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歌鴝

鶲科歌鴝屬的鳥類

藍歌鴝(學名:Larvivora cyane)是鶲科、歌鴝屬小型鳥類,體長12-14厘米。雄鳥上體暗藍色,下體白色,兩翅和尾暗褐色。雌鳥上體橄欖褐色,腰和尾上覆羽暗藍色,翅上大覆羽具棕黃色末端。形成明顯的棕黃色翅斑。下體白色,胸綴褐色有時微沾皮黃色,特徵明顯。特別是雄鳥,暗藍色上體和白色下體是很容易與其他鴝類相區別的。

簡介


鳥名。鳴禽類。別名青鴝、藍靛缸、小琉璃、輕尾兒、藍尾巴根子、青長腳等。在我國內蒙古和東北地區繁殖,秋冬季遷徙,遍布東部全境。體長約13厘米,重約15克。雄鳥背羽及飛羽均呈藍色,尾羽藍色更鮮亮;胸、腹部幾乎純白;臉部呈黑斑;頭、頸兩側為深藍色。雌鳥背羽橄欖褐色,飛羽及尾羽均深褐;嘴深黑,腳和趾肉黃色。地棲鳥,活動、覓食均在地面;性膽怯,常匿竄於灌叢、蘆葦和荊棘間,馳走時,尾部常作扇狀上下擺動。巢築於地凹、穴隙或草叢中。主食昆蟲。體態活潑秀麗,擅長模仿昆蟲鳴唱。飼養用點頦鳥籠,方法同紅點頦

外形特徵


中等體型(14厘米)的藍色及白色或褐色歌鴝。雄鳥上體青石藍色,寬寬的黑色過眼紋延至頸側和胸側,下體白。雌鳥上體橄欖褐,喉及胸褐色並具皮黃色鱗狀斑紋,腰及尾上覆羽沾藍。亞成鳥及部分雌鳥的尾及腰具些許藍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腳-粉白。藍歌鴝屬於鳴雀,以叫聲動人婉轉而著名,善於學習其他物種的叫聲特點,屬於鳴雀中的習鳴鳥,叫聲特點:冬季發出生硬的低tak聲;也有響亮的se-ic聲。
雄鳥上體白頭至尾上覆羽鉛藍色,眼先、頭側和頰部絨黑色.耳羽近黑色,頸側深藍色,頰後部有一條黑紋沿著頸側伸至胸側。兩翅內側覆羽和飛羽與背同色,亦為鉛藍色,外側飛羽黑褐色,外翈羽緣亦為鉛藍色。尾黑褐色,羽緣沾藍色。下體自頦、喉、胸到尾下覆羽純白色。
雌鳥上體橄欖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綴有藍色。尾黑褐色,除外側一對尾羽外,其餘尾羽外翈均綴有藍色。兩翅暗褐色,飛羽外啊淡棕褐色,內翈藍褐色,眼周棕白或淡棕色。下體頦、喉、上胸白色沾黃棕,胸皮黃色,羽端沾褐色,胸側和兩脅橄欖褐色,腹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雌鳥下嘴基部肉褐色,腳和趾肉色。

分佈範圍


藍歌鴝
藍歌鴝
繁殖於東北亞;冬季遷至印度、中國南方、東南亞及大巽他群島。
分佈狀況:指名亞種繁殖於黑龍江。遷徙經華中至西南及華南越冬。亞種bochaiensis遷徙時經華東和東南至華南越冬。季節性常見於高至海拔1800米的森林。
中國分佈: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博克圖),黑龍江(小興安嶺,中部帽兒山),吉林(長白山),北京(百花山),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安徽,山西,陝西(南部),寧夏,甘肅(東南部),四川(東部),貴州,雲南(西部,南部,東南部),浙江,福建,廣東(珠江口),西藏(南部)。
藍歌鴝
藍歌鴝
世界分佈:西伯利亞(東部,東南部),朝鮮,日本,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緬甸。

生活習性


棲於密林的地面或近地面處。
雄鳥上體和兩翅內側覆羽鉛藍色;飛羽暗棕褐,表面稍沾藍,外側具淡色羽緣;尾羽黑褐渲染藍色;眼先和頰黑色;頰部向後沿頸側有一條紋延伸至胸側;耳羽近黑色;下體自頦至尾下覆羽純白色,羽基黑色;兩脅和覆腿羽淡褐色且綴以藍色和灰色。雌鳥上體橄欖褐色;兩翅褐色;尾羽黑褐沾藍。體長約125mm,體重約13g。棲息於灌木林及草叢,常見在地面活動。營巢於林下樹叢中,每窩產卵5—6枚,卵呈玉藍色,大小約為19×14mm,孵化期為12—13天。以昆蟲為主要食物,比較常見的種類。本種有2個亞種,國內均有分佈。(1)指名亞種L. c. cyane (Pallas).上體鉛藍色。分佈於全國大部分地區。(2)東南亞種L.c. bochaiensis Shulpin.上體暗藍色。分佈於浙江、福建。
行為: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地棲性,一般多在地上行走和跳躍,很少上樹棲息,奔走時尾不停地上下扭動,覓食亦多在林下地上和灌木上。善於隱藏,平時多藏匿在林下灌木叢或草叢中,常常僅聽其聲,不見其鳥。繁殖初期也常站在小灌木枝頭鳴叫,但一見人又立刻落入灌叢。鳴聲清脆響亮、婉轉動聽。
食性:主要以昆蟲為食。據趙正階等(1985)在長白山對藍歌鴝胃的剖檢觀察,主要以葉蜂象鼻蟲金花蟲叩頭蟲、螞蟻以及其他一些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據鄭作新等(1958)5月在河北昌黎解剖的5個鳥胃,昆蟲佔全部食物的99.76%,食物種類和長白山所見基本相似,主要為叩頭蟲、象甲、螞蟻和鱗翅目等昆蟲。此外也吃蜘蛛、小蚌殼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
遷徙:藍歌鴝指名亞種在中國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吉林、北京等地為夏候鳥,在遼寧或許也為夏候鳥。在其他省區為旅鳥。東南亞種在中國主要為旅鳥,部分在浙江、福建越冬,為冬候鳥。每年春季4月中下旬至5月初遷來中國繁殖或遷經中國。秋季10-11月遷經或遷離中國。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學名
藍歌鴝東南亞種Luscinia cyane bochaiensis
藍歌鴝指名亞種Luscinia cyane cyane
藍歌鴝庫頁島亞種Larvivora cyane nechaevi

