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恨水

中國章回小說家,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

張恨水,男,原名張心遠,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安徽安慶潛山縣人。中國章回小說家,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稱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章回小說大家”。

1911年開始發表作品;1924年憑藉九十萬言的章回小說《春明外史》一舉成名。作品上承章回小說,下啟通俗小說,雅俗共賞,對舊章回小說進行了革新,促進了新文學與通俗文學的交融。代表作《金粉世家》《啼笑因緣》《八十一夢》等。

1967年2月15日,在北京逝世,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895-05-18

出生

1895年5月18日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

1911

發表作品,走上寫作之路

1911年開始發表作品。

1924

憑藉《春明外史》成名,創新了小說體質

1924年,開始在《夜光》上連載第一部後來產生影響的長篇小說《春明外史》,該小說對當時官場和社會的奇聞怪事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嘲諷和譴責。小說連載了五年之久,直到1929年1月底才刊載完畢,獲得讀者的青睞。作品上承章回小說,下啟通俗小說,雅俗共賞,對舊章回小說進行了革新,促進了新文學與通俗文學的交融。

憑藉《春明外史》成名,創新了小說體質
1931

連載《太平花》,轉變文風

1931年,由於東三省淪陷。為表示內心激憤,張恨水把在《新聞報》上連載的長篇小說《太平花》增寫了抗戰內容。這是張恨水的第一部宣傳抗戰的作品。

1948

辭去職務,結束工作生涯

1948年,因故辭去北平《新民報》的所有職務,結束了四十年的新聞生涯。

1967

逝世

1967年,因腦溢血發作在北京逝世。

人物經歷


少年時期

1905年,十歲的張恨水在江西黎川讀書時,先後閱讀了《殘唐演義》《三國演義》等小說。從此,他“跌進了小說圈”。
1912年,因為家道中落,張恨水隨母親回到潛山,同年底考入蘇州蒙藏墾殖學校。
1913年9月,由於墾殖學校被迫解散,輟學后的張恨水開始自謀生路。
照片
照片

報人生涯

初入報館
1914年,十九歲的張恨水到漢口投靠在報館工作的本家叔伯張犀草,開始了媒體生涯,自取筆名“恨水”。
1918年,張恨水到安徽蕪湖《皖江日報》任總編輯兼文藝副刊。同年,創作了中篇文言小說《紫玉成煙》,該小說也是張恨水真正的處女作品。
1919年,張恨水發表小說《南國相思譜》。
1920年,張恨水擔任天津《益世報》和蕪湖《工商日報》駐京記者,同時還兼任世界通訊社總編輯,並應邀為上海《申報》和《新聞報》撰寫通訊報告。
成名之路
1924年,恨水開始在《夜光》上連載第一部後來產生影響的長篇小說《春明外史》,該小說對當時官場和社會的奇聞怪事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嘲諷和譴責。小說連載了五年之久,直到1929年1月底才刊載完畢,獲得讀者的青睞。張恨水也由此一舉成名。
照片
照片
1925年,張恨水擔任《世界日報》副刊主筆,其長篇小說《新斬鬼傳》《金粉世家》也相繼在該報的“明珠”副刊連載。其中,《金粉世家》全書100萬字,揭露當時上層社會和官場貪婪、偽善、腐敗的生活。這部作品進一步擴大了張恨水的影響。
1930年,張恨水在上海《新聞報》副刊《快活林》上連載了集言情、譴責、及武俠成分集於一體的長篇小說《啼笑因緣》。該小說被戲曲、電影、電視等多種藝術樣式所改編,《啼笑因緣》而作的續書之多更是民國小說中之最。至此,張恨水的名聲如日中天。
轉變文風
1931年,由於東三省淪陷。為表示內心激憤,張恨水把在《新聞報》上連載的長篇小說《太平花》增寫了抗戰內容。這是張恨水的第一部宣傳抗戰的作品。此後,他又連續發表了《熱血之花》《東北四連長》《潛山血》等一系列抗戰作品,並於1932年出版宣傳抗戰的短篇小說集《彎弓集》。
1934年,張恨水由北平出發,遊歷西北。他以西北人民的生活為素材,創作了《燕歸來》《小西天》兩部長篇小說,分別發表於上海《新聞報》和《申報》。
閱讀中的張恨水
閱讀中的張恨水
1936年,張恨水前往南京,與張友鸞創辦《南京人報》,編輯副刊《南華經》。抗日戰爭爆發後到重慶,張恨水任《新民報》主筆,並主編副刊,期間寫了許多小說和詩文。
1937年,張恨水因病到蕪湖住院治療。病癒后,他和家屬一同回故鄉潛山。年底,張恨水前往重慶,加入《新民報》工作,任主筆、總社協理、重慶版經理,自編重慶版文藝副刊《最後關頭》。
1939年,張恨水在《新民報》上連載寓言式長篇小說《八十一夢》。由於這部作品鞭撻了貪官污吏,觸犯了當時社會上的權勢人物,張恨水受到嚴密的監視。因此,張恨水被迫只寫了十四個夢便停了筆。
1945年,張恨水創作了直接描寫國民黨正面戰場戰役——常德保衛戰的長篇小說《虎賁萬歲》,該小說是中國第一部現代戰史小說。
1948年,張恨水因故辭去北平《新民報》的所有職務,結束了四十年的新聞生涯。

