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
人體器官名
食管:人體器官名。即食道。上接咽部,下與胃的賁門相連的一條細長管道,是飲食入胃的通道,亦稱“食道”。
食管:是消化管道的一部分,上連於咽,沿脊柱椎體下行,穿過膈肌的食管裂孔通入胃,全長約25厘米。依食管的行程可將其分為頸部、胸部和腹部三段。食管主要由環節肌層(內層)和縱行肌層(外層)組成。由於這兩種肌肉的收縮蠕動,迫使食物進入胃,故其主要作用是向胃內推進食物。
是輸送食物的扁圓形肌性管道,位於脊柱的前方。上端於第6頸椎下緣高度與咽相接,下端穿過膈肌於11胸椎左側與胃的賁門口相連,全長約25厘米,從中切牙至食管末端的長度約40~42厘米。
食管的粘膜濕潤而光滑,呈粉紅色,下段食管粘膜略呈淺灰色。粘膜上有7~10條縱行皺襞,凸向內腔,有助於液體下流。
食管的粘膜下層,由疏鬆結締組織構成,界於粘膜與肌層之間。其中含有較大的血管、神經、淋巴管和食管腺等。
食管肌層分內環、外縱兩層,厚約2毫米,二層之間夾有彈力纖維,食管上段的肌層屬橫紋肌,其後方缺乏縱行的肌纖維。在食管的兩端環行肌較為發達,類似括約肌。食管中段是橫紋肌與平滑肌混合存在的區域,食管下段全由平滑肌組成。
食管的外膜,由疏鬆結締組織構成,富有血管、淋巴管及神經。
運動時間不當,進食不定時,運動過於劇烈,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多見於籃球和賽跑運動員。
食管是一肌性管,其直徑平均為2cm(約25cm長),起自咽續於胃。鋇餐透視可觀察到正常食管有4個生理性狹窄,由相鄰結構壓迫形成。
第1狹窄位於食管的起始處,距中切牙約15cm,由環咽肌壓迫而成,環咽肌在臨床上稱為食管上括約肌。
第2狹窄位於食管與主動脈弓交叉處,距中切牙約22.5cm。
第3狹窄位於食管與左主支氣管交叉處,距中切牙約27.5cm。
第4狹窄位於食管經膈處,距中切牙約40cm,圍繞食管的膈肌纖維臨床上稱為食管下括約肌。臨床上要想將器械經食管插入胃,了解以上數據是很重要的。食管腹段較短,自膈至胃的賁門。食管的作用是將食物由咽輸送至胃。
食管:
當穿經頸部及縱隔,即胸腔正中部下降時,會隨著脊柱的彎曲而出現彎曲。
穿經位於膈肌右腳的橢圓形食管裂孔,此裂孔恰好位於第10胸椎正中平面的左側。
其末端約在左側第7肋軟骨和第11胸椎的左側與胃的賁門相續。
被食管神經叢所包繞。
食管腹部為腹膜后位器官,但其前壁與外側壁被覆腹膜。
食管在氣管後方下降,經膈的食管裂孔入腹腔,食管橫斷面,顯示管壁肌層及微細結構,食管、膈、胃(上部)的冠狀切面,示膈食管韌帶將食管連於膈,此韌帶使得食管隨吞咽和呼吸而運動,但限制食管向上的過度移動
食管有內環、外縱兩層肌肉。上1/3的外層由骨骼肌組成,下1/3由平滑肌組成,中1/3由骨骼肌和平滑肌混合組成。
由於食管肌肉的蠕動,食物可快速地經過食管。食管通過膈食管韌帶附著於膈的食管裂孔的邊緣處。膈食管韌帶是膈下筋膜的延續,該韌帶使膈和食管在呼吸和吞咽時能獨立運動。
食管腹段短,呈管狀,長約1.25cm,經右膈腳的食管裂孔續於胃。食管右緣續於胃小彎,而其左緣通過心切跡與胃底相隔。食管與胃的連接部位於通過劍突末端平面第11胸椎左側。外科醫生及內窺鏡專家常常將Z線(即食管黏膜移行為胃黏膜處的Z形線)作為食管和胃的分界。在此處,膈肌形成食管裂孔,像食管括約肌一樣收縮和舒張。放射性研究顯示食物在此處間歇性停留,而且此括約肌可以防止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