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孫犁的結果 展開

孫犁

現代小說家、散文家

孫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孫振海,后更名孫樹勛,筆名有孫犁、力編、縱耕、余而立、土豹、原平、林冬蘋、林冬平、芸夫、孫芸夫、耕堂、芸齋、姜化、庸廬、時限等,河北省安平縣人,現代小說家、散文家,作品有:《晚華集》(1979)、《秀露集》、《澹定集》、《耕堂雜錄》(均1981)、《尺澤集》(1982)等。1982年,作者又將從事文學事業以來所能收集到的絕大部分作品,輯成《孫犁文集》5冊(內分7卷)。

基本介紹


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縣人。1913年4月6日生。12歲在安國縣城上小學時,開始接觸“五四”新文學。魯迅和文學研究會對他有很大影響。他一直相信藝術為人生的主張。孫犁14歲考入保定育德中學。學習期間,開始閱讀社會科學、文藝理論著作和一些蘇聯文學作品,擴大了他的視野,並為後來的創作和評論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高中畢業后無力升學,流浪北平,在圖書館讀書或在大學旁聽,曾用“芸夫”的筆名在《大公報》上發表文章。還先後在市政機關和小學當過職員。1936年暑假后,孫犁到河北安新縣的小學教書,在這裡他對白洋淀一帶人民群眾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他主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中區從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編印出版革命詩抄《海燕之歌》,在《紅星》雜誌和《冀中導報》副刊上發表過《現實主義文學論》、《魯迅論》的論文。1938年秋,在冀中區辦的抗戰學院任教,1939年春調阜平,在晉察冀通訊社工作。此後,在晉察冀文聯、《晉察冀日報》、華北聯大做過編輯和教員。同時進行文學創作。1941年回冀中區參加編輯群眾性的大型報告文學集《冀中一日》,並寫成《區村和連隊的文學寫作課本》(后改名《寫作入門》、《文藝學習》,多次重版)。1944年去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工作和學習。在延安,他發表了《荷花澱》、《蘆花盪》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藝術風格引起了文藝界的注意。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回冀中農村從事寫作,直至解放。這一時期,他參加了土地改革工作,寫有《鍾》、《碑》、《囑咐》等短篇小說和一些散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孫犁在《天津日報》工作,同時繼續文學創作。長篇小說《風雲初記》寫於50年代初,以滹沱河沿岸兩個村莊為背景,圍繞著高、吳、田、蔣四姓五家在抗戰初期的生活史,細緻地勾勒了冀中平原各個社會階層的生活狀況和精神面貌,展現了“七·七”事變后,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組織人民武裝、建立抗日根據地的壯麗畫卷。作者用談笑從容的態度描摹抗日根據地的風雲變幻,雖語多風趣而不落輕佻。中篇小說《鐵木前傳》寫成於1956年。小說通過鐵(匠)、木(匠)兩家十幾年間友誼的建立和破裂的過程,揭示了50年代初期北方農村的生活風貌和農業合作化運動給予農村社會的深刻影響。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小滿兒這個處在生活的十字路口,性格矛盾的人物形象,在讀者中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以後,作者因病長期擱筆,但他以《天津日報》副刊《文藝周刊》為陣地,發現和培養了不少青年作家。這個時期,他還寫有散文集《津門小集》、論文集《文學短論》等。
孫犁(1913~1996)
孫犁(1913~1996)
孫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創作結集為《白洋淀紀事》(1958),是作者最負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創作風格的一部小說與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一帶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戰爭、土地改革、勞動生產、互助合作以及移風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從多方面勾勒了時代和社會的歷史風俗畫面,以明麗流暢的筆調,秀雅、雋永的風格和豐富的勞動者的鮮明形象,在讀者中間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其中《荷花澱》等作品,已成為廣泛流傳的名篇,文藝界甚至以其為現代文學的一種風格流派的標幟,視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
1977年以後,作者主要寫作散文和評論,也有少量小說,陸續結集者有:《晚華集》(1979)、《秀露集》、《澹定集》、《耕堂雜錄》(均1981)、《尺澤集》(1982)等。1982年,作者又將從事文學事業以來所能收集到的絕大部分作品,輯成《孫犁文集》5冊(內分7卷)。
2021年7月,孫犁的《書衣文錄全編》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此次編輯出版的《書衣文錄全編》,以手稿影印的形式呈現並配以釋文,還增加了附錄。附錄囊括了未有手稿的“書衣文錄”以及甲戌理書記、理書續記、理書三記、理書四記、耕堂題跋。在編輯過程中,盡量按“書衣文錄”原本題寫年月為序,涉及套系書的,據首卷(冊)題寫時間入目編次。此外,釋文盡量依據手稿原貌,未按現行出版標準統一、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