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犀牛井的結果 展開

犀牛井

犀牛井

在郴州市城南的裕後街,有一眼神奇的古井,此井用長條石砌成,呈長方形,長丈余,寬八、九尺,深一丈左右。水清見底,井中橫卧一巨石,周身貼著一層苔蘚水草,酷似一頭體健毛豐的大犀牛,沉在水底嬉戲。這就是郴州有名的犀牛井,原名“湧泉”。

簡介


犀牛井位於郴州城丁字街(又叫涌水門,今屬干城街中段),是古城郴州街上最大的一口優質水井。它不僅水質清澈見底,而且用此水做豆腐、釀酒,與用其他井水就大不一樣。因此,當時郴州的豆腐、釀酒作坊都集中於此井附近的涌水門(丁字街)、干城街(朱家壩)和上河街(今屬干城街),幾乎佔全城百分之三十以上;而附近的居民生活用水,也都用此井的水。目前,雖然全城都用上了自來水,但每天仍有不少居民來此井挑水飲用。原因是此井水質太好了,尤其是炎熱的夏秋季節,喝此水解渴,勝過冰水,且有益無害。每當炎熱天氣,農村裡進城的人們,經過其地必喝其水,深感沁脾愜意。確實是一眼好的泉水,冬天溫熱,夏天清涼,水質特別純凈,周圍居民都嗜飲成習。

傳說


傳說一,在遠古時候,神農給郴州帶來了九條神犀牛,使郴州這個地方風調雨順,人壽年豐。可是,好景不長,不知從什麼地方來了一條造孽的惡龍,把瘟疫帶到了郴州。為了戰勝惡龍,九頭犀牛與它搏鬥了九天九晚。最後,惡龍被打敗了,八頭犀牛將惡龍驅出郴州,一直追到東海去了。還有一頭犀牛,由於在搏鬥中跌傷了腳,落在湧泉這眼井裡,變成了橫卧井底的巨石,從此,這眼井就喚作“犀牛井’’。
犀牛井
犀牛井
落在井中的這頭神犀牛,雖然化成了石頭,但靈性未泯。它見惡龍帶來的瘟疫在郴州肆虐,害得民不聊生,一片荒涼,便從口中噴出一股清涼甘美的泉水,人們患了疾病,飲上一口井水,便可痊癒。因此,人們又稱犀牛井為“愈泉”。
傳說二,郴州原有九條犀牛,一次晚上跑到龍門池去偷吃稻禾苗,被一位去灌夜水的農夫發現,牛吃禾苗,農夫當然心疼,就去追趕,走在最後的一條犀牛,被農用鋤頭打斷了一條腿。這頭受了傷的跛腳牛走不動了,就居於此井中。
其餘八條犀牛走到磨心塘化成人,一路行至黃泥坳、博陵坪、窩泥坪等地,最終定居青草黃家(資興市所轄)。青草黃家從此興旺發達,大富大貴,人才輩出。曾經出了一位附馬官,直到清末,進士、秀才不計其數,進士黃純垓就是其中之一,據說此人於民國時期才病故。
郴州民眾為了防止那條跛子牛再次逃跑,官辦民助,先後修建東塔、南塔和西塔,以此鎮壓邪氣,使古城郴州永保旺盛,日益繁華。
後來一個不法商人,運貨來郴州銷售,他住宿在犀牛井上方湧泉門貨棧里。此人心術不正,但能識別寶物,而且知道需要靈芝仙草方能將犀牛誘餌牽走。商人連續兩次用靈芝仙草引誘,都未成功。后經一位老道長指點,光靠仙草還不行,還要金鉤子方能勾住牛鼻子。不法商人弄不到金鉤子,最後就氣得一命嗚呼死去了。
犀牛井,據一位在此土生土長的年逾古稀的崔老先生說:抗日戰爭勝利后,一九四六年一天上午,可能是犀轉身,井中發生巨響,井水黃,嚇得一群正在井邊打水的人,將水桶丟了,脫身而逃。還有一位長期居住在這井旁,年過古稀的段老太太說:"一九七六年這條犀牛又動了一下,井內清潵的水,突然變成藍墨水一樣的綠色,數日,人們不敢在這裡挑水飲用。"
據觀察者分析,這兩次"犀牛"活動的時間,恰相隔三十年。而到二OO六年正好又隔三十年,"犀牛"是否又有什麼動靜,有待考證。
2010年,郴州城的發祥地——裕後街整體拆除改造,作為裕後街最重要遺存之一的犀牛井得以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