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南坊鎮的結果 展開

南坊鎮

山東臨沂市南坊新區

南坊鎮地處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是蘭山區“三城三片”布局中北城新區的主體。

南坊鎮總面積57平方公里。沂河祊河、柳清河在此交匯,是臨沂市富水區。南坊鎮於2003年1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南坊街道,經歷了由農村到現代化城市的變遷,2004年9月16日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確定臨沂市市級行政中心遷移到南坊。

臨沂市政府於2014年1月6日准予南坊街道更名為柳青街道。

歷史沿革


南坊街道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通訊便利,東距臨沂飛機場僅有5公里,距日照、嵐山、連雲港三大港口僅百里之遙,西行5公里便是京滬高速公路的中心出口,北上40公里直抵山東高速公路出口。轄區內形成了“七縱六橫”的道路交通格局。全處村村通公路、通電話,有線、無線通訊連接海內外,有線電視調頻廣播同纜共輸。土壤有粘土、壤土、砂土,生產小麥、玉米、水稻、蔬菜、花卉等。
2004年,全處55個行政村,共有194121戶75108人,其中男性39196人,女性35912人;農業人口71335人,非農業人口3773人。人口出生率9.8‰。人口自然增長率5‰,計劃生育率100%。
2004年,全處共完成工農業總產值32.16億元,同比增長46.2%;財政總收入5843萬元,同比增長10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543萬元,增長45.4%,農民人均純收入3883元,同比增加320元。

