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劍鋒

工藝美術師

鄭劍鋒 高級工藝美術師,1992年進紫砂工藝廠,拜當代壺藝高手,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季益順為師,同時,又得高麗君老師的指教,所創作品,有的純樸敦厚,有的大度和諧,也有的靈秀巧雋。代表作《風卷葵》、《四季如意》、《福運連連》等

個人簡介


合影
合影
鄭劍鋒
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紫砂行業協會會員。 1975年出生於江蘇宜興,自幼受到千年龍窯
瓷古韻的熏陶和紫砂五色土的誘惑,使剛懂事的他,便對此有了發自肺腑的熱愛。他於1992年進紫砂工藝廠,一頭扎進藝術的海洋,並下決心向眾多的前輩老師學習,這期間他拜當代壺藝高手,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季益順為師,同時,又得高麗君老師的指教,練就了全面而紮實的制壺基本功,光素器、花塑器、筋瓤器“十八般武藝”件件拿得起,做得好。特別是在師傅季益順大師的教誨下,悉心領悟“文化對壺藝的影響”、“線條對壺藝的作用”、“比例與壺藝的關係”,所創作品,有的純樸敦厚,有的大度和諧,也有的靈秀巧雋。多件作品獲全國性工藝美術評比金銀獎。2006年,經紫砂行業協會評審,當選為“十二紫砂之星”。現為“益順陶藝中心”創作主力、季益順壺藝流派的優秀傳人。

從藝年表


2002年12月 作品《聯想》榮獲2002中國華東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獲獎證書
獲獎證書
2003年5月 作品《雲曲壺》在首屆宜興陶藝專業新人新作展評活動中評為“優秀獎”;
2007年4月 鄭劍鋒在中國收藏家喜愛的藝術大師和精英評選活動中被授予“2007年度中國收藏家最好的紫砂 藝術大師”;
2007年4月 作品《玉帶》在2007年中國收藏家喜愛的藝術大師和精英評比活動中獲得“金獎”;
2007年5月 作品《春暖花開》在第三屆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第三屆中國茶道論壇、中國茶葉發展論壇“紫砂壺精品展”中獲得“金獎”;
2010年2月 鄭劍鋒被複旦大學環境資源與能源研究中心聘為客座研究員;
2009年9月 作品《時來運轉》在首屆中國紫砂原創專利作品評比活動中榮獲“二等獎”;
2009年9月 作品《景星慶雲》在首屆中國紫砂原創專利作品評比活動中榮獲“一等獎”;
2011年7月 鄭劍鋒在質量萬里行走進陶都活動中被譽為“時代精英";
2011年8月 作品《福運連連壺》榮獲第六屆中國民間藝術博覽會民間藝術品“金獎”;
2012年8月 作品《瓢蟲瓜趣》參加2012年第三屆廣州紫砂陶瓷藝術文化節“天工杯”評比大賽,獲得“金獎”;
2012年10月 作品《瓢蟲瓜趣》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的”印象中國。宜興紫砂展”;

藝術賞析


鄭劍鋒[工藝美術師]
鄭劍鋒[工藝美術師]
風卷葵壺 整把壺的造型是一朵被風吹動的向日葵,壺把是葵花的枝幹,壺蓋,壺身,壺嘴,構成一朵葵花,微分吹來,向日葵迎風搖曳,姿態動人,向日葵的由來是指,不管在什麼時候,向日葵的花都始終對著太陽,寓意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鄭劍鋒的風卷葵,用葵花自比,展現一種樂觀的人生境界,做工精緻,用泥考究,造型獨特,是值得收藏與把玩的好壺。
玉帶壺 此壺將傳統的造型巧妙的與古代玉帶雕刻在壺身之上的形式來加以表達,鈕蓋、把的點綴,與壺身起到了相互呼應的效果,製作挺拔規正,壺嘴敦實大氣,出水流暢,口蓋嚴實緊密,把手端執舒暢、紫褐色壺身由玉帶環繞,給人以祥瑞之意,蒼古敦樸的美感。
鄭劍鋒[工藝美術師]
鄭劍鋒[工藝美術師]
鄭劍鋒[工藝美術師]
鄭劍鋒[工藝美術師]
福運連連 壺身有幾隻飛舞的蝙蝠,取“福”之意,壺把與壺身都有祥雲,壺頂也做成祥雲狀,給人清新自然地感覺,祥雲是幸福的象徵,蝙蝠亦然,兩者結合起來,更顯“福”與“運”,整把壺做工精細,寓意美好,寄予了製作者對生活的期許,也展現了做壺人對收藏者的美好祝願,是值得收藏的好壺。

