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昌隆繅絲廠

繼昌隆繅絲廠

1872年,陳啟源回國。1873年,創辦一家機器繅絲廠。因當時簡村以至江浦一司一帶未有製作機器的工場和技術人員。後來繅絲廠就由陳聯泰負責繅絲機器的改造與安裝,陳啟源親自負責技術指導,后至1873年工程全部完成。同時,陳啟源在簡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帶招收男女工(以女工佔大多數)數十人,親自給這些新工人教授“仿西人繅絲之法”,擇了個好日子,投繭開工,取名為“繼昌隆”,成為近代中國第一個民族資本經營的機器繅絲廠。繼昌隆繅絲廠創辦以後,南海縣最早的一批近代產業工人也隨著誕生了。

介紹


繼昌隆繅絲廠廠址在廣東南海,其生產的生絲,稱為“廠絲”、“洋庄絲”,同傳統的手繅土絲(又名七里絲)比較,在色彩、捻度(打較)、條份、勻度、理緒、凈度和裝束成形等方面,都大為優勝,較之法國所產無多遜色。因而,西人喜買之,沽名之價,竟多三分之一。
“廠絲”暢銷價好,越來越有吸引力,陳啟沅對來諮詢、求教的人,皆熱情無私地予以介紹和傳授。建廠后的頭三年,到繼昌隆繅絲廠學藝的就達一千多人。仿繼昌隆模樣而設立的繅絲廠有四家。到公元1881年,江浦司一帶地方就有機器繅絲廠十家。

發展過程


坎坷不斷

初時,簡村附近的一些鄉人,對陳啟源倡辦機器繅絲廠不甚理解,他們認為男女在同一廠內工作,有傷風化;操作不熟,機器容易傷人;甚至認為高煙囪妨礙“風水”。後來在1881年南海縣蠶繭歉收,以綢緞織造業因缺土絲而停工,織機工人歸罪於各新興之繅絲廠奪去了他們的生計,遂在10月5日(夏曆八月十三日)織機工人之先師神誕之時,想乘機煽動“搗毀繅絲機器以奪回生路”,在衝進裕厚昌機器繅絲廠搗毀繅絲機器后,又直向簡村繼昌隆繅絲廠進發。幸好在地方武裝和大批鄉民相助下,在“官山河”岸邊加強警戒,才使機工們見機收隊了。
而南海縣知縣徐賡陛聞報后,卻立即發布了“禁止絲偈曉諭機工示”的公開布告,並和廣州協副將黃龍韜一起率領大隊兵勇查封了當時縣內各繅絲廠的機器,並勒令廠方簽署“永不復開”的結狀(相當於今之保證書)。後來徐賡陛在向上級報告的《辦理學堂鄉情形第二稟》內,給機器繅絲業定了幾條罪狀:一是裕厚昌等店擅制機器繅絲,並未稟明立案。二是每偈約用女工四百餘人,男工一百餘人,無論男女混集,易生瓜李之嫌。三是統計江浦一帶,共有機器一十一座,應用四千四百餘人,以一敵十較之,實奪四萬四千餘人之生業……自應永遠勒停,以安民業。這樣,以繼昌隆為開端的全縣十家機器繅絲廠慘遭“腰斬”了。

