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水泥

骨粘固劑的常用名

骨水泥是骨粘固劑的常用名,骨水泥是一種用於骨科手術的醫用材料,由於它的部分物理性質以及凝固后外觀和性狀頗像建築、裝修用的白水泥,便有了如此通俗的名稱。

名詞解釋


《實用骨科學》p2088頁:骨粘固劑:常用名為骨水泥,化學名為丙烯酸粘固劑(acrylic cemen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ic, PMMA)。1951年,瑞典Klaer用PMMA作為髖關節假體固定材料;1958年Charnley深入研究並推廣使用,從而使骨粘固劑固定假體置換獲得成功;我國1978年研製成功並應用與臨床。
其實,它的正名是骨粘固劑。其主要成分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主要用於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如何產生

生物活性陶瓷作為骨填充、修復材料已經在臨床上大量應用,但由於這些材料都是高溫燒結后的塊狀或顆粒狀,不具有可塑性。醫生在手術過程中無法按照病人骨缺損部位任意塑型,而且不能完全充填異形骨空穴。另一方面,人工關節的固定、不穩定性骨折的內固定等同樣也需要一種新的生物醫用材料。因此,一種新型的生物材料-骨水泥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熱點。

主要分類

生物骨水泥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兩大體系:生物相容性較差的PMMA骨水泥和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磷酸鈣骨水泥。
PMMA 骨水泥: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olymethyImethacrylate cement, PMMA),為代表的傳統丙烯酸酯類骨水泥是一種由粉劑和液劑組成的室溫自凝粘結劑。但PMMA屬於生物惰性材料,不能與宿主骨組織形成有機的化學界面結合,另外凝固聚合過程中產生熱量、單體的細胞毒性作用、可操作時間有限等不足也限制了其臨床應用。
CPC骨水泥:磷酸鈣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CPC)最早由美國的Brown和Chow於 20世紀80年代提出,CPC是由一種或幾種磷酸鈣鹽粉末的混合物與調和用的液相發生水化發應,在生理條件下能自固化,如:在溫度(37 ℃)、濕度(100 %)條件下發生水化反應得到與人體骨組織相近的固化產物-羥基磷灰石或透鈣磷灰石,因此具有一定的可降解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主要優缺點

最大特點是固定快,術后早期就可以下地進行康復活動。當然,骨水泥也有一些缺點,如填充時偶爾可引起骨髓腔內高壓,致使脂肪滴進入血管,引起栓塞。另外,它畢竟與人體骨骼不同,時間過久,人工關節仍可能發生鬆動。為了克服骨水泥的缺點,更好地為病人造福,醫生和技術人員正從多方面加以改進提高。一方面改進材料配方,另一方面改進置換技術。如採用專門的骨水泥槍進行填充,放置減壓管,可以減少併發症,且更為安全。再如在骨水泥中加入適當比例的骨粒,日後骨粒吸收,人體骨骼組織即慢慢長入骨水泥內部,可達到自身固定的目的,不易鬆動。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骨水泥將越來越被大家熟知。

研究現狀


研究進展

經過多年研究,骨水泥在20世紀60年代初終於問世。為了便於保存、運輸,骨水泥由白色粉末和無色帶刺激氣味的液體兩部分製劑組成,使用時,只要按一定比例,將它們倒在一起調和,即可在室溫下發生聚合反應。開始像砂漿,進而如同稀粥,接著變成麵糰一樣,可以揉捏、擠壓成任意形狀,最後逐步固化,整個過程只有十幾分鐘。醫生在其硬化前,將它置於準備更換關節的部位,隨即安上人工關節。等到反應結束,局部溫度稍微升高。摸上去有些發燙。此時,與優質建築水泥同樣堅固的骨水泥便成功地將人工關節與人體骨骼鑲嵌,並牢牢地固定了。手術后經過短期康復,換上的關節即可發揮作用。如為人工髖關節置換,這時便可下地行走。這種固定相當牢靠,可保持十幾年,乃至二十幾年。
現代骨水泥技術分級:
A級:股骨髓腔完全由骨水泥充填,骨水泥-骨界面呈一片白色,無透亮帶。
B級:骨水泥-骨界面有輕微透亮帶。
C級:骨水泥-骨界面的50%~95%的範圍內有透亮帶或股骨柄區骨水泥套有部分缺損。
D級:骨水泥-骨界面的100%範圍內有透亮帶或骨水泥充填失誤以致假體遠端沒有骨水泥。

其它應用

骨水泥間隔假體-用於關節置換術后感染,假體取出;骨水泥型或者非骨水泥型假體的翻修;填補修復部分骨缺損。

相關資料


什麼是關節

關節是人體運動的樞紐,由於創傷或病變,可能“報廢”,這時醫生常將“報廢”關節切除,換上人造關節。人體關節是具有活力的器官,換上的人工關節,都是無活力的假體。如何以死代生,“弄假成真”,將兩者牢固連接,並保持日久天長也不鬆動呢?醫生便想要發明一種特殊的材料,專門用來固定人工關節。

應用案例

湖北首次使用“骨水泥”封閉腫瘤重塑患者頸椎
2006年10月09日07:25 荊楚網-湖北日報
一患者的頸椎被腫瘤組織侵佔、破壞,中南醫院骨科徐振華主任醫師用“骨水泥”封閉腫瘤,並撐起頸椎。據介紹,這是我省首次將“骨水泥”用於頸部椎體。 50歲的方先生因頸部疼痛、活動受限到醫院就診,經過磁共振檢查診斷為椎體血管瘤,腫瘤組織將第7椎體完全侵佔,隨時會侵犯神經和脊髓,引起患者癱瘓。由於頸椎處於血管、神經、脊髓“重地”,被稱為手術“禁區”。經過研究,徐振華決定採用“骨水泥”進行椎體成形術
6日,手術醫生先用4毫米粗的穿刺針從患者頸前部穿刺進入椎體,通過穿刺針將“骨水泥”注進病灶,溫度較高的“骨水泥”不但可殺死腫瘤細胞,冷卻后還將腫瘤固化,並加固椎體。患者疼痛癥狀逐步緩解。據了解,“骨水泥”技術多用於腰椎等疾病的治療,用於頸椎在我省還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