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古墩村的結果 展開

古墩村

山東省萊蕪市鋼城區艾山街道辦事處下轄村

古墩村隸屬鋼城區艾山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東南24公里,鋼城西4公里處。東鄰大回家莊、小回家莊,西鄰九龍庄,南鄰肖馬庄,北鄰沈家崖村,九龍山巍然屹立於村北,汶河從村東由南往北蜿蜒而去。古墩村有土地2378平方公里,314戶。1095口人。

歷史


現村中姓氏有吳、林、王、亓、秦、喬、何、郭、齊、苗、李11姓。吳姓人口居多。全村無論家族大小,都和睦相處,友好往來,安居樂業。
昔日的文物景觀有多處。
三官廟。廟據南門外碑載,建於大明歲次甲子四年。建築工藝精緻,磚石結構四梁八柱前出廈。廟脊上有金龍戲珠、哈巴狗、張口獸、猴鷹等飾物,此飾品文革期間被毀。廟堂東邊立一石碑,上書:萊治東南隅上古墩庄前舊有三官廟,重修於道光壬辰。另碑記載,大清光緒十九年修繕,村民及商戶募捐並把廟內柏樹處理后,籌足資金進行了全面裝修,使其煥然一新。落款:大清光緒十九年歲次癸巳十一月下浣。20世紀60年代初,此廟改為小學堂。
三官廟北去200米,有一棵古槐,需3人合圍,蓬如傘蓋,一枝探向東南,跨一街又兩間房,勢如天橋。1958年大樹被伐。
村北九龍山西尾山腳下,有一碩大石面,載有一天然大腳印。長2.5米,寬0.8米,深0.2米。傳說是二郎神楊戩留下的足跡。
位於村西南方向200米處有一高坡,村人經常在此取土,不斷發現陶器、兵器物件。1993年11月,村民秦立國取土時發現一大土坑,出土一大簇文物。考證為春秋戰國墓群。
三官廟。廟據南門外碑載,建於大明歲次甲子四年。建築工藝精緻,磚石結構四梁八柱前出廈。廟脊上有金龍戲珠、哈巴狗、張口獸、猴鷹等飾物,此飾品文革期間被毀。廟堂東邊立一石碑,上書:萊治東南隅上古墩庄前舊有三官廟,重修於道光壬辰。另碑記載,大清光緒十九年修繕,村民及商戶募捐並把廟內柏樹處理后,籌足資金進行了全面裝修,使其煥然一新。落款:大清光緒十九年歲次癸巳十一月下浣。20世紀60年代初,此廟改為小學堂。
天然腳印:傳說孫行者與楊戩比武,自東往西打鬥到此地,孫行者在此變為一片汪洋,楊戩追到一看,知是悟空變化,便一踩腳,變做9條巨龍。以翻江倒海之勢,攪得周天寒徹,悟空招架不住,變化而去,留下條河流,就是現在村東的汶河,楊二郎變化的九條巨龍則化成了山脈,即村北的九龍山,楊二郎跺腳的地方,正好踩在一大石面上,從而留下了清晰的腳印。