鄉鎮簡介

隨著經濟的發展,臨沂老城區城市功能日益混雜,文化教育、體育休閑等空間狹小的矛盾日益突出,市政基礎設施滯后,城市質量和城市品牌無法得到提升。
2004年9月30日,《南坊片區分區規劃》和《臨沂市政服務中心修建性詳細規劃》情況的報告,在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獲得一致好評。
現狀
矛盾提前8年凸顯
進入新世紀,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重要,而城市發展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從大環境來看,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國內相當一部分城市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編製的城市總體規劃已遠不能滿足當前城市快速發展的需要,“跳出老城建新城”的城市發展戰略逐漸成為一種成功的發展模式,而其中絕大部分城市是通過市政服務中心的搬遷來拉動新區建設的。
我市城市發展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我市1996年編製完成的《臨沂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10年)》確定,到2010年城市人口7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70平方公里,城市結構為“三區一片”(蘭山城區、羅庄城區、河東城區和南坊片區)。但至2002年底,市區常住人口突破100萬人(含暫住流動人口30萬),城市建設用地規模達到108平方公里,規劃確定的城市用地和人口規模提前8年實現。
雖然總體規劃確定了南坊片作為市級文化、教育、科技、體育等社會公共服務中心的職能,但由於在城市空間發展和建設時序上未能將該片區確定為城市的重點發展地區和近期建設重點,致使南坊片區遲遲未能大規模啟動建設。我市中心城區的建設主要在蘭山城區的祊河以南進行“攤大餅式”的擴張和以舊城改造方式進行局部改造,形成了蘭山老城區內各種功能不斷疊加,中心城區人口密度越來越大,道路交通資源供給不足,社會公共服務設施滯后的現狀。中心城區過重的人口、交通、環境壓力,使一系列城市問題和矛盾逐步顯現出來。
南坊片區
疏解老城城市功能
位於蘭山城區的臨沂批發城已成為全國聞名的第3大批發市場,加之市直機關和蘭山區級機關同處一城,隨著經濟、政治、文化交往的活躍,蘭山城區面臨的各種壓力越來越大,城市功能和形象因此無法得到更高提升,老城區急需疏解。
規劃建設南坊片區和市政服務中心,是優化老城用地結構,降低舊城改造成本,疏解提升老城的迫切需要。在南坊規劃建設新的市政服務中心,形成集行政辦公、文教科研、文化娛樂、體育休閑、生活居住等功能的新區,將老城區過多的人口及交通壓力分流,增加老城區的市政、綠化、環衛等配套設施用地及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服務設施用地和商業服務業用地,優化用地結構,降低舊城改造的成本,既有利於對老城的保護和利用,又有利於加快舊城的改建,使老城區整體形象得到提升。
老城區
主打文化知名度
我市是山東省歷史文化名城,現有的市政服務區坐落在金雀山路以北,沂州路以西,沂蒙路以東的區域內,用地面積約26公頃。1989年建成佔地面積1萬平方米的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后,該區域內居住、辦公、商業、文保等多種功能混雜,相互干擾嚴重,十分不利於對銀雀山漢墓竹簡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從更大範圍看,也不利於對蘭山老城區內的其他文物古迹及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
規劃建設南坊片區和市政服務中心,是保護和弘揚優秀歷史文化的需要。專家們認為,從加強對歷史文化的保護,爭創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角度出發,儘快規劃建設新的市政服務中心是一項必然的選擇。
規劃專家建議,搬遷市政服務中心,利用原址良好的區位優勢和地理環境,可對漢墓竹簡博物館及周邊地區進行改造,圍繞漢墓竹簡、《孫子兵法》擴建博物館,建設展覽館、研究院、紀念公園等,做好歷史文化文章,藉助《孫子兵法》這一世界級的歷史文化瑰寶,提高臨沂的國際知名度和文化競爭力,擴大臨沂的對外開放度。
利用自然生態元素
南坊片區職能明確
南坊片區分區規劃期限為2003-2020年,片區職能為市級市政服務中心、文化中心、體育中心、商業副中心、高教科研區、濱水休閑度假區所在地,中、高檔住宅區。發展規模為到2010年人口規模達到24萬人,建設用地規模27.7平方公里;到2020年,人口規模達30萬到36萬人,建設用地規模30至36平方公里。
將城市級文化、體育、娛樂等設施置於南坊片區東側、青年路以南,以便使水岸、綠地等公共資源為更多公眾享用;將南坊片區南部的綠色三角洲地區定位為兼具行政、文化、商業、商住等功能的臨沂市市政服務中心。經四路東側主要為行政辦公、文化娛樂及商業功能,面向水岸綠地布局開敞,盡享美景,同時形成坐北朝南、開闊莊重的氣勢與空間氛圍。另外,在通達路與經一路交會的橋頭堡地區建設大超市型生活資料零售、批發中心,與其北側東西向商業街呼應,與城市級文化、體育、娛樂中心形成有機整體。南坊片區蒙山大道西側為產業用地,東側為居住用地。青年路以北為低密度開發的發展備用地。
南坊片區在總規劃方面,充分考慮南坊片區所處的特殊區位:三面鄰水。從城市發展形態、功能結構、空間布局、交通組織等層面進行剖析,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元素,發揮地緣優勢,將其作為未來臨沂市展示社會經濟成就與時代風貌的重要空間舞台。
南坊片區總體功能結構為“一帶、一心、兩軸、組團發展”。“一帶”即沿祊河、柳青河的濱河休閑風光帶,與蘭山主城區在景觀上形成呼應。“一心”即為南坊片區南部的臨沂市市政服務中心及城市公園。“兩軸”為沿緯一路、緯二路東西向帶狀分佈的兩條城市商業金融功能軸線。“組團發展”即除上述中心區外,居住用地和產業用地主要採用組團式的布局方式,各組團自成體系,既滿足了服務半徑的需要,又保證了分期開發建設的相對完整性。
方向:北上東進
近年來,市規劃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及時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城市規劃研究和編製工作。
