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首畏尾
畏首畏尾
畏首畏尾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是wèi shǒu wèi wěi,出自《左傳·文公十七年》:“畏首畏尾,身其餘幾?”
意思是前也怕,后也怕。形容膽子小,疑慮重重。
在句子中作謂語、定語;指人膽子小。
畏:怕,懼。前也怕,后也怕。比喻做事膽子小,顧慮多。
《左傳•文公十七年》:“畏首畏尾,身其餘幾?”
瞻前顧後,疑慮多端的怯弱狀態。《左傳.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餘幾?’”《淮南子.說林訓》:“畏首畏尾,身凡有幾?”高誘註:“畏始畏終,中身不畏,凡有幾何?言常畏也。”
左顧右盼、猶豫不決、瞻前顧後、別再猶豫、投鼠忌器、諸多忌憚、膽小如鼠、縮手縮腳
披荊斬棘、自告奮勇、斬荊披棘、敢作敢為、昂首挺立、敢想敢幹、無所畏憚、勇往直前、一身是膽、不畏強權、萬死不辭、無所畏懼、一往無前
作謂語、定語;指人膽子小
畏首畏尾是幹不了大事的。
1、妹子平日但凡遇見吃酒行令,最是高興,從不~。(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四回)
2、當代·殷謙《殷謙雜文全集》:“竟然成了當今批評界一種令人‘畏首畏尾’的禁忌,但他們不知,長此以往,文學將走向一個可怕的境地,文學不但對人類的精神生活無益,反而有害。”
春秋時代,晉國和楚國都是大國,而鄭國較弱小。晉和楚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都想把鄭國變為自己的附庸。
有一次,晉靈公為了稱霸諸侯,製造聲勢,他在鄭國附近召集鄰近小國開會。鄭國因地處晉楚之間,既不願得罪晉國,也不願得罪楚國,所以只得找個借口不去參加。晉靈公沒見鄭穆公來,便以為鄭國對晉國有二心。鄭穆公得知后惶恐不安,急忙寫信給晉靈公,陳述了鄭國與晉國歷史上的友好關係,說明鄭國的處境,表明鄭國的態度。信中還說:"我們鄭國位於晉、楚兩大國之間,北邊怕晉國,南邊畏懼楚國,故而未應邀出席會議,這實在是無可奈何的事。古話說:'頭也怕,尾也怕,全身上下還剩多少地方呢?(畏首畏尾,身其餘幾?)'古話還說:'鹿到了快要死的時候,不選擇庇蔭的地方,只求有地方安身。'我們鄭國,現在正是這樣,如果把我們逼得無路可走了,那我們就只好去投靠楚國了,如果我們投靠了楚國,那是你們逼我們不得不這樣做的!"
晉靈公見信后,他怕鄭國真的投靠楚國,就決定不向鄭國興師問罪,而派人和談了事。
晉侯合諸侯於扈,平宋也。
晉侯不見鄭伯,以為貳於楚也。鄭子家使執訊而與之書,以告趙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十五年五月,陳侯自敝邑往朝,於君。往年正月,燭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陳、蔡之密邇於楚而不敢貳焉,則敝邑之故也。雖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於襄,而再見於君。夷與孤之二三臣相及於絳,雖我小國,則蔑以過之矣。
“今大國曰:‘爾未逞吾志。’敝邑有亡,無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餘幾?’又曰:‘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命之罔極,亦知亡矣。將悉敝賦以待於鯈,唯執事命之。”文公二年,朝於齊。四年,為齊侵蔡,亦獲成於楚。居大國之間而從強令,豈其罪也?大國若弗圖,無所逃命。“
晉鞏朔行成於楚,趙穿、公婿池為質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