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中國畫報的結果 展開
- 1951年人民畫報社主辦期刊
- 中國出版的畫報
中國畫報
中國出版的畫報
中國畫報受外國畫報和傳奇小說前插圖影響而產生,誕生於19世紀後期,主要以畫為主、文字為輔的期刊。
目錄
畫報是“以畫為主、文字為輔的期刊。圖與文誰主誰次,是畫報區別於一般雜誌的分水嶺”。
中國的畫報誕生於19世紀後期。關於其產生原因,著名報人薩空了在1931年的《五十年來中國畫報之三個時期》一文中已有明確的闡述:“中國之有畫報,半系受外國畫報之影響,半系受傳奇小說前插圖之影響,此應為一般人之所公認。”筆者所述“中國老畫報”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中國畫報,按照其發展脈絡,大致可以分為五個時期。
(一)1875—1884年——西人創辦畫報時期。這一時期的代表畫報有《小孩月報》、《寰瀛畫報》和《圖畫新報》等。這些畫報的共同點是多用雕刻銅版印製,創辦人、繪畫者都是西方人。其中,《小孩月報》1875年 5月創刊,創辦人兼首任主編為美國傳教士范約翰。初期由美華書館印刷,清心書院發行。1881年 5月改名《月報》,1914年1月又改名《開風報》,1915年12月停刊,前後歷時40多年,是近代中國畫報中歷史較長的一家。該畫報圖文並茂,以兒童為主要受眾,介紹西方科學文化知識。1877年6月6日創刊的《寰瀛畫報》,由英國人作畫,英國印刷,蔡爾康編譯。其內容以圖畫為主,介紹世界各國風情習俗,由上海《申報》館印行、裝訂、代售。
(二)1884年至辛亥革命——石印畫報時期。這一時期最著名的畫報當屬《點石齋畫報》,該畫報創刊於1884年5月8日,旬刊,吳友如主編,前後出刊15年,被認為是“中國近百年很好的‘畫史’”。它所刊登的4000餘幅美術作品,記錄了19世紀末資本主義列強侵華史實和中國人民抵禦外侮的卓絕鬥爭,揭露了清朝封建政權的腐朽統治,反映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表現形式上,《點石齋畫報》既繼承中國傳統技法、吸取明清時期木刻版畫藝術的特點,同時又採納西洋繪畫中透視和人物解剖的優點,構圖布局和文體結構都較合理。由於形式內容上新穎活潑,時代氣息強,因而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點石齋畫報》的問世,開創了近代中國美術創作的新氣象。
繼《點石齋畫報》后影響較大的石印畫報有《飛影閣畫報》、《白話圖畫畫報》、《飛雲閣畫報》、《圖畫演說報》、《啟蒙畫報》、《北京畫報》、《當日畫報》、《民呼畫報》、《醒世畫報》等。畫報刊載了大量諷刺畫、時事漫畫和宣傳畫,真實地記錄了這一時期的社會風俗、奇聞軼事,其無論是在內容或形式上,都為此後漫畫、連環畫、年畫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三)辛亥革命后至抗日戰爭爆發前——鼎盛時期。軍閥割據的“亂世”中,愛國人士為探索救國道路而上下求索,各種思潮非常活躍。加之,攝影技術在中國得到應用,石印畫報逐漸被先進的銅版、鋅版、影寫版畫報所取代,畫報進入全盛時期。時在上海《時報》任職的戈公振最先認識到新聞圖片對報紙生存、發展的重要意義,遂於1920年6月9日創辦《圖畫周刊》。它結束了中國畫報的“石印時代”,開啟了中國畫報的“銅版時代”,被譽為“中國現代攝影第一畫刊”。這一時期最著名的畫報當屬上海《良友》和天津《北洋畫報》。