保護級別


藍歌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以下簡稱《野生動物保護法》),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生長飼養


藍歌鴝可用點頦籠飼養。藍歌鴝生性膽怯,新捕成鳥人籠往往會驚恐異常,拒食飛撲。因此,入籠之初,要用籠衣遮擋,放在光線稍暗的安靜之處。餵食要先行填食,數日後改用活昆蟲誘食,待它能自行採食后改喂雛雞飼料,並加熟雞蛋黃拌和。數日以後逐步改成用豆粉(黃豆、綠豆均可)加熟雞蛋黃、肉糜拌勻餵食。開始時可將水缸放在籠的下方,誘它飲水,以後逐步改放置在棲木兩側。一般新鳥馴養過程約為20天至1個月。藍歌鴝在野生狀態下以食昆蟲為主,因此日常飼養中要多喂一些昆蟲,或在粉料中加進干蠶蛹粉、優質肉粉或魚粉。此鳥屬遷徒性鳥類。喜歡水浴,自春天至秋季可以每天水浴一次。夏季要放在通風涼爽之處,不能讓它悶熱和閉塞,晚上要用籠布罩下,防止蚊蟲叮咬。此鳥性畏寒,冬季飼養是個關鍵,必須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冬天應放置室內有陽光照射處,在室外應選擇避風向陽之處,室內溫度不低於10℃。
其他飼養基本與紅點頦相同。

棲息環境


藍歌在繁殖期間主要棲息于山地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及其林緣地帶。尤以河谷沿岸和林中道路兩邊森林中較常見。非繁殖期也出現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地帶的次生林、闊葉林和疏林灌叢。

繁殖方式


藍歌鴝主要繁殖於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疏林灌叢中。繁殖期間雄鳥善於嗚叫,嗚叫時兩翅下垂,並不斷地抬頭翹尾。雌雄成對單獨營巢,通常營巢於陰暗潮濕和多苔蘚的林下地上。巢多置於草叢和苔蘚叢中地上凹坑內,亦在灌叢或枯枝落葉層下地面凹坑內營巢,有時也築巢在土坎、土岩洞穴或塔頭墩子上。巢甚隱蔽,呈杯狀或碗狀,其外層主要由枯草莖、枯草葉、樹葉、枯枝和苔蘚構成,內層主要為細草莖、葉柄,內墊有乾草和鬚根,有時墊有獸毛和羽毛。巢的大小為外徑8-15厘米,內徑5-9.5厘米,高4.2-7.2厘米,深4-5厘米。營巢主要由雌鳥承擔,一般5月初開始營巢,有的遲至5月中下旬才開始營巢。
巢築好后第二天即開始產卵,通常1天產1枚卵,1年繁殖1窩,每窩產卵5-6枚。卵為卵圓形或長卵圓形,天藍色或藍綠色、光滑無斑,僅鈍端有一淡色環帶。卵的大小為17-21毫米×13-15.5毫米,平均15.0毫米×19.5毫米,重2.0-2.1克。通常在卵產期后隔1天才孵卵,孵卵由雌鳥承擔,雄鳥在巢附近警戒,卵化期12-13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的雛鳥僅頭頂、眼泡、肩和背部有16毫米長的絨毛,其其赤裸無羽。育雛亦由雌鳥承擔。據趙正階等(1985)對一窩4雛7日齡雛鳥餵食情況的全日觀察,每天4:30開始尋食活動,直到18:00結束,全天餵食達15小時左右,餵食99次。其中5:00-6:00、10:00-11:00點、14:00-15:00點和17:00-18:00點餵食頻次最高。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數量尚未確定,但該物種在其整個範圍內被描述為常見物種,除了越南北部,那裡很少見(del Hoyo等人,2005),種群估計數量包括:在中國約有100-100000對繁殖對和約有50-10000隻遷徙個體;在韓國約有10000-100000對繁殖對和約1000-10000隻個體;在日本約有100-100000對繁殖對和約50-10000隻遷移個體;在俄羅斯約有100-100000對繁殖對象和約50-10000隻遷移個體(巴西,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