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隴村
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仙庵鎮轄村
京隴村位於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仙庵鎮東部,地理位置坐標中心點為東經116°49'88,北緯23°03'46。距離縣城25公里。南北距離3公里,東西兩頭寬2公里,京隴臨近大海,地勢北高南低,東平原地帶,南河流沃地,西平原田地,北丘陵山地。京隴東臨浮山、浮埔為鄰,南臨葛山、仙田為鄰,西臨武寧、方崗為鄰,北臨洋口埔、田墩村為鄰。全村總人口大約兩萬人,總戶數3500餘戶,常住人口一萬五千人左右,民族為漢族。方言以潮汕話為主。耕地面積3100畝,其中水田面積2850畝,旱地面積250畝,屬純農村地區。
2014年被列入第一批廣東傳統村落,傳統村落是指擁有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的村落。傳統村落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農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
京隴胡氏,追根溯源,始祖胡道夫,福建龍溪人,舊家原居古縣南之東山湖仔寨(今福建省龍海市顏厝鎮管轄,裔孫后稱“漳湖舊家”),宋賜進士出身,授員外郎襲授璣閣使。
北宋末、南宋初戰亂不息,時局動蕩,朝庭腐敗,奸佞之臣當道,因受仲兄誨夫公牽連,於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與表兄徐偉公乘船避禍入潮,初棲身於潮陽豐歡鄉之大坭都靖海口舊港(土名龜港)登陸暫住,(按:靖海港宋隸潮陽縣轄,至明嘉靖時始屬惠來縣治)。隨後於宋紹興三十年庚辰(公元1160年)落籍於附近之荊隴(今惠來縣京隴),遂成為入潮開基祖。
本村以農為主,農民經濟收入以農業、務工、外出打工收入,大面積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白蘿蔔等農作物。該村截止2014年底,已有4家超市,一家路客、沙縣小吃和多家快餐店等。還有多家電腦繡花加工廠和多家工廠。
興建京東白草尾續水閘,京西寨仔堆溪,京南石望排灌渠,京北成柏埔水溪。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300畝,有效灌溉率為9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畝。
全村黨員人數327人,村兩委幹部人數為7人,黨總支部書記由胡命壯負責,村委會主任由胡世開負責。
下設四個分支部:
京東支部由胡命壯兼書記,737戶,4657人;
京西支部由胡澤雄任書記,810戶,4967人;
京南支部由胡凱華任書記,782戶,5376人;
京北支部由胡瑜雄任書記,834戶,6233人。
各個片區由各分支部書記負責。
學校
福壽寺
一天寺
齋堂埔戲台
乾隆後期在原址“荊山院”外新建“萬山祖廟”一座,為木結構。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重建,內匾『是祖是神』,清末光緒年間重塑金身,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重建三山。
戲台,現狀建於公元1958年,坐東向西,為單層復蓋,建築佔地約120平方米,露天廣場約800平方米,可容納三千餘眾看戲。據推測,歷史上戲台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位於萬山祖廟對面,坐南向北,正對萬山祖廟,為露天土台,作為鄉中游神賽會,祭祖慶典等重大活動,演戲娛神之用。
