不知道建於何年的伐桂書院、幕阜書院遺址,唐代華羅山寨古兵寨遺址等。
黃袍山白水崖瀑布
白水崖瀑布被李白、黃庭堅等詩人,毛澤東、羅榮桓等現代偉人稱之為“楚天第一瀑”“華中第一瀑”。白水崖瀑布落差為168米,最寬處約30多米,崖右上有天然石洞,形成水簾洞。崖頂右側有怪石峰,天然怪石,奇形怪狀,如牛、如龍、如猴、如仙女、如床榻......其中還有抗金英雄方瓊的試劍石。崖頂為人工的怪石湖,湖水綠清漾,山峰成影,美不勝收。黃袍山泉水甘甜、玉溪清澈、灘綠崖秀。
白水岩瀑布
黃袍山華羅寨山峰,相傳唐朝末年戰亂時期,黃袍山有張氏在此峰開山立寨、佔山為王,號稱兵馬十萬眾,得名張十萬,其勢及周邊十數州縣。華羅寨有插劍岩、巨乳石、仙人埂、神龍洞、呤詩台、點將台、古練兵場遺址、古山寨遺址等景點。
黃袍山荻田村甘坑谷
甘坑山谷
黃袍山玉泉洞
黃袍山天然溶洞較多,有玉泉洞(因洞有玉泉,又名大泉洞)、九重天洞(因洞有九層,又名燕子岩洞)、神龍洞、丁家洞、金銀沖洞、龍王洞、仙人洞等。
元帥從這裡起步牌坊
元帥從這裡起步
元帥紀念館(黃氏宗祠)
元帥紀念館--是為紀念羅榮桓元帥及其同志在黃袍山的革命史。館內以較多文字和圖片介紹了那段在黃袍山發生的革命歷史。(紀念館內還有介紹到北宋抗金英雄、兵部尚書、兵馬大元帥黃袍人方瓊)。黃氏宗祠是為了紀念北宋大詩人、書法家黃庭堅,黃庭堅曾退隱黃袍山。
黃袍山革命烈士陵園
黃袍山革命烈士陵園佔地面積約2000平米,內有紀念碑、英雄亭、革命館等。黃袍山蘇區現有在冊烈士584名,如革命母親黃菊媽、鐵漢黃全德、英雄萬順富、劉石渠、王高升、方勝華、劉九會、劉永康等等。
黃袍革命烈士紀念碑
一門三尚書 祖孫三進士:禮部尚書、左閣丞相--方迪,戶部尚書--方琳,兵部尚書、兵馬大元帥、抗金英雄、岳飛之師--方瓊。祖孫三尚書、三進士的方家系南鄂之唯一。黃袍山也被稱為“方瓊故里”“尚書故里”。
進士故居(進士汪潤田、進士汪宗翰故居)
黃袍山為“進士之鄉”、已查明的進士有十數人。如方迪祖孫三人、劉塘湖、金閣背、汪潤田、汪宗翰、王姓進士五人等等。
黃庭堅故居
黃袍山黃庭堅故居始建宋、重建於清(內另有紀念秦漢時期張良的“圯直德臨”古匾)。張文定故居“文定世第”,始於宋,重建於清咸豐年間。另有劉塘湖故居、金閣背故居、羅榮桓故居、黃菊媽故居等,至今仍存。
千年古寺黃袍山白玉寺
白玉寺
南虹古橋
南虹橋
2012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達到5.86億元,財政收入370萬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8000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5244元。
全域農業以種植業為主,兼營林業、牧業、漁業,2012年農業生產總值21551萬元。主要農特產有大豆、花生、板栗、菊花等;2012年,全鎮糧食播種面積50633畝,總產20193噸,每畝單產393公斤;油料播種面積502公頃,總產557噸;生豬出欄49007頭;其它經濟作物面積2113.5公頃,總產24828噸。農村經濟總收入41060萬元;
全鎮工業以礦業和建材產業為主。2012年,全鎮工業總產值3.7億元。工業企業71個,其中縣級規模企業4個,個體工商戶1010戶,從業人員1482人,主要工業產品有五氧化二釩、石灰、水泥、灰渣磚、碎石等。
全鎮已建成水庫9座,總庫容為1290.2萬立方米;開挖水庫干、支渠17條,總長37千米,其中東乾渠7.4千米;有電灌站3處,裝機容量84千瓦;農田有效灌溉面積96公頃,有效灌溉率達7.3%。
全鎮金融網點有2個,2012年末信合存款餘額3360萬元,貸款餘額820萬元;郵政儲蓄餘額1.15億元,函件業務8300餘件。截至年底,開通程式控制電話2561部,寬頻用戶832戶,有移動、聯通手機9670部;有線電視接入8151戶,其中數字電視331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達86.25%。