藝術評價


壺藝大師對鄭劍鋒作品“景星慶雲”的評價
大師點評茶壺
大師點評茶壺
設計大膽新穎,手感強,做工精緻,藝術性強,現代感強。 ——季益順
構思相當新穎,主題鮮明,造型工藝特別,製作難度高,但此壺非常有型,日月相輝映,體現和諧。 ——呂堯臣
既是壺藝中的現代派,又體現紫砂的傳統技藝,是現代派的造型沿襲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陰與陽,包括日與月的結合,是當代壺藝中創新的少見佳作。——時順華
整把壺的造型都恰到好處地體現了主題,一個“和”字貫穿了整個壺的意境與初衷。 ——馬達
創意理念跨度很大,一看就有現代幾何抽象美的感覺,打破了常規設計的定式,首創壺把和壺身融合內凹的樣式。總體效果新穎別緻,不同角度能產生不同的視覺美感。 ——吳俊達
造型新穎,學院派的典型,打破傳統,主題一目了然,不錯,很別緻,年輕人大膽地創新反映了時代風貌。
——王金山
作品構思富有新意,造型的空間感、虛實感對比強烈,整把壺打破傳統,富有時代氣息。 ——毛國強
現代派手法的製作,體現古韻新意。用傳統表現紫砂的靈氣與自然的結合非常有創意的一把好壺 —顧紹培