得到支持

陳啟源面對如此嚴酷的處境,他要“還哺祖國”的心愿始終沒有絲毫動搖,仍然堅信汽機之利,特別是自己所仿的西人繅絲之器和繅絲之法,經過七八年的生產實用和在南海、順德等地獲得迅速推廣使用的事實,更加使他深信這是十分成功的,因此,陳啟源毅然決定於1881年底把繅絲廠遷到澳門去續辦,改廠名為“復和隆”。
1883年,南海縣內有的絲偈已開始復業。陳啟源就先著侄子陳錦筇回簡村利用繼昌隆的廠房、設備,並加以添補,復辦了一家規模較小的“利厚生”繅絲廠。另一方面,為了將辦廠規模所帶來的“阻力”變為“助力”,他就和次子陳錦篇一起,在“機汽大偈”的基礎上,重新變通設計,製成一種既可以汽機帶動,也可以一人一具,以足踏為動力的名為“機汽單車”的小型繅絲機,由錦篇使用此種小機,在簡村再辦一家新絲廠,名為“利貞”。這種小機,既便小資本經營,功用則與大機無異,很快就被接受採用了。這是陳啟源繼“機汽大偈”之後的又一新貢獻。
公元1885年,陳啟源把設在澳門的復和隆繅絲廠遷回簡村,購地新建成一家機器設備更加新穎的繅絲廠,命名為“世昌綸”,同時把利厚生繅絲廠併入“世昌綸”。
初時,繼昌隆繅絲廠出產的廠絲,都交售給廣州的“絲庄”(專營生絲出口貿易的商號的通稱),再由“絲庄”轉售給“洋行”(外資在廣州開辦的經營華洋商品貿易企業的統稱),遠銷至歐美各國。後來,陳啟沅為了減少“絲庄”從中分利,同時為了較快獲得國外絲市行情,就自行投資在廣州開辦“昌棧絲庄”,後來利厚生、利貞和世昌綸繅絲廠的產品,都由昌棧號絲庄經營外銷。
1887年夏(光緒帝十三年六月),清政府總理海軍衙門,承認以陳啟源創辦繼昌隆繅絲廠為開端的民辦機器繅絲業實是“有益於貧戶之資生,無礙於商賈之貿易”,而且“自用機器繅絲以來,外銷絲斤價增一倍,足證辦有成效,亦屬興利之一端。”因而咨復:“仍准照舊開設”。至此,徐賡陛為代表的加給陳啟源所開創的機器繅絲業的罪名,才得到昭雪。
自繼昌隆繅絲廠問世以後,廣東的廠絲出口就從無到有,逐年增多,補救了土絲出口年年退縮的局面,而成為全省出口價值最大的商品。

遺址溯源


歐永年
陳啟沅(1834-1903),字芷馨,號息心老人,廣東南海西樵簡村人,我國傑出的民族企業家,生前著有《蠶桑譜》二卷。1872年,他從南洋返回祖國。1873年,在家鄉採用自己設計的機器,創辦了我國一家民族資本繅絲業的先河,為中國輕紡工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據簡村的老人回憶,繼昌隆繅絲廠原址位於簡村陳氏大宗祠前方約500米即現今“恆輝印廠”附近一帶的地方。那時,繼昌隆繅絲廠規模很大,廠房佔地約為1.44公傾,有1500多工人,95%都是女,單是廚工和清潔工就有近百人。啟源生期,由於經營得法,生意暢旺,產品遠銷海內外,賺了不少錢財。為了榮耀鄉梓,他大興土林,在簡村建造了當時極具豪華“百業坊”住宅群,成為名揚天下的大富商。
陳啟源死後,繼昌隆繅絲開始步入衰階段。到他兒子一代,由於沒有嘗過父輩業的艱辛,兄弟不各造成各私利、各扒各得、揮霍無度,把陳沅留下來的財富花光殆盡。繼昌隆繅絲終於難逃厄運,先是變賣了廠里的機器設備後來“拆掉廠房分家”。從此,陳啟源用心血創辦的繼昌隆繅絲廠被夷為平地,成了一片殘垣瓦。
1958年,西樵中學從官山圩往簡村陳氏大宗祠作校,繼昌隆繅廠的址仍清晰可見。當時學校領導曾組織師生清除碎磚爛瓦,把它辟成運動場。
60年代初期,當地政府為了方便沙頭、南庄、九江、順德一帶的農戶運甘蔗到南海糖廠在南糖的資助下開鑿了一條河道,繼昌隆繅絲廠有1/4的遺址變成了河涌。改革開放后,民營工業迅猛發展繼昌隆繅絲廠餘下的遺址也被座座新建的廠房湮沒了。
1999.8.17《佛山日報

區別


繼昌隆繅絲廠等近代企業與洋務派舉辦的軍事工業的主要區別是企業性質不同,前者是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後者是洋務企業,這種性質的不同也帶來其他的不同,比如,近代(民族)企業是以賺取利潤為目的,產品進入市場流通;而洋務派的軍事工業則屬於封建官僚性企業,產品不進入市場由政府統一支配。所以,產品是否與市場發生直接關係上兩者也不同。而其他很多方面都有相同點,如都是採用機器生產,依賴外國的資金和技術,待遇一般由技術高低決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