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票

1954年用於買油的糧票

油票,是產生於1954年,用於買油的一種糧票。

背景介紹


油票
油票
,糧食統購統銷,油料統購統銷。,糧食印版全國通用糧票,因全國通用糧票在購買糧食時自帶食油計劃,所以,糧食部沒有印發全國通用油票,都是由地方各級糧食部門自行印發的。在省一級糧食部門印發的油票中,主要有北京、上海、天津、山東、浙江、陝西、安徽、湖北、寧夏、山西、貴州等11個地方。如:上海市從1954年3月便開始採取以人定量、計劃發票、以票限供的辦法,將食油票證發放到居民手中。天津市從1954年開始對食油實行憑票、憑證定量供應。

歷史版本


徽省北京市始印“油票”。浙江省始印“級腦勞食油補助供油卡票”,陸續印“流隨證購油票”、“流隨證購油票”、“流油票”、“流食油票”。,印“流油票”。省印套“補助油票”,貴州省印套“食油票”。省、市、治區未印省統油票,則糧食印,區鄉糧站,鄉鎮糧管印油票。

種類


油票
油票
油票稱類食油料,及油票途稱五八。按料:油、菜籽油(亦俗稱青油)、豆油(簡稱豆油)、芝麻油(俗稱香油,簡稱麻油)、葵油、茶油、棉籽油、麻醬,。按:城鎮除“油票”、“食油票”,“市鎮食油供票”、“量油票”、“油專票”、“城鎮居油脂(料)票”、“臨食油供證”、“補助油票”;專職油票稱“職油證”、“保健油票”、“團專油票”、“(廠礦)油券”;農村油票稱則:“統銷油票”、“額留油票”、“籽換油票”、“兌換油票”、“返油票”、“農油票”、“周轉油票”、“救災專油票”,。

特殊票種


還有特殊名稱的油票,如:哈爾濱市1961年的“食油分購票”,河南安陽市1963年的“食油票(其它油)”、商丘市1982年的“流動雜油票”、新蔡縣1990年的“雙節調劑油券”,武漢市1967年的“糧油機動票”,廣東江門市江海區外海糧所1972年的“實物油票”(按:不知是否是將“植物油”誤印成了“實物油”),合肥市1989年的“糧油商品票”。重慶市九區1992年的“城鎮居民植物油票”,以及為了團結廣大華僑,鼓勵華僑、僑眷向國內匯款,增加國家外匯收入,而專門發行的各種“僑匯油票”等等。1998年長江特大洪災后,湖南澧縣向災民除發放了大米券外,還印發了“澧縣縣委政府九九年春節送溫暖活動食油券”(菜油1市斤)。特別是南京市糧食局1988印發的“特級菜油票”,是以食油加工精度命名的油票,票面上同時印有菜油的價格為1.38元(面額500克)。1989年又印發了面額為250克的節日用油券,該券是春節、國慶兩個節日增加發行的特級菜油票。由於特級菜油在當時是新品種,市民還不太了解,因此,南京市糧食局就把特級菜油的性能、特點等印在油票上進行宣傳:“菜油為原料,深度精加工。去雜脫酸溴,色澤清而亮。烹煙,常食保健康”。在油票上作廣告,不僅反映了南京市糧食局在不斷滿足人民生活需要方面所做的積極工作,而且表現出了糧食部門改革開放的市場經濟意識。在今天看來,也確實值得稱讚。

計量


油票
油票
由於食油的特殊性,油票的計量單位一般都比較小,常見的除中國市制的“兩”、“斤”,公制的“克”、“千克”、“公斤”外,尚有比“兩”更小的“錢”、“分”、“厘”,以及“人”、“份”、“天”、“月”等特殊的計量單位,這是糧票所不具有的,是油票的明顯特徵之一。如:江蘇吳興縣“文革”時期發行的1兩8錢7分5厘(1.875兩)油票,河南新蔡縣1967年發行的1錢7分(0.17兩)和5分5厘0.055兩)油票等。
以“人”為單位的油票,如:四川高縣等地的“壹人定量”食油票和樂山市各區縣1979年的“壹人”油票;江蘇省靖江縣靖城1982年的“叄人”、“陸人”居民購油券,泗陽縣青陽鎮糧管所的“壹人”、“貳人”、“拾人”油券;黑龍江阿城縣1961年“只限五人”的職工油票等。
以“份”為單位的油票,如:瀋陽市1995年的“壹人份”居民定量油票等。
以“天”、“月”為單位的油票,如:江蘇吳興縣的一枚7兩3錢(7.3兩)的"12天”定量油票,太原市1979年城鎮居民食油供應證(月份票),山西長治市1969年的職工油證“月份票”。
此外,以“天”為單位的油票,還有“5天”、“10天”、“半月”等多種,其中還有"300天10人”等字樣的油票,極其罕見。