全鎮商業網點13個,營業面積12700平方米,商業零售額2198萬元。
全鎮服務業發展較快,2012年底,全鎮初具規模的飲食業25家、旅館業13家、汽車修配19家、理髮業21家。
境內有塘湖、黃袍和涼亭3個中心集鎮。塘湖集鎮是鎮政府所在地,集鎮面積2平方公里,總人口6871人,其中非農人口3618人,常住人口5000餘人,流動人口1800餘人,城鎮化率50%;集鎮主要有街道4條,分別為:西政街、胥林街、元帥大道和步行街。集鎮道路長度4公里,其中水泥硬化車行道3000米。人行道6000米,總面積15 000平方米;下水道1500米;綠化帶1400平方米;建立了塘湖自來水廠,鋪設自來水管道25000米,日供水能力1000噸,供水921戶,供水普及率60%;液化氣站1個;安裝街道照明路燈93盞;配置垃圾桶118個,建垃圾池3個,設垃圾處理場1個。
2012年,塘湖鎮啟動老集鎮下水道改造,完善一、二期開發配套工程建設,投資10萬元,在鴉雀山蜘蛛堝建成塘湖鎮中心垃圾填埋場,投資20萬元,落實集鎮垃圾車、清掃人員及保潔用具的配備。同時,藉助全省“潔萬家”活動東風,全鎮購置垃圾桶1000隻、垃圾拖運車18輛,聘請保潔員50名,構建了農村環衛建設基本體系。特別是積極爭取環保部門支持,在荻田、涼亭兩個集鎮實施農村綜合環境整治項目,建立長效機制,打造秀美家園。
2012年,全鎮交通事業得到發展。設有臨時簡易客運點2個,分別為:荻田客運點和塘湖客運點;通縣公路16公里,通村公路51公里,可通80%的自然村;村組公路硬化里程135公里,硬化率達95%;主要公路橋樑11座,分別為:荻田坳上橋、荻田橋、擂鼓坪橋、石港橋、龍印橋、鐵山橋、獅子橋、倒橋、狼荷橋、涼亭橋、黃沙港橋,其中新修大橋5座。
2012年,全鎮有初中2所,小學5所,幼兒園5所(其中公辦4所),在職教師169人,在校學生3244人,其中初中510人,小學1630人,在園幼兒1137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升初比例100%。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達97%,初中升學率達85%,9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全鎮有中心衛生院2個、衛生院職工48人,下設公共衛生、門診、住院等7個科室,轄16個村衛生室,從業鄉村醫生48人。全年參加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8978戶,39800人,參保率95%。計劃生育率達83.5%,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以內,出生性別比112:100。
全鎮設中心文化站1個,下轄16個村級文化室,設施完備,功能齊全,作用發揮較好。
全鎮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7000餘戶,21143人;落實農村低保925戶,1615人,發放低保金12.11萬元;五保老人172人,其中集中供養的47人,分散供養115人,年人均補助生活費1644元。
全鎮9個村建有農村飲水工程16處,受益村民13500人;沼氣池216口;太陽能2800戶;農村公廁1座。
自然景點:白水崖瀑布(“楚地奇瀑”“華中第一瀑”)、水簾洞、怪石峰、插劍岩、巨乳石、仙人埂、玉泉宮(又名大泉洞)、神龍洞、燕子岩群洞、痴情谷、大泉仙谷、夾井峽谷、佛家聖地嫦娥山白玉寺、道家古石屋遺址,閣壁湖-石馬洞峽谷景區等。