晚年歲月

1949年,張恨水發表了《寫作生涯回憶》。此後任文化部顧問、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所寫長篇小說《秋江》《孔雀東南飛》《鳳求凰》等發表於香港、上海等地的報刊上。
1955年,張恨水健康狀況開始好轉,便辭去文化部顧問職務,又專事寫作。
1956年,張恨水創作了遊記《西北行》,刊於上海《新聞日報》。
1967年,張恨水因腦溢血發作在北京逝世。

個人生活


家庭生活

張恨水出生在武將之家,其祖父曾經做過參將,其父張鈺也會武功。

情感生活

結過三次婚
第一次是包辦婚禮。他還在蘇州蒙藏墾殖學堂讀書期間,母親就為他聘定了徐文淑為媳婦。
第二次是在朋友的介紹下與秋霞(原名招娣)成婚。
第三次認識了春明女中一個名叫周淑雲的女學生,她愛讀張恨水的小說,張恨水也非常喜歡她,於是便娶她做了外室,張恨水給周淑雲改名叫周南。

健康狀況

1967年2月15日,因腦溢血發作在北京逝世。

個人作品


主要小說

作品名稱小說類型連載/發表時間
《舊新娘》文言短篇小說1913年
《梅花劫》白話短篇小說1913年
《青衫淚》長篇白話小說1913年
《未婚妻》中篇小說1916年
《紫玉成煙》1918年
《南國相思譜》長篇小說1919年
《皖江潮》1921年
《春明外史》1924年
《荊棘山河》中篇小說1926年
《交際明星》1926年
《金粉世家》長篇小說1927年
《春明新史》1928年
《戰地斜陽》短篇小說1929年
《落霞孤鶩》長篇小說1930年
《滿江紅》
《美人恩》
《熱血之花》1932年
作品名稱小說類型連載/發表時間
《游擊隊》長篇小說1938年
《衝鋒》1938年
《八十一夢》1939年
《潛山血》1939年
《秦淮世家》1939年
《蜀道難》1939年
《大江東去》1940年
《水滸新傳》1940年
《魍魎世界》1941年
《傲霜花》1943年
《虎賁萬歲》軍事小說1945年
《巴山夜雨》長篇小說1946年
《紙醉金迷》1946年
《五子登科》1947年
《梁山伯與祝英台》1953年
《孔雀東南飛》1954年
《記者外傳》1957年

其他作品

作品名稱類型發表/出版信息
《熱血之花》電影劇本1932年《上海畫報》
《彎弓集》文集1932年北平遠恆書社
《水滸人物論贊》散文集1944年重慶萬象周刊社
《山窗小品》散文集1945年上海雜誌公司
《我的寫作生涯》回憶錄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
《剪愁集》詩集1993年山西北嶽文藝出版社
《最後關頭》雜文集
《張恨水散文》散文集1995年安徽文藝出版社

作品改編

播出/上映時間改編作品形式導演主演
1931年《春明外史》電影史東山金焰、紫羅蘭
1974年《啼笑因緣》電視劇王天林李司棋,陳振華,歐嘉慧
1980年《京華春夢》電視劇王天林劉松仁,汪明荃
2003年《金粉世家》電視劇李大為陳坤、董潔、劉亦菲
2004年《啼笑因緣》電視劇黃蜀芹胡兵、袁立、夏雨
2006年《夜深沉》電視劇姚曉峰陶虹,何冰,馮紹峰
2008年《紙醉金迷》電視劇高希希陳好、何賽飛、胡可、羅海瓊

