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豁峰

天豁峰

天豁峰位於乘槎河東岸,與龍門峰相對,東南接鐵壁峰,海拔2620米,現兩峰之間豁口更為擴大,中間一線亦多參差石峰。“石峰皆黃,作淡金色,其陰多紫石,讕若丹砂。”峰東攜臂與織女峰相連。

簡介


天豁峰海拔2620米,在二道白河東岸,與龍門峰對峙,東南接鐵壁峰,海拔2620米。因“峰起雙尖,中辟一線,有豁然開朗,令人不可思議之趣”,故名天豁峰。

特點


天豁峰一線縫隙,相傳為大禹治水所劈。峰石多赤色,看去如二龍盤踞。
天豁峰
天豁峰
天豁峰下有兩燕觀石、駝峰石、黑熊朝天等湖畔景觀。遊人可從補天石經牛郎渡,越閥門沿八卦廟舊址北側的倒石堆,方可登臨峰頂。站在峰頂,舉目遠眺,群峰倒映,輕波浩渺,令遊客流連忘返。

傳說


天豁峰
天豁峰
傳說天豁峰的豁口是大禹治水時所劈。其實天豁峰的形成是由於岩石節理髮育造成。構成天豁峰的火山岩,岩節理髮育經多年的風化,剝蝕、硝碎、塌落,形成了天然豁口。豁口呂間留有許多參差不齊的石 峰,是由於堅硬的岩石沒有被風化而殘留下來的。在天豁峰的後身有黑風口,峰下天池畔有巨石天然雕琢而成的雨燕觀天、駝峰石、黑熊朝天等湖畔組畫。從被天石可經牛郞渡越闥門沿八卦廟(宗德寺)舊址北側倒石堆,可攀登峰頂。路徑險要,斗膽登上者引為自豪。從峰頂觀賞群峰倒映於天池,波光蕩漾,令人心醉。天豁峰位於乘槎河東岸與龍門峰對峙。據《長白山江崗志略》,“峰起雙尖,中辟一線,有豁然開朗,令人不可思議之趣”故名天豁峰。“相傳,山縫為大禹治水時所劈。”天豁峰面向天池屍側,“土色黃,望之如二龍蟠踞頂上。峰后石多赤色,亦頗耐觀。每至冬日,雪凝峰間,直同白虹,插入天漢,尤覺十分出色。”據當地人講,峰頂平縫中,隱有洞口數處。登山的人往往看見有蟒蛇出沒其間。在十六峰中,天豁峰是最富於傳奇色彩的山峰之一。

命名歷史


長白山十六峰,古時,所有的山峰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經常是山下的百姓,根據山峰的形狀,起幾個鄉土氣息十分濃烈的名字,叫鷹嘴砬子等等。
天豁峰
天豁峰
清朝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清末秀才奉天候補知縣劉建封奉旨勘查長白山。歷時4個月的實地踏查之後,除《長白山三江源流考》等官方報告,還撰寫了《長白山江崗志略》。
劉建封是秀才,又是詩人。儘管考察十分艱苦,甚至有生命危險,面對中國雄奇的山水,常常情不自禁地吟詩,興緻勃勃地為各山峰命名。說: “遼東第一佳山水,留到於今我命名。”《長白山江崗志略》的開篇,即為長白山的奇峰起了名字:“長白山,古不咸山也。……中有天池,環池多奇峰。大者有六:曰白雲、曰冠冕、日白頭、曰三奇、曰天豁、曰芝盤。小者有十:曰玉柱、曰梯雲、曰卧虎、曰孤隼、曰紫霞、曰華蓋、曰鐵壁、曰龍門、曰觀日、曰錦屏。”並繪有詳細的地形圖,標吐十六峰的位置。這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貢獻。
1960年建立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后,將劉建封命名的十六峰做了一些改動,這一改動給後人增加了極大的麻煩。至今,許多人常常弄混,說不清各峰的名字。害得人們不得不浪費許多時間,研究不應該研究的峰名。為大山起名,自然都有些緣由。古代的文人墨客和現在的作家詩人,還有許多平常百姓和當代的“地名辦公室”的專家學者都曾積極參與。現根據《長白山江崗志略》、《安圖縣誌》、《撫松縣誌》等等有關史料,以及後人的描述和山形的實際情況,綜述以下峰名的出處。包括:順時針方向依次為冠冕峰卧虎峰梯雲峰,此3峰為中朝界峰。其餘依次為玉柱峰白雲峰芝盤峰錦屏峰、觀日峰、龍門峰、天豁峰、鐵壁峰、華蓋峰紫霞峰、孤隼峰、三奇峰、白頭峰,其中后3峰在朝鮮境內。

火山岩


天豁峰火山岩是由火山爆發流溢的岩漿冷凝而成的,石材性能優越,風格獨特,除具有普通石材的一般特點外,還具有吸音隔音、吸熱阻熱、吸水防滑、耐酸鹼、“呼吸”等特殊功能,被石材專家稱為“功能性”石材。經過中國權威部門的檢測,該石材的低放射性,可以安全用於任何場所,而且抗風化、耐腐蝕、經久耐用。火山孕育了無數的溫泉,長期處於火山岩石材裝飾的場所,對關節炎風濕痛及各種皮膚病都有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是中國國內新興的環保建築材料。因此,火山岩石材滿足了現代人追求古樸自然、綠色環保的新時尚。可廣泛應用於各種建築的外牆裝飾,市政道路、廣場、車站、地鐵、住宅小區的地面鋪裝及噪音較大的生產車間等,更是各類仿古建築、歐式建築、園林建築的首選石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