解放初期,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物資匱乏,戲台部分材料是拆毀寨、內外祠堂、庵廟等建築物所集合建設而成。五十年代中,黨中央提出了”百花齊發,百家爭鳴”的文藝工作“雙百“方針,當時的京隴生產大隊主要領導等人組建了京隴潮劇團,演戲活躍民眾文化生活,成為群眾心目中的盛事,京隴潮劇團演出活躍於惠來境內,深受群眾歡迎,是惠來縣頗有名氣的鄉村劇團之一。直至文革期間停演古裝潮劇,八十年代初恢復傳統劇目演出,京隴潮劇團又風靡一時。如今戲台曆經六十餘年風雨飄搖,飽經年代滄桑,面目早已殘舊不堪,基成危樓,難挑起現代演出之重擔。
據說,戲台的狀況近期得到有關領導和鄉賢們的重視,重建工作已提上日程,前期工作亦己逐步展開,讓我們拭目以待,在不久的將來,一個嶄新的戲台將展現在我們面前。
京師橋,位於京隴古城西南方向排流溪處,是通往青州、獅石、象崗、周田主要一條要道,在古代該橋以柴木架成,被稱“柴橋頭”一直沿名至今。
到了後來在該橋採用了石板條架成,且在該橋一側架起石“渡槽”,其作用是接頂溪水庫水灌溉農田,而九十年代末該橋採用鋼筋砼建成使用,立石碑命名該橋為“京師橋”。
“萬山祖廟”
正值當時,元末不道,不得人心,怨聲載道,時刻戰亂四起,胡祿為抗擊元寇,保衛國土,庇護人民,毅然率兵於光華園(即今之惠政橋東側寨仔山),為禦敵捍患綏靖努力,使潮州一帶鄉土庶民賴以保存。此時胡祿受命,在1358-1361年間創立海、陸、豐、潮、普、惠十八個營寨,總寨設於重排嶺,以抗賊寇保鄉土。此時,胡祿受朝廷器重,授重任,由他排兵布陣,護送糧餉進京,一路風塵僕僕勞若賓士,屢受賊寇截擊劫糧,胡祿均以神勇智謀,逐次擊破,免遭擄奪,所以威名大振,只要豎起“胡祿”旗號,賊寇聞風喪膽,不敢妄動,終於把糧餉送達京城。同年,元兵在靖海港登陸,胡祿獲悉,調兵遣將,擊敗元番,一方得以安寧。
公元1362-1366年元兵多次犯擾潮陽,溪頭一帶告急,幸好胡祿率兵勇戰,元兵膽寒,披糜喪志。十多年來胡祿率兵勇戰,南征北討,立寨野營,秋毫無犯,確是“令嚴三通鼓,貔貅千百萬”的威嚴氣魄,取得連續勝利。
元至正丁未年(公元1367年)四月祖公在平亂奮戰,返回福建延平(今南平市地)時,無奈心力交瘁,不幸逝世,嗚呼哀哉!保障一方的民族英雄,年僅三十多歲就長眠黃土,可惜矣。
時惠為潮陽村落,胡祿為眾所推舉,立寨“光華圍”保護一方,光華惠政感恩至今,胡祿在生威武,逝后威靈,子孫刻石立碑在光華惠政處“華湖”奉祀香火。明太祖統一海內詔賞功能,為表彰胡祿功德浩存,壯志殉國,明洪武元年,送匾曰:“義勇鎮郡”。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五月十五日,又欽命征虜將軍右丞相徐達賜匾曰:“保障一方”。誥授“嘉議大夫同廣東道宣尉使司副都元帥”官銜。
潮陽港頭鄉,張、劉二姓,煙灶數百,被盜寇圍困將於危急,越境求救於公,公率從奮擊,親冒炮石,斬獲無數,其圍立改,思其恤災救伐,全活非輕,望像附血,塑像奉敬。今港頭鄉當境廟內號稱“胡寨官”,至今虔祀無替。
胡祿逝世后,靈位奉祀於惠來縣京隴鄉“萬山祖廟”內,至今香煙繚繞。胡祿公是祖是神。是祖,威名遠播;是神,神威顯赫。聖神聖祖威靈顯赫,抗元扶明保障潮汕,護佑國疆,衛蔭庶民,功勛著青史,永為赤黎所銘刻記念。
胡公木
后居台灣,著書立論,作品多發表於台港報刊,晚年潛心族譜世系之收集整理,著有《胡氏百代輩序譜》、《邦衡始祖創潮族譜》、《京隴萊園紀事》等。擅書法,如為《潮汕年鑒》題詞“為民前鋒”,剛勁獨立,點如墜石,划如夏雲,鉤如屈金,博厚雄強。
曾重修《潮陽縣誌》,民國30年(1941)秋,胡公木(廣東惠來人)任潮陽縣長,因感舊志湮滅,志書所存無幾,又因廣東省政府電令收集文獻,國家學術機構也發函訪查本縣文物情況,但因續修縣誌事大,一時難以進行,胡公木遂主持翻印清光緒(十年)甲申重修的《潮陽縣誌》,以應所需。翻印的志書(鉛印本)於民國31年(1942)12月出版發行,分四冊。1973年潮籍旅港同胞趙資香、趙資耀昆仲出資翻印光緒志(合訂本),廣贈文化教育界的單位和個人。
胡公溥
村內設有京隴衛生所和京隴村第五衛生站。
全村有五保戶56戶,56人,低保戶305戶,967人,參加醫療保險人數16607人,參保率為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