創作特點


主題思想

一、夢幻情緒
張恨水小說中特有的“現代性因素”,主要表現在主人公的精神氣質上,即他們的較為弱質的心理結構、精神狀態所體現出來的無奈的傷感情緒。因為,主人公的這種傷感氣質從本質上說,可以看作是種時代情緒、時代意識、公共情感。在張恨水的小說中,這種“悲傷”“哭泣”則變成了滲透在文本中的某種審美的傷感情懷,被充分“詩意化”了。這種無奈的傷感的時代情緒,不是作為文本“構成”而存在,而是作了某種虛幻化處理。張恨水小說中的許多人物身上都較好的體現了這種“夢幻”品質。他們大都屬於同一種精神類型,普遍的情感豐富,富有才學,是富有感傷魅力的“才子”或“才女”,屬於多愁善感並帶有輕微的神經異類色彩,多愁多病,大都患有“肺結核”病、憂鬱症之類。情感文弱,體質纖弱,他們的個人努力最終無法融於時代之中。孤獨、傷感、憂鬱、無可奈何,充滿了幽怨感嘆之情。但是,他們的個體精神品質卻由此賦予了某種明顯的“夢幻色彩”和濃厚的“浪漫的感傷主義”氛圍,對當時的讀者而言,他們更認同的卻是幻想中的“具有安全意義的現實幻影的”浪漫之思,在無邊的壓抑中尋求暫時的“夢幻”解脫。所以,張恨水小說的“浪漫的感傷主義”,既是時代情緒的生動體現,也是小說自身的魅力所在。
二、慾望敘事
這類主題不僅從張恨水作品中對瑣事的描寫中表現出來,同時也從當時的男女戀愛方式上體現出來。在他諸多的言情小說中,都寫到母親變相賣女兒的情節。張恨水小說中的許多女主人公從社會價值層面說,大都是“時代女性”。張恨水筆下的“時代女性”帶有更多的世俗價值傾向,更真實,更具有普泛性,因而也更具有代表性。她們是一種時代價值、公眾慾望的體現:金錢對愛情的背叛。這種金錢對愛情的背叛主題,在張恨水小說中得到了深刻的表現。實際上,在這種小說模式中恰恰蘊含了當時的某種社會性的普遍價值趨向和文化心理,在這些看似雷同、司空見慣的故事中,表現了生長於當時文化中的“某種無意識的或被壓抑了的需要,或者明顯的和象徵的形式表現他們必須表現然而卻不能公開面對的潛在動機”。張恨水筆下的愛情,是植根於世俗煙火中的普通男女的愛情,是一種凡俗人生的愛情故事。她們毫不掩飾對金錢的追求,表現了一種經濟支配下的愛情觀。張恨水已經將中國文學中的浪漫愛情故事,進行了富有時代感的改寫,將男女愛情的神聖烏托邦還原成了現代世俗的倫理觀。張恨水筆下的女性形象,已經具有了某種明顯的現代世俗價值觀念,她們在金錢和愛情上的選擇,代表了一種市民文化的選擇。
三、正義主題
在張恨水小說中,普通市民的正義“幻想”,主要表現為他的小說的“譴責性”主題和“俠義”主題。“譴責性”主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某種“黑幕”性質,以滿足當時普通市民的某種對於上流社會的“怨恨”情緒—一種被壓抑了的政治慾望,和潛在的不滿與當時的政治而產生的對於社會正義的幻想性滿足。這些社會“黑幕”之所以能引起普通市民的廣泛關注和興趣,除了“黑幕”自身具有某種刺激性之外,更重要的是滿足了普通市民的某種被壓抑的潛在的正義慾望。在現實生活中他們無法實現的正義原則,在這裡得到了某種替代性補償。除了表現在這類“譴責性”描寫之外,還表現在張恨水小說中的“俠義”成分。在情節的“俠義”故事的外表下,仍然表現的是社會話題,是當時社會正義願望的某種曲折的表現形式。因此,它們仍舊是“正義”主題小說。這類小說更多體現的是一種“俠義情操”、“俠義情懷”,一種鋤強扶弱、行俠仗義、打抱不平的精神。其實,張恨水對“俠義”小說的正義期盼主題有自己的認識。下層階級無冤可伸,就托諸這幻想的武俠人物,來解除胸中的苦悶。“言情”和“俠義”都與當時都市大眾的社會問題相關聯。張恨水的四十年代創作的大量的“暴露”小說,所表達的同樣是民間“正義”主題。但是,是正義的另一個側面,對貪官污吏、道德敗壞的指責、批判。