下古墩墓群:位於鋼城區艾山街道辦事處下古墩村西的亓家林地,九龍山前,黃沙土地。東西長約250米,寬約100米。村民在基地東南側土堰上取土時,挖到幾個小土坑豎穴墓,內有銅戈、銅劍等器物。1976年,基地東沿北側出土一中型土坑墓。墓室距地表約5米,長寬各約7米,有腐爛的木頭,挖出兩抬筐多青銅胄。1993年10月,又在此墓內挖出了銅劍、貝幣骨貝等。青銅胄由山東省博物館收藏。
1993年11月,在墓地東南側用土時,挖到一個棺槨墓。墓室距地表約5米,呈長方形,南北長6米,寬5米。棺槨已腐爛,為一棺兩槨,存有朱紅漆,漆上繪有幾何紋。墓壁土有夯層,較光滑並有火燒痕迹。墓室已擾亂,據目擊者講,底南側有南北長近l米的一層紅土,上置隨葬的器物。墓內有5具人骨和一具馬骨。
出土的器物有青銅器、樂器、陶器、工藝品等。
青銅器有灶器、水器、車馬器等。飲食器有鼎、豆、盆。
銅鼎7件分,II式。
I式1件:圓頂蓋,上有環形抓手。兩附耳,鼓腹,圓底,三粗矮獸蹄足。腹中部飾有一周凸棱,蓋子、腹、足三處飾蟠螭紋。底無紋飾,但有火燒灰層。通高25.5厘米,耳高7厘米,足高10厘米,口直徑21.5厘米。
II式4件:直口,平緣,厚的斜立耳,深腹,矮獸蹄足,除耳、足外,均碎
另兩件鼎的式樣不詳。
銅豆l件:盤直口,深腹,圜底,兩環耳,足已無,素麵.豆盤高8厘米,口直徑18厘米。
銅盆l件:己被壓碎。
水器有舟1件:劍口,圓肩,瘦腹,平底。橫向兩側有圈耳,素麵。高7.5厘米.口呈橢圓形,長13.5厘米,寬11.7厘米,底長8厘米,寬7厘米。
車馬器有轄,馬銜多件。
樂器有鈕鍾、石磬,鈕鍾5件,腔已碎。石磬2組l1件。有的已斷。中脊處有孔。磨製平整、光滑。
陶器有鼎、罐、杯。
陶鼎1件,較大,腹壁已碎。馬蹄形足,高15.5厘米,足底直徑5.5厘米。灰黃色。
陶罐1件:敞口,圓唇,直腹,平底,器高23 5厘米,口直徑l4厘米,腹圍90厘米,底直徑l2厘米。腹飾布紋。土黃色。
陶杯1件:直口,圓唇,直腹,平底,三錐狀足。器高15.5厘米,口直徑10.5厘米,足高2厘米一腹上部有一單環耳。器表飾白粉,上有紅、黃色彩繪痕迹
工藝品有骨梳、串珠、管、板指等。骨梳2件,已殘。串珠用俗稱的滑石製成。管板指多件,均為水晶石質。
據考證,此地為春秋戰國墓群。
堰屋子:在地堰挖的洞子,門小,裡面的空間大,人進去後用石塊把門堵上,在外面不易被發現。解放前為防匪藏身,附近村莊地堰有許多這樣的洞子。
三官廟碑彈痕:1945年春,中共黨員、村長吳式言把村南敵人碉堡內的一個班的日軍誘到三官廟內東廂房吃飯,與八路軍武工隊秘密接頭,一舉殲滅日軍。由於準備倉促及武器裝備的懸殊,沒能達到全殲敵軍的目的,使其突圍逃跑,但也大大震懾了敵人,致使敵人龜縮在碉堡,不敢輕易妄動。廟碑上的彈痕就是本次戰鬥留下的。

