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萬春
清代小說家,作品《蕩寇志》
俞萬春(1794-1849),男,清代小說家,字仲華,號忽來道人,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小說《蕩寇志》的作者,早年擅長騎射,少研課藝,道光年間隨父去廣東任職,助父從軍平定民變,后專從醫業,受父親囑託用22年時間寫成長篇小說《蕩寇志》(又名《結水滸傳》),由其子龍光修訂潤色后,於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刊行於世,還著有《騎射論》《釋醫學辯證》《凈土事相》等。
俞萬春出身於一個地方官吏的家庭,一生並沒有正式任官,科舉功名也不過是個“諸生”(秀才)。他在青壯年時代,卻曾經長期追隨其父在廣東的任所,親身參與了對人民武裝反抗的鎮壓行動。猺民之變,從征有功議敘,性倜儻淡泊,不以功名得失為念。後行醫於杭州。常以酒一壺,鐵笛一枝,分系牛角,遊行於西湖之上,自號黃牛道人。晚年乃奉道、釋。彌留時,誦《金剛經》百遍而逝。
俞萬春所著《蕩寇志》
《蕩寇志》的主要情節,是寫告休管營提轄陳希真、陳麗卿父女,受高俅父子迫害,卻不“落草為寇”,而是忍辱負重,以殺害起義軍的行為,來洗刷自己“犯上”之罪。《蕩寇志》的寫作,是作者自覺地站在維護封建統治的反動立場上,蓄意對人民群眾進行思想上的鎮壓,來與暴力鎮壓相配合的。尊王滅寇,維護封建統治,是小說的主旨。作者為此苦心孤詣,慘淡經營,不遺餘力。作者賦予天神和官軍以超群的本領、過人的智慧。同時極力醜化和污衊農民起義英雄都是“不堪一擊”的“殺人放火”之徒。但它文字精練流暢,寫陳麗卿受迫害情節,亦具真情實感,行文布局,造語設景,頗具匠心,在藝術上不無可取之處。
但從細節上看,《蕩寇志》中的梁山好漢和蕩寇“雷將”之間的正邪也並非如此鮮明,很多“雷將”的言行常有自相矛盾之處,而作者也不時隱晦地稱讚梁山人物,這使得該書的傾向性變得較為複雜。因此也有觀點認為,《蕩寇志》實際上是用“曲筆”讚揚《水滸傳》的著作,俞萬春是個鐵桿水滸迷。《蕩寇志》中有很多“自相諷刺”的內容,而其主旨實際上與被腰斬前的水滸傳版本無異,俞萬春寫蕩寇志表面上醜化梁山好漢,實際上是通過“自我醜化”來頌揚《水滸傳》。
據他的家屬宣稱,《蕩寇志》草創於道光六年(1826),寫成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間凡“三易其稿”,首尾歷二十二年。咸豐元年(1851),其子俞龍光修訂潤色后,《蕩寇志》的初刻本於咸豐三年(1853年)刊行問世,有咸豐七年的重刻本。同治十年(1871)又有復刻大字本。198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新校點本。俞萬春卒於清宣宗道光二十九年。
《蕩寇志》初刻本為咸豐三年(1853)刊。
俞萬春因《蕩寇志》的創作,成為一些創作《水滸傳》相關作品的作家口誅筆伐的對象,如褚同慶在他的《水滸新傳》中,塑造一名為“余萬春”之人物,並使此人落得悲劇下場,以示對《蕩寇志》之不滿。20世紀著名小說家張恨水更直接批評俞萬春“為金聖嘆所欺,變本加厲”,所作《蕩寇志》“不但文意毫無可取,且令人讀之,每增不快”,認為《水滸傳》作者應該對俞萬春“數摑其頰以責其不肖”。
有學者認為,俞萬春的《蕩寇志》是中國第一部帶有科幻色彩的小說,因為書中有大篇幅對機械、科技的描寫,例如書中的“奔雷車”與後來的裝甲車頗為相似,而書中描寫的大型潛艇“沉螺舟”則早於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幾十年。儘管《蕩寇志》仍然帶有妖術等傳統小說的迷信成分,但是它作為中國最早對現代科技有描寫的小說,而且還預言了一些未來的技術成果,足以令其成為中國科幻小說的開山鼻祖。
在現代褚同慶的小說《水滸新傳》中,有塑造出一個以俞萬春為原型的軍官余萬春,余萬春是高俅親信,任殿帥府統制,綽號桿棒,在東京極是有名,與董平比武,“只辨得招架遮攔。斗到三十來合,早被董平覓得破綻,一槍柄便掃下馬來。后在征剿梁山時被封為招討副使,與監軍梁師平勾結,陷害正使孫立,被孫立之子孫新斬殺。
在《蕩寇志》的衍生同人小說《續義傳》中,作者也有塑造出一個隱射俞萬春的人物俞忽來,俞忽來是青州府衙師爺,因文筆做功上佳而被哈蘭生看中,委派掌管禮拜寺。結果因其嗜酒如命,口無遮攔,泄露出禮拜寺真相,最終被袁慰庭用鐧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