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尾樹

雙子葉植物綱蕁麻目植物

馬尾樹(學名:Rhoiptelea chiliantha Diels et Hand.-Mazz.)是馬尾樹科馬尾樹屬落葉喬木,高可達20米,樹皮灰色或灰白色,淺縱裂;單數羽狀複葉,互生,葉柄基部膨大,葉軸上面具窄槽,槽內的毛較密且不易脫落;小葉互生,無柄,頂生者為兩側相等的披針形,側生者為偏斜的長橢圓狀披針形,近圓形或圓楔形,葉面綠色而稍具光亮,葉背淺綠色,托葉葉狀,扇狀半圓形,全緣而成波狀皺摺,復圓錐花序偏向一側而俯垂,團傘花序無柄,小苞片較小,花倒圓錐狀球形,花被片倒卵狀圓形,淡黃綠色,小堅果倒梨形,略扁,外果皮薄紙質,中果皮木質,褐色,種子卵形,10-12月開花,7-8月成熟結果。

分佈於中國貴州南部及東南部、雲南東南部、廣西北部至西部。越南也有分佈。生長在海拔700-2500 米的山坡、山谷及溪邊之林中。

該種木材堅實,耐用,可作建築、傢具、器具等用材;葉及樹皮富含單寧,可提取栲膠。生長快,可作造林樹種。

形態特徵


馬尾樹
馬尾樹
落葉喬木,高達20米,胸徑可達60厘米;樹皮灰色或灰白色,淺縱裂;小枝初具棱后變圓,褐色或紫褐色,密生淺黃褐色皮孔;幼枝、托葉、葉軸、葉柄及花序都密被微細的、初時黃色而光亮、后變白色的腺體及細小而彎曲的毛。
單數羽狀複葉,互生,常具6-8對小葉,生於小枝最上端者具3-4對小葉,通常長15-30厘米,最長者達40厘米或更長;葉柄長3-4厘米,基部膨大,葉軸上面具窄槽,槽內的毛較密且不易脫落;小葉互生,無柄,頂生者為兩側幾相等的披針形,基部成不對稱楔形,側生者為偏斜的長橢圓狀披針形,基部上側較下側為寬,近圓形或圓楔形,長6-14厘米,寬2-4厘米,生於葉軸下端的葉較短小,常為偏斜的橢圓狀卵形,基部近心臟形,邊緣具由側脈沿伸出的短尖頭的鋸齒,葉面綠色而稍具光亮,僅在中脈上被短毛,幼時沿葉脈處具黃褐色腺體,葉背淺綠色,在中脈及側脈上和脈腋內具短毛與腺體,細脈上全面或多或少密布腺體,中脈及側脈在葉背較在葉面浮凸更甚,側脈14-20(稀9)對;托葉葉狀,長3-6毫米,扇狀半圓形,全緣而成波狀皺摺,無柄,基部偏斜,先端由中脈伸出成尾尖,兩側各具3條側脈,早落。
馬尾樹
馬尾樹
復圓錐花序偏向一側而俯垂,常由6-8束腋生的圓錐花序組成,花序上的細長分枝通常長15-30厘米,稀達38厘米,具1.5-2.5厘米長的總花柄,生於小枝下端的花序為葉腋以上著生,生於上端的花序則著生於卵形而急尖的長約2毫米的苞片腋內。團傘花序由1-7花組成,無柄,基部幾乎全部為卵形或寬卵形而漸尖的長1.5-2毫米的苞片所包圍,小苞片較小,花倒圓錐狀球形,花被片倒卵狀圓形,長約2毫米,淡黃綠色,干后變成褐色,宿存於果實基部。
小堅果倒梨形,略扁,長2-3毫米,外果皮薄紙質,由兩心皮的背脊凸出而成翅狀,相連而形成圍繞小堅果的近圓形或卵圓形的翅,寬5-8毫米,頂端具宿存的柱頭及凹入圓翅1/7-1/5的彎缺,初為綠色,后帶紫紅色,干后淡黃褐色,滿布稀疏的灰褐色腺體,兩側各具4條縱脈,中果皮木質,褐色,具不規則疣狀凸起,內果皮白色;種子卵形,長約2毫米。花期10-12月,果實7-8月成熟。

生長環境


馬尾樹
馬尾樹
馬尾樹分佈區域的氣候特點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溫涼濕潤。土壤為黃壤黃棕壤。pH值4.5-5.5。為陽性樹種,能耐乾旱瘠薄的土壤,但喜歡較濕潤的生境。在山地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或常綠闊葉林中,大多零星間雜在林冠空隙,局部陽光充足之處,構成上層大樹;中下層林木,多明顯表現受壓現象,其樹榦彎曲,幼樹、幼苗很少。但當這些森林被砍伐后,它就成片的生長,特別是在山坡下部、溝谷邊緣,形成群落的建群成分。常與亮葉樺.、赤楊等混生。

分佈範圍


馬尾樹
馬尾樹
分佈於中國貴州南部及東南部、雲南東南部、廣西北部至西部。越南也有分佈。

繁殖方法


馬尾樹
馬尾樹
種子繁殖。播種后26-28天開始發芽,發芽率僅22.5%,應進行有性繁殖生物學和種子發芽特徵等試驗。

主要價值


馬尾樹為單種屬植物,馬尾樹科僅此1種,為第三紀殘遺種,對研究被子植物系統發育、植物區系以及古植物學等方面,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木材是培養香菇的好材料。
馬尾樹木材堅實,耐用,可作建築、傢具、器具等用材;葉及樹皮富含單寧,可提取栲膠。生長快,可作造林樹種。

保護級別


保護級別:該種列入中國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Ⅱ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無危(LC)。
種群現狀:馬尾樹是稀有種。為第三紀孑遺植物。分佈區域狹窄,除少數地方尚有小片分佈外,多為零星分佈。
保護措施:分佈區已建立自然保護區,如貴州雷公山,廣西興安苗兒山、龍勝花坪,環江九萬大山等。應加強保護、引種栽培和開展較深入的試驗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