原因


為什麼油票的計量單位如此特別,主要是因為受油料的生產的影響,食油供應的數量時有調整,所以,採取上述“人”、“份”、“天”、“月”等計量單位,供應數量當月公布,就可以避免食油供應數量上可能出現的矛盾。此外,湖北公安縣1990年的購油券以“mL”(毫升)為單位,以及四川豐都縣1982年的食油票,即無計量單位,也沒有面額,則是獨一無二的。

面額


油票的面額,最大的是河北玉田縣1970年300斤的購油票,最小的是遼寧岫岩縣1958年1市分(0.01兩)的地方油票。
60年代,河南省的一些市、縣曾發行過一批下鄉幹部專用的油票,其面額之小和位數之多成為油票家族的一大特色。如:河南鎮平縣為配合“四清運動”,於1965年專門印發了供四清工作隊隊員在農民家吃飯時使用的零時食用油票,吃1餐交1張面額為“5分5厘”0.055兩)的油票,吃1天交1張面額為“1錢6分5厘”0.165兩)的油票。這兩張油票的面額是這樣算出來的;1965年每人每月半斤食油,每餐為0.5斤÷90天=0.055兩(即:5分5厘),每天為1錢6分5厘。
社教隊員那時都是在社員家中吃飯,有了這種油票,吃一餐交一張就很方便。還有河南汝南縣面額為“1錢7分”(0.17兩)的四清工作隊油票,輝縣“1錢6毫”(0.1006兩)(筆者注;“毫”可能為“分”之誤,應為1錢6分)的社教專用油票,新蔡縣面額為“1錢7分”(0.17兩)和“5分5厘”(0.055兩)的“中共新蔡縣委學習宣傳毛澤東思想工作隊”油票等。此外,廣東陽山縣1966年的1錢油票,新疆1961年的5市克(1錢)軍用價購油票,廣西的3錢油票,安徽、南京、四川瀘州市的5錢油票等,面額精確到了錢和分,要知道1分(百分之一兩),只有幾滴油,真可謂“滴油勝似金”。如此小面額的油票,糧食部門是如何出售食油的呢?

其他信息


據說,當時人們買油是用棉紗去購買,拿一小團棉紗放到油里蘸一下拿到天平上去稱,如果多了,就把棉紗捏一下,掉下幾滴直到合適。這一點棉紗只能用來擦擦鍋底。可想而知,這1分油棉紗的用法是否是可以理解為擦幾次鍋底而已。

歷史價值


油票是在特殊時期和特定條件下印發的小面額油票,已經成為歷史的見證,成了珍貴文物。如鎮平縣5分5厘和1錢6分5厘油票,就同時被中國革命博物館和北京市檔案館收藏。另外,僑匯油票的面額也比較特別。如:肆市錢(0.4兩)、0.075市斤(0.75兩)、0.15市斤(1.5兩)、0.45市斤(4.5兩),37.5克(0.75兩)、375克(7.5兩),等等。油票的圖案雖然沒有糧票那樣豐富多彩,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如:.有三分之一的油票以油菜、花生、向日葵、大豆等油料作物為圖案,也有直接反映糧油工作為圖案的。如:安微省1957年購油票、1960 年伍錢通用油票的圖案是“油桶”;寧夏1963年壹市錢地方食油票的圖案是“油桶”和“油瓶”;湖北省1957年、1960年油票的圖案分別是售油的“油桶、漏斗、油提”和買油的“油瓶、油罐、碗”;湖北仙桃市1991年城鎮購油券的圖案是“售油器”和“漏斗”;河南新鄉市1983年流動食油票的圖案是“一個女售貨員操作售油”的情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武漢市1967年發行的糧油機動票,把糧食部門銷售和居民購買糧油的諸多環節一併注入票圖中,真實再現了一個糧店(糧油門市)營業的全過程。票圖上糧油貨物充足,表現了三個糧食職工,一個在開票收錢,一個在售油,一個在稱糧,工作井然有序;同時,反映了群眾排隊購糧,接裝糧、油和一家三口購買糧油後步出糧店等情景,圖案人物栩栩如生,形象生動,真實可信,可見油票設計者的用心良苦。
常常被用來 和地區糧票一起(作為添頭)通兌 全國糧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