1926年2月15日在上海創刊的《良友》,多為影寫版印刷,最令人稱道的是它新穎別緻的圖片排版,絲毫不落伍於當代的畫報,所以發行至第50期時,篇幅已由原來的24頁增至42頁。《良友》詳盡、真實地記錄了近現代中國社會的發展、世界局勢的動蕩、中國軍政學商各界之風雲人物、社會風貌、文化藝術、戲劇電影、古迹名勝等,多角度、多側面地再現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大千世界。它比同類型的美國著名大型畫報《生活》早10年,比蘇聯著名大型畫報《建設畫報》早4年,稍晚於英國的《倫敦新聞畫報》。它不僅是中國畫報史上較早出版的深受讀者歡迎的大型綜合性畫報,也是世界畫報史中的巨擘,作為了解近代中國的窗口,它被世界各大圖書館競相收藏,被稱為“民國第一畫報”。隨後出現了《大眾》、《中華》、《現代》、《文華》、《時代》等幾十種模仿《良友》的大型畫報。這些大都市畫報領導時尚潮流,展現都市摩登,報道時事人物,緊扣時代脈搏,儼然一道文化藝術風景線。
(四)抗日戰爭期間——低谷時期。抗戰爆發后,各大城市相繼淪陷,絕大多數畫報被迫停刊,畫報數量銳減,中國老畫報進入低谷期。這一時期的畫報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積極宣傳抗日的進步畫報,如《良友》號外《戰事畫報》、《中華圖畫雜誌》號外《戰時畫報》等,尤其是1942年9月25日在上海創辦的《聯合畫報》,對宣傳抗戰、報道世界各國反法西斯戰爭發揮過重要作用,成為記錄中國抗戰歷史最為完整的圖片新聞報刊,是中國廣大民眾了解世界戰局、增強抗敵信心的宣傳基地,曾被譽為“世界戰場的瞭望台”、“聯合國奮鬥的縮影”。二是為日偽政權搖旗吶喊的反動畫報,如由日本人出資、汪精衛政權政客操辦的《新中華畫報》就是站在日偽的立場,赤裸裸地為日本侵略行徑搖旗吶喊。三是純藝術性畫報,如北京的《立言畫刊》,其戲劇內容佔到畫報50%以上的篇幅,且多為第一手資料,深受讀者青睞,為中國文化史、戲曲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其後創刊的《梨園周刊》則更是純粹的戲劇專刊。四是娛樂性畫報,如炒作明星八卦新聞的《明星畫報》,披露名伶、舞女私生活的《都會》、《大觀園》,多為低級趣味、庸俗不堪的內容。
(五)抗日戰爭勝利后至新中國成立前——蕭條時期。抗戰結束后,中國步入了物資奇缺、百物騰貴的經濟困難時期,這從當年的畫報上也可見一斑。這一時期的畫報多使用劣質紙張,印刷技術粗糙,以文字為主,少有圖片,更罕見彩色圖片,多為寒酸的16開本小畫報,從數量到質量都遠不如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鼎盛時期。但這並不能埋沒畫報內容上的光芒,針砭時弊、抨擊政府、揭露腐敗、關注民生是這一時期畫報的主題內容,以天津《星期六畫報》、《新遊藝畫報》、《霓裳畫報》、《小揚州畫報》、《扶風畫報》,北平的《258畫報》、《一四七畫報》等最具特色。“美國報載700噸原子彈可將全球炸毀,何妨一試,我們換個新世界看看……美國原子彈震撼全球,蘇聯的紫外線威脅全國,而中國的風(漲風、貪風、打風、罵風、罷風)亦未嘗不知名全世界!”這兩句驚人之句出自《扶風畫報》創刊號。儘管這個短命的畫報僅出刊3期,但無論是其創刊詞,還是其“瘋話”欄目,無不是對時政痛快淋漓的揭露和批判。這一時期的畫報之所以敢這樣不計後果地公然向執政黨叫板,一是因為當時民憤極大,如火山爆發,勢不可擋;二是國民黨政府將全部精力完全投入到了內戰之中,已經無暇顧及畫報的過激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