藝術手法

小說
上海《新聞報》刊登租書店小廣告,以張恨水小說為號召
上海《新聞報》刊登租書店小廣告,以張恨水小說為號召
一、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
張恨水的文體特徵之一便是第三人稱敘事模式的大量存在,這與中國特有的文化背景之間存在著一種潛在的,必然的聯繫。張恨水是中國傳統的文人,對中國傳統文學持肯定和宣揚的態度。即使是在“五四”這種批判傳統文化的時代,第一人稱的文學作品泛濫成災,他的小說依然很少採第一人稱的形式,其形態在人稱上保持著最原始的民族性與傳統性。另外,因為中國古代小說的第三人稱敘事模式大都著重對故事情節的表現,或對人物的塑造,但缺乏深刻的內在衝突與人性內容,心理描寫的匱乏與粗糙顯而易見。這種情況在張恨水的作品中,卻得到了改善。他的第三人稱敘事模式不是偶然的文體選擇,卻代表著張恨水對中國傳統文化支持的態度。他以中國傳統小說中最常見、最普通的形式,來講述新時代的故事,表達自己和人們得新時代的觀點,將傳統與新文化不露痕迹地融合。
二、章回體的小說結構
張恨水小說作品走的是通俗小說創作的道路,大都採用章回體的形式。他對章回體小說情有獨鍾,從理論上對章回體的性質,以及如何改造舊章回體小說結構,都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和研究,並成功運用在了他的小說創作當中。他對傳統的章回體加以運用和強調,但並不是毫不改進地死搬硬套。他將我國的傳統小說與現代西方小說的表現手法相融合,在人物塑造、情節結構上都進行了新的探索與改進,顯示出與舊章回體通俗小說不同的特徵。如在情節結構上,張恨水將傳統小說曲折多變、引人入勝的特點,與現代小說情節結構的開放性結合起來,拋棄掉傳統粉飾太平的大團圓審美觀念,而採用悲劇的形式收尾。
三、個性鮮明的人物語言
張恨水的語言風格親切溫和,含蓄節制,有如一個從容不迫、大家風範的藹然儒者,與國人的審美心理恰好形成對應的關係,與中國傳統文化則存在相對應的繼承關係。同時,張恨水除繼續了中國語言的傳統特徵外,還具備自己的個性化特徵。在他的小說作品中,運用了大量的社會方言,使語言具備極強的表達力。他筆下的人物富有個性和生命力,給讀者展現出一幅幅風格迥異的地方風俗畫。歇後語、俗語、民諺的運用,使小說更加具有詼諧的語氣和幽默感,生動活潑,更加貼近讀者的現實生活。另外,小說中出現的人物,語言個性也相當鮮明。作品中不同人物的言語,各有其不同特點,行話、術語、土話、黑話的運用,不僅生動地描繪了民風民俗,對語言學的研究也具有參考和借鑒意義。在他的作品中,俗中有雅,雅中有俗,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實現了雅文化與俗文化的統一。既有尖銳的批判,但又不失幽默;既有義憤填膺的控訴,但又不失厚重;既是嚴肅的主題,但又不失情趣;既是詼諧平實的敘述,但又極富有詩意。
散文
張恨水的散文不但更直接、更集中、更具體地體現了作家的思想情感、人格意識和審美情趣,而且內容厚重、題材廣泛、體裁多樣、品類齊全。敘事描寫、寫人狀物、抒情言志、議論批評、理論探究、學術漫談、藝術品鑒,無不涉獵;美文、雜文、評論、隨感、瑣記、漫談、長文、短言、格言等各種形式運用更是駕輕就熟,得心應手。

人物評價


作家茅盾:運用章回體而善為揚棄,使章回體延續了新生命的,應當首推張恨水先生。
作家老舍:張恨水是國內唯一的婦孺皆知的老作家。

人物事件


筆名

早年時期,張恨水到小報工作閑暇之時,時常寫詩。他給報紙投寄詩稿時,得署上名字,他想到父親的教導,詩文小說之道,是雕蟲之技,茶餘飯後的消遣品,所以他不想具上心遠這個名字。此時,張恨水想起了他家天井中紛揚凋落的桂花,以及他喜歡的李煜的那闕詞:“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他想起自己事業無成,命運多舛,世態冷熱。因此張恨水提筆在自己的文章署名上,寫上了“恨水”這個筆名。

三絕

張恨水除了著作等身之外,還有“三絕”。其一,張恨水能夠同時撰寫多部小說,最高紀錄是七部長篇同時著筆;其二,他寫作從來不打草稿,每每是一揮而就,甚至沒有什麼塗改;其三,他詩詞、歌賦樣樣精通,穿插於小說之中。

後世紀念


2012年,張恨水銅像揭幕及骨灰安放儀式在潛山縣博物館舉行。至此,張恨水安葬故土,與家鄉的雄山厚土合為一體。位於潛山縣博物館內西側新建的張恨水墓園坐北向南,背倚天柱山余脈,佔地6980平方米。墓園內設有陳列室、墓室、銅鑄像、恨水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