藝術感悟


景星慶雲壺
景星慶雲壺
新品
新品
談談作品“景星慶雲”的創作
紫砂是一種日用陶,紫砂壺被當作富有文化內涵的茶具出現在人們的日常休閑生活之中。既然紫砂壺是融於普通百姓生活的,那麼它要博得別人的喜愛就必須滿足兩點基本條件——造型上富有美感 和蘊涵著喜慶美好的祝願。
作品“景星慶雲”的構思,在它創作之初便已注意到了上文所說的兩點條件,首先來談談“景星慶雲”在造型美
感上的設計搭配。這件作品在它的造型 還未成型之前,在腦海中構想時便確定了它要通過紫砂材質特徵想要在造型上的表達方向。在色彩方面,充分挖掘紫砂泥材質顏色特徵構建色彩綺麗的整體畫面效果;在線條方面,著重柔和優美的主旋律,充分展示紫砂工藝中的曲線線條特徵。在作品造型構思輪廓基本確定以後,隨之也通過在思維中的造型內容確認了作品的名稱主題“星空與星雲”。“星空”在自然界現象中綺麗而且帶有神秘色彩,因此在造型主體的選色上選擇了富有神秘感的“紫”,也就是用紫砂原礦中的紫泥來塑造壺體;
“星雲”在夜晚的星空中自然是亮麗顯眼的,因此在具體壺體裝飾上考慮到色彩的對比性,所以選擇了與紫色形成鮮明對比的“米黃”來裝飾出“星雲”形象。色彩基調確認后,就開始了作品具體造型形象的思考,夜晚的特色是寬廣而且給人以壓迫感,因此在壺體造型形象的選擇上選取了符合夜晚感覺特色的稍微虛扁的橢圓型,在造型上想要通過“被壓扁”的感覺來營造黑夜的壓迫感。但是紫砂藝術美感的基調不是負面的,紫砂壺的應用對象是日常休閑生活,因此就決定了它給人的情感元素是正面的、輕鬆愉悅的,基於紫砂藝術如此的美感基調,因此塑造的壓迫感只是為了真實感更是一種鋪墊,為了接下來“星空”的柔美作鋪墊,也可以說是形成感官上的對比與起落。基於作品藝術造型“柔美”的主題,在“星雲”形象塑造上採用了彎曲柔和的曲線來表 現——壺嘴在確保良好的出水效果的前提下與壺身 線條進行線條感官上的起伏,以求達到柔美的線條感官效果;壺把同樣追求與整體壺型匹配的線條感官效果,中間鏤空部分也通過線條描繪出了形似雲狀形態,與主題保持高度一致;壺身與“的子”是兩個大小形狀對比對稱的橢圓,其線條也是虛扁但柔和的,就連壺體裝飾雕刻的“星雲”形象也同樣採用了柔和婉約的
線條,而“星雲”也不是整塊的而是分塊組合的,因為整塊星雲既不符合造型美感的要求,也容易與黑夜背景的感官模糊重合,無法完全體現嬌小而柔美的旋律.
當然,作品“景星慶雲”的藝術構思不僅僅是從 造型美感上考慮,同時也考慮到了迎合群眾喜愛的美好寓意。首先,在主題名稱的最終確定上,強調基本造型形象的同時突出了一個“慶”字。其次,在造型裝飾的塑造中,添加了飽含中國喜慶文化特點的“祥雲”元素形象和圖案,壺嘴、壺身、壺把進行了祥雲裝飾形象的雕塑,而“的子”在採用柔美的米黃色的同時也泥繪了祥雲“圖案”。同時“祥雲”和“星雲”這兩種設計元素在具體造型設計構思中最終確認為自然融合一體的形象表現,這當然是為了符合在確定壺體造型裝飾構思之初所定的“簡約淡雅”的裝飾主方向。
總之,“景星慶雲”作品所展現的藝術美感的特點是柔和的、淡雅的,而它在普通百姓休閑生活中想要帶給別人的是祥和喜慶的美好祝願,衷心希望此壺更能滿足廣大壺友的藝術品味需求,為更多的人 所喜愛。
徠紫砂絞泥藝術也需推陳出新
作品集
作品集
紫砂“絞泥”是一種技法與藝術的凝練,成為紫砂界較為常用的裝飾技法之一。宜興紫砂茶具以其端莊清麗的 迷人風采、氣韻生動的造型藝術,蜚聲於海內外,贏得了可貴的聲譽。許多制壺藝人在創作過程中,通過採用“絞泥”這一裝飾手法,把思想、理念、境界融入壺體,用它與觀賞者交流,並在心靈的默契中,表達鮮活而豐富的文化積澱。
紫砂以素心素麵、質樸文靜而著稱,各種裝飾技法的運用使紫砂器物呈現特有的肌理而極具美感。但是,各種裝飾手法可謂紫砂創作過程中的一把雙 刃劍,恰如其縫的裝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過於繁瑣的裝飾卻不免讓人感覺畫蛇添足。作為紫砂制 作中的一種特殊工藝,絞泥藝術要求制壺者既要有紮實的傳統基礎,又要有很強的創新精神和藝術構思能力;既要有“光貨”的功力,又要有“花貨”的巧思,所以對創作者的技能和美感要求較高,貿然嘗試往往會產生狗尾續貂之感。絞泥工藝,早在唐朝時就有,但這一特殊裝飾手法與陶刻相比,一度未受到紫砂藝人的重視與廣泛使用。20世紀70年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呂堯臣注重學習和研究造型的形式法則,廣泛涉獵古代陶瓷、青銅、玉器、漆器等造型,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別樹一幟的獨創了“呂氏絞泥”藝術,把各色陶土絞合在一起,形成變化無常的自然紋理,揭示出了五色土的顏色的搭配規律和深層次的內涵,開創了紫砂新的藝術世界和境界、藝術形式和風格,自此紫砂絞泥藝術也被廣大紫砂愛好者所熱捧。