紅色景點:羅榮桓元帥紀念館、湘鄂贛黃袍山革命烈士陵園、英雄母親黃菊媽陵園、湘鄂贛黨校舊址、通崇修縣政府舊址、紅軍洞、八百壯士墓群等。
塘湖中學
徠塘湖鎮[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塘湖鎮]
黃袍中學
通城縣塘湖鎮黃袍中學位於湖北咸寧市通城縣塘湖鎮,是一所公辦的中學。
通城縣塘湖鎮塘湖中心完小 | 通城縣塘湖鎮荻田中心完小 | 通城縣塘湖鎮涼亭高小 |
通城縣塘湖鎮五嶺小學 | 通城縣塘湖鎮涼亭初小 | 通城縣塘湖鎮龍灣小學 |
通城縣塘湖鎮南虹小學 | 通城縣塘湖鎮咀背小學 | 通城縣塘湖鎮圖壠初小 |
通城縣塘湖鎮坪頭小學 | 通城縣塘湖鎮夏家完小 | 通城縣塘湖鎮大堝完小 |
通城縣塘湖鎮大白小學 | 通城縣塘湖鎮大陂小學 | 通城縣塘湖鎮夾井完小 |
通城縣塘湖鎮新莊初小 | 通城縣塘湖鎮望湖初小 | 通城縣塘湖鎮洋元小學 |
通城縣塘湖鎮潤田初小 | 通城縣塘湖鎮狼荷小學 | 通城縣塘湖鎮白沙初小 |
通城縣塘湖鎮石坪初小 | 通城縣塘湖鎮石港初小 | 通城縣塘湖鎮石門初小 |
通城縣塘湖鎮祝壠小學 | 通城縣塘湖鎮羅家初小 | 通城縣塘湖鎮龍背初小 |
通城縣塘湖鎮雷吼初小 |
方瓊,原名端五,號益庵。生於宋朝宗熙寧年(公元1068年),通城縣人,累官兵部尚書,兵部大元帥、抗金英雄、岳飛之師。居住於義井(黃袍山荻田),后居住於梓木里新莊(現湖北省通城塘湖鎮黃袍新莊村和荻田村的交界處:擂鼓坪橋旁不遠處)。出生於仕宦之家,其祖父方白允,進士宋朝左閣丞相,父親方琳,進士及第,宋朝戶部尚書。
塘湖鎮[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塘湖鎮]
汪潤田,字茂實,官名僉事,明邑進士,梓木里人(今黃袍山潤田灣),生於元順帝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入學,苦讀數載,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中進士,初任吳江教諭兩任,後任南京應天府上元縣知縣三任,由於剖事立明,升四川省按察使司,官至驛鹽道,卒於明永樂年十三年(公元1415年)。
金閣背,字秉誠,明永樂庚子(1420年)科進,梓木里人(今黃袍山閣背屋),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生,任福建布政司副理問,后升山東巡按。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在東昌府臨清縣閘下身故。
汪宗翰,武昌府通城縣梓木里人(黃袍潤田老屋)。光緒庚寅年間,恩科會試中第92位進士,欽點在吏部主政。汪宗翰,翰”一作“瀚”,字栗庵。通城縣黃袍潤田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進士,光緒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進士,先在吏部任職,1896年調任甘肅鎮原縣知縣,從此在甘肅省做官。1901年,汪宗翰調回蘭州,任主管鄉試的內簾考官。1902年,受到排擠的汪宗翰被任命為敦煌縣知縣,攜老母幼子出關任職。
葛大章(1890-1944),女,字友蘭,通城塘湖鎮黃袍人。通經史,能古文,執敦於縣小學,為通城女子教學之先例。著有《冷香閣吟草》2卷,《茶甘吟》4卷。
幕阜山旅遊公路
為促進體育和旅遊的融合,引導周邊群眾參與體育旅遊經營服務,助力通城精準扶貧,由中國自行車運動協會、湖北省體育局、咸寧市人民政府主辦,通城縣人民政府承辦的2019中國·湖北黃袍山(通城)全國自行車戶外公開挑戰賽在通城縣塘湖鎮激情開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