由於1996年版的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規模指標被突破,儘快修編城市總體規劃成為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為科學謀划城市發展,市規劃局委託清華大學組織開展了臨沂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的研究,旨在對我市城市經濟、社會、環境的發展做出全局性、長遠性和綱領性的謀划,為修編城市總體規劃提供科學依據和理論支撐。
由兩院院士、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吳良鏞,兩院院士、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周干峙擔任顧問並悉心指導的《臨沂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成果,提出了臨沂中心城區“一河五片、北上東進、組團發展”的城市空間布局和用地發展方向,提升了南坊片區作為市級市政服務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科技中心、體育中心的職能定位,擴大了建設用地規模,把南坊片作為臨沂中心城市“一河五片”結構布局中一個處於高端的重要片區。
為什麼選擇南坊?
南坊片區位於臨沂市區正北部,祊河與沂河交匯口的北側。片區內用地平整,祊河、沂河、柳青河三河環繞,環境宜人。南坊片區內現狀城市建設用地較少,主要集中在青年路以南、沂蒙路以東、柳青河以西地區。現狀用地以工業、商業和居住用地為主。道路系統主要形成了南北向以沂蒙路、通達路為主,東西向以青年路、鎮中路、商業路、327國道為主的道路骨架。
南坊片區具有以下建設發展條件:首先是區位條件。南坊片區位於城市上風上水位置,北上聯繫北部沂南沂水蒙陰3縣,南下與老城中心隔河相望,銜接緊密。其次是交通條件。片區內有205國道、327國道等主幹道,並已建成沂蒙路、通達路、327國道跨河的3座橋樑,對內對外交通聯繫便捷。第三是環境條件。片區內綠化覆蓋率較高,自然植被條件優越,並有沂河、祊河、柳青河3條河流穿過,具有北方城市中少有的濱水景觀資源。第四是后發優勢。南坊片區現狀建設控制較好,有條件以更新的理念、更高的建設標準進行建設。
優勢:後來居上
在進行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的同時,市規劃局又先後邀請國內30多位著名規劃專家,多批次來臨沂就發展方向、新區建設、城市特色塑造等問題進行了專題研討。專家們一致認為,搬遷市政服務中心,啟動和加快南坊片區建設,對於保護老城歷史街區和文化遺存,疏解提升老城,拉開城市框架,優化城市布局,促進城市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積極的現實意義。
根據專家們的建議和《臨沂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成果,市規劃局委託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進行了《南坊片區分區規劃》編製工作,調整充實了南坊片區的規模和職能,並確定了市政服務中心的規劃選址。
南坊片區的規劃建設,雖然啟動較晚,但具有后發優勢。市規劃局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對市政服務中心詳細規劃方案面向國內外進行公開招標,徵集了國內外4家中標規劃設計單位提報的14套設計方案,經專家充分論證和優選方案后,又委託深圳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對這些方案進行了整合和創新,編製完成了《南坊片區分區規劃》和《臨沂市政服務中心修建性詳細規劃》成果。
結構獨具特色
市政服務中心規劃區的總體結構可以概括為“一中心,兩軸線,兩廣場,三片區。”
具體地說,“一中心”是指位於規劃區南北向景觀主軸線上的市政綜合服務大樓建築群,以市政綜合服務大樓作為空間主軸端點的標誌性建築和重要景觀核心:“兩軸線”是指由城市公園人工山體-市政綜合服務大樓-內環路,經市政廣場、市民廣場、中心湖水面依次展開的空間序列主軸,及由東北至西南穿越中心湖水面以水體、綠化為主的開敞空間次軸。主軸是臨沂市未來最重要的一條景觀和功能軸線,一直延伸到三水交匯的綠色三角洲地區,虛軸是規劃區主要的生態景觀軸線;“兩廣場”即沿南北向城市景觀主軸線依次布置的市政廣場和市民廣場;“三片區”即在功能分區上,將規劃區大體分為3個風貌特色區,即行政辦公區、文化娛樂區及中心湖休閑活動區,此外,還有規劃區外圍西側兼有居住、商業、公建配套等功能的綜合服務區,分別展示、強調不同功能內涵及景觀特色。
在功能布局上,公共活動性強的文化娛樂功能區靠近南側外圍生態公園與河流水體;市屬行政辦公區主要集中於規劃用地西北側,中心湖休閑活動區採用自然的綠地與水景處理方式,與沂河、祊河、柳青河綠色生態景觀內外呼應、有機結合,滿足市民休閑、遊憩等活動的需要,是整個市政服務中心活力的源泉;綜合服區位於規劃區外圍西側,以居住、商業、公建配套等功能為主。
打造綠洲“水城”
市政服務中心規劃的指導思想,是以現代化生態型山水城市為設計理念,體現景觀、生態、文化與效益的統一;堅持務實規劃的原則,加強規劃的可操作性與應變性;將規劃區建設成為兼具現代性、高檔性、藝術性與超前性的城市形象展示窗口;運用彈性規劃和靈活性概念,注重超前性與持久性的同時,兼顧開發與建設實際。其設計原則重視對原生生態環境資源的利用和生態設計理念的應用;重視人性環境的塑造,突出“以人為本”;強調步行系統的連貫、安全及舒適,展示序列的空間景觀和環境面貌。
市政服務中心總體布局充分結合周邊的自然原生環境、現狀特點及上層次規劃要求,對空間進行宏觀布局。構建反映臨沂生態文化、具有鮮明特色和個性的市政服務中心城市空間,對規劃區整體空間的輪廓、疏密、風格、建築高度、公共活動、生態環境等進行分析與控制,突出山、水、綠、城的有機共生。
規劃充分利用臨沂獨特的水網,切割出河咀及水中綠洲的“水城”特色,對濱河岸線進行改造,建設濱河生態公園。在規劃區核心形成匯聚水面,使內外水網匯聚連通,同時在市政服務中心形成生態綠核,通過營造4條放射狀公園綠地與外部生態空間貫通,形成綠色生態走廊;在沂蒙路祊河橋與中心湖綠核之間形成綠色景觀廊道,使中心湖生態綠與沂河、祊河、柳青河綠色生態景觀融為一體,市政服務中心如同鑲嵌在濱河生態公園的綠洲中。

行政區劃


東曲沂村、中曲沂村、橋坊村、西曲沂村、七德村、趙家岔河村、王家岔河村、郭家莊村、新趙莊村、潦溝村、前七溝村、后七溝村、禹古城村、戴城子村、劉家莊村、后小寺村、前小寺村、陳城子村、徐家屯村、葉城子村、鄭城子村、張家屯村、中張庄村、西橋頭村、謝家宅村、后明坡村、前明坡村、中王莊村、八里官莊村、孔官莊村、前皮庄村、冉家屯村、后皮庄村、單家村、趙家莊村、南范村、小朱塢村、西南曲坊村、東南曲坊村、小朱夏村、大朱夏村、蔣寨村、洪家店村、湯家屯村、喬家頂村、大杏花河北村、大杏花河南村、小杏花村、小里庄村、大里庄村、岳家塢村、雙庄村、新官莊村、朱高村、夏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