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神州鳥

中華神州鳥

中華神州鳥,生存於白堊紀早期,分佈於中國遼寧西部。2002年春,遼寧錦州義縣境內早白堊世地層中產出了一塊保存完整的小型獸腳類“恐龍”化石,與其共生的化石還有離鱷類潛龍(Hyphalosaurus)、鳥腳類的錦州龍(Jinzhousaurus)、弓鰭魚類的中華弓鰭魚(Sinamia)、真骨魚類的隆德魚(Longdeichthys)和吉南魚(Jinanichthys)等脊椎動物化石。新發現的“恐龍”化石全身長53公分,尾約佔全身2/3。嘴裡無牙,前肢明顯長於後肢,尾巴大約由25節骨質尾椎組成,叉骨呈“U”字

概述


中華神州鳥
中華神州鳥
名稱: 中華神州鳥
拉丁文名: Shenzhouraptor sinensis
體長: 53厘米
體重: 不詳
食物: 不詳
生存年代: 白堊紀早期
生存地點: 中國遼寧西部
辨認要決: 不詳
種類: 鳥類

簡 介


2002年春,遼寧錦州義縣境內早白堊世地層中產出了一塊保存完整的小型獸腳類“恐龍”化石,與其共生的化石還有離鱷類的潛龍(Hyphalosaurus)、鳥腳類的錦州龍(Jinzhousaurus)、弓鰭魚類的中華弓鰭魚(Sinamia)、真骨魚類的隆德魚(Longdeichthys)和吉南魚(Jinanichthys)等脊椎動物化石。新發現
中華神州鳥
中華神州鳥
的“恐龍”化石全身長53公分,尾約佔全身2/3。嘴裡無牙,前肢明顯長於後肢,尾巴大約由25節骨質尾椎組成,叉骨呈“U”字形,飛行羽毛超過了身體的長度。季強博士等人根據新化石的肩帶、腰帶、四肢、羽毛髮育等特徵,認為新發現的“恐龍”真正具有了一定的飛行能力,應歸於初鳥類,正式命名為中華神州鳥(新屬、新種) (Shenzhouraptor sinensis gen. et sp. nov.), 代表了恐龍向鳥類演化過程中的又一中間環節。
季強博士等人認為,中華神州鳥顯示出明顯的鑲嵌演化特點。在某些特徵上,中華神州鳥要比德國的始祖鳥進步,如嘴裡沒有牙齒,前肢比後肢長得多等。德國的始祖鳥嘴裡長有銳利的牙齒,前肢與後肢近乎等長。但是在另外一些特徵上,中華神州鳥卻顯示出濃厚的原始色彩,如其尾巴比德國始祖鳥略長,腳的第一趾像其它典型的獸腳類恐龍那樣沒有反轉,趾爪仍舊朝後,表明其腳趾還不具有“對握”或“抓握”
中華神州鳥
中華神州鳥
功能。中華神州鳥的發現有力支持了鳥類的“陸地奔跑”飛行起源理論。
據介紹,德國始祖鳥70%的特徵為恐龍特徵,20%的特徵為鳥類特徵。除德國始祖鳥外,發現真正會飛的“恐龍”化石在世界上尚屬首次,這為進一步研究鳥類的起源和早期演化、鳥類的定義、鳥類的飛行起源、羽毛的起源和演化等重大科學問題提供了十分難得的古生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