市場的強烈需求,致使廣大紫砂從業者紛紛用“絞泥”這一手法,使市場上充斥著相當數量的絞泥茶壺,可謂是繁花似錦、各具特色。但是仔細對其品位,總覺有些絞泥壺紋理模糊,清晰和明朗不夠,圖案顯得雜亂無章。看上去僅是幾種泥料的拼合,缺乏一種明晰、簡練有序的藝術美感。其實作為紫砂壺上的一種裝飾技法,受到客商青睞的是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色彩的紫砂泥絞和在一起,形成色調對比強烈的不規則線條,恰到好處地在紫砂壺體上表現作者的裝飾意圖,或是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變幻莫測的天際流雲,或是鬼斧神工的奇異靈石、廣闊無垠的大漠風情……這種裝飾花紋,不管從直觀表象上或是意態內涵上都給人以一種鮮艷、柔和、清晰、秀氣、靈動的美感。絞泥的文化審美特徵體現的是紫砂材質的美,造型藝術和裝飾藝術的結合,充滿了動態美、氣度美、節奏美和韻律美。絞泥裝飾看似自然天成,實則是製作者苦費匠心的結果。經過當代一批紫砂人的努力,絞泥裝飾顯示了高難度、寬領域的走向,進入了新的表現空間。例如,從自然化的絞泥紋飾走向有規則的圖案展示,按照事先設定的圖案來表達作者的創作意圖,表現出了更大的藝術生命力。只有把絞泥技藝融入紫砂整體,大處著眼,小處立意,在色相和色度的變化中尋求對比和協調,使其充滿靈性和詩意,富於象徵意味,並且不斷突破創新,創造出新 的絞泥圖式,才能在方寸紫砂之間展現無限的藝術魅力。
我熱愛紫砂,喜歡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入自 己的思想創新,結合獨創的絞泥方式(仿木系列、水墨山水系列),作品有著鮮明的個人風格。“相濡以沫”作品創意主題為“和諧”,絞泥仿雞翅木與“沫”諧音,自然的陶土紫砂與人類和諧相處,共享自然。用紫砂語言表達“相濡以沫”的意 境,喚醒人們對“相濡以沫”這一人類情感的共鳴“同心若金”作品名出自清代左宗棠贈曾國 藩輓聯“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謀國之 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中,作品為對壺,身筒為淺色調青灰,陰陽八顆心為較深的絞泥凸現出來。詮釋了人們雖然從事不同的職業,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但追求和諧生活、和諧社會的目標是相同,並且以各自不同的形式,盡心儘力為之努力。作品不僅表達了我的創作理念,同時也反映了“同心若金”的社會命題。5.12四川大地震后,我為地震中四川人民的悲慘及全國人民抗震救災獻大愛所震撼,創作了“霧鎖四川”,作品為四方,四面用水墨山水絞泥反映了四川地震、山體崩塌,泥石縱流、堰塞危難等災難場景,雙層蓋邊則強調擺在國人面前的困難很多,橋頂的子及流把則表明有了堅強的黨的領導,國人同心若金,共濟國殤的不屈民族精神,最大的民族災難也會過去,迎來災區的新生,中國的興盛。“相濡以沫”和“同心若金”這兩套作品分別在2007年度和2008年度丁蜀鎮成人學校舉辦的傳統制陶比賽中從數千件作品中脫穎而出,都獲得了一等獎,“霧鎖四川”推出后也受到了廣大壺友的一致好評。一些高校藝術系教授來信這樣點評我的作品,創造性的揚絞泥之長,避泥、木結合的薄弱之短,用“絞泥仿雞翅木”的新技藝,給人耳目一新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