史記


據村中三官廟碑記載:明朝初年,吳姓建村,時為山東濟南府泰安州萊蕪縣興龍庄。《吳氏祖譜》記載:明朝初年自河北棗強縣遷此建村。村南有一古廟,距古廟100米處有一大土墩,周圍綠樹成蔭,逶迤環抱古廟。廟西有一官道,是當時往來萊蕪、泰安、博山新泰的南北驛道。當時貨運全靠肩挑和木輪小推車,往返客商中途都是加把勁趕到古廟土墩前歇息、食宿。由於古廟土墩的緣故人稱古墩成俗。
《萊蕪市志》載:民國初期,古墩時稱:“顏庄保·上古墩、下古墩”。1941年5月至1945年10月,古墩村歸新甫縣清泥區;1951年屬清泥鄉;1958年屬顏庄人民公社;1984年屬顏庄辦事處;1985年10月屬城子坡鎮;1995年屬城子坡街道辦事處;2001年改屬艾山街道辦事處。

人文


一、烈士英名錄
吳式勝 王洪儒 何桂忠 王洪申
二、歷任村支書
1939年——1942年 吳式文
1945年——1946年 吳式言
1946年——1948年 林玉法
1948年——1951年6月 王洪勝
1951年7月——1966年5月 吳式堯
1971年3月——1976年9月 吳方希
1976年10月——1980年12月 秦匣富
1981年1月——1981年7月 林傳生
1981年8月——1986年10月 吳方希
1986年10月—— 喬德文
三、歷任村主任
1939年——1941年 吳式文
1941年——1945年 吳式言
1946年——1947年 林玉發
1948年——1951年 王洪勝
1951年——1955年 吳式堯
1956年——1957年 林慶常
1958年——1966年5月 李京相
1966年5月——1981年12月 吳方希
1982年1月——1984年4月 吳增才
1984年4月——1988年12月 秦恆富
1989年1月——2001年l2月 吳堯希
2002年—— 吳永常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喬水勤 呼和浩特鐵路局包頭站站長
林玉福 濟南軍區88醫院院長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吳希學 高級工程師
林玉清 高級工程師
六、王醒:萊蕪市營子村人。1938年入黨,歷任新甫縣委書記,萊蕪縣委書記,浙江省副省長,西南電管理局黨委書記等職,現住濟南。
七、大事記
1988年鑿挖樹穴十萬餘個,栽上優質果木苗
1989年投資十餘萬元,打機井l眼,戶戶通自來水
1992年喬德文當選為萊蕪市人大代表
1995年投資20餘萬元安裝節水微噴灌
1995年投資10萬元硬化村內主街500米
1998年被省科學技術學會評為“山東科普先進村”、
1998年村成立民王議事會
1999年被評為“市級二星級果園”建設單位
1999年成為“鋼城區電話村”
現村中姓氏有吳、林、王、亓、秦、喬、何、郭、齊、苗、李11姓。吳姓人口居多。全村無論家族大小,都和睦相處,友好往來,安居樂業。
昔日的文物景觀有多處。
三官廟。廟據南門外碑載,建於大明歲次甲子四年。建築工藝精緻,磚石結構四梁八柱前出廈。廟脊上有金龍戲珠、哈巴狗、張口獸、猴鷹等飾物,此飾品文革期間被毀。廟堂東邊立一石碑,上書:萊治東南隅上古墩庄前舊有三官廟,重修於道光壬辰。另碑記載,大清光緒十九年修繕,村民及商戶募捐並把廟內柏樹處理后,籌足資金進行了全面裝修,使其煥然一新。落款:大清光緒十九年歲次癸巳十一月下浣。20世紀60年代初,此廟改為小學堂。
三官廟北去200米,有一棵古槐,需3人合圍,蓬如傘蓋,一枝探向東南,跨一街又兩間房,勢如天橋。1958年大樹被伐。
村北九龍山西尾山腳下,有一碩大石面,載有一天然大腳印。長2.5米,寬0.8米,深0.2米。傳說是二郎神楊戩留下的足跡。
位於村西南方向200米處有一高坡,村人經常在此取土,不斷發現陶器、兵器物件。1993年11月,村民秦立國取土時發現一大土坑,出

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50年底成立互助組,1954年建立初級社,社長李京相。1957年與回家莊村聯合成立了高級社,吳式堯任社長。由於本社工作業績突出,當時的顏庄區,獎勵雙犁一部,抽水機一台。1959年成立生產大隊,吳方希任大隊長,全村按居住片劃為6個生產小隊,生產小隊為基本核算單位,1982年全面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1971年冬,轟轟烈烈的農業學大寨運動在古墩村全面展開,全村勞力齊上陣,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整地平墳、修堰築壩,小地變大地,大地變平地,形成了層層梯田,新增土地百餘畝。1973年冬開始,用了三年的時間,開鑿20米深的大口機井兩眼,建起大型揚水站三個,50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一個,開鑿水渠5000餘米,擴大水澆地300餘畝。1987年,村兩委帶領村民對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打深水井兩眼,鋪設管道5000餘米,使昔日缺水的山村,戶戶通上自來水。1995年結合舊村改造,投資10萬元,硬化村內主要街道500米,形成商業一條街,經商者有20餘戶。
古墩村山場面積大,山坡向陽,據優勢調整產業種植結構,發展林果業生產,現已形成千畝雜果園規模,所產乾鮮果百萬公斤。被評為市級二星級果園,並成為旅遊開發的基地。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同時,村委會鼓勵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和第三產業。從事個體經營的戶達70家,年創產值1000萬元,實現利稅近百萬元。村民生活日益提高。1982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2001年人均收入增長到36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