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自戀的結果 展開
自戀
漢語詞語
徠自戀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zì liàn,意思指自我崇拜並過分關心自己的完美的一種心理狀態。
自戀是以自身為性戀對象的一種心理障礙,常表現為影戀,即以自己的影像為性愛對象,但有時也可以過去的自我或稍變形的自我表象為對象。按靄理士的觀點,一切不由旁人刺激而自發的性情緒的現象都可以叫做自戀,其中影戀是自戀的最典型的現象。
自戀;形容自我陶醉的行為或習慣。如果沒到極端的情況,自戀被視為健康心理的重要元素。在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上,過度的自戀可以變成病態,或者會有嚴重人格分裂/不正常的表現,例如自戀人格分裂。這個字眼通常帶有貶義,如果過度那麼會帶來誇張、自滿、自負、自我、或自私。但同時也可以是包涵一種自信的積極態度,對個人的發展有利的一面。當用在一個社會團體的時候,它通常代表精英主義,或者對他人疾苦的冷漠或不聞不問。
1.弗洛伊德曾給出“自戀”定義是自己對於自我投注力比多興奮(libido,泛指一切身體器官的快感。即弗洛伊德認為的“性”,這裡的性不是指生殖意義上的性)的狀態。有這一表情況的個體稱之為自戀人格障礙患者。從力比多的方式來說,也就是他將本來應該投注於自我的對象客體的力比多,反向投注到自己身上,這樣病人就無法和別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親密人際關係,並且經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實際的幻想中。
2.自戀一詞還有一種另外的說法:自控。
3.但科胡特修正了之前弗洛伊德這個“自戀”的定義,而提出自戀其實就是里比多的本質,或者更直接說自戀其實就是人類的一般本質,每個人本質上都是自戀的。自戀是一種藉著勝任的經驗而產生的真正的自我價值感,是一種認為自己值得珍惜、保護的真實感覺。也就是說一般個體的自戀並不是不健康的,而且我們整個社會也是允許適度自戀的,而只有個體過度自戀並超出了社會對與自戀允可的範圍那才是不健康的。
科胡特的合作者兼學生的巴史克提出了一個模型來解釋自戀,他認為自戀的達成其實是可以使用當代認知心理學等合理闡述的。自戀是對於自我勝任感的體驗,而這一獲得的迴路開始於大腦的期待型態,然後進行下一步的實施決定,再后付諸行動的實踐——當個體在實際世界中實踐后,會得到反饋,這一反饋則再次輸入大腦,然後大腦將此信息與之前的期待型態配對。如果輸入信息與之前的期待型態配對成功,則個體就可能立即獲得自體勝任感的喜悅。
如果不能配對成功,大腦就會再次決定、計劃行動、實踐,然後又反饋大腦以求得配對的成功。如果反覆沒有辦法獲得成功,大腦則根據實際情況採取或修正期待型態、或修正決定、或修正行動方式等方式來使自己,當然也有可能這一修正仍然是無效的或者是失敗的,則個體就可能會放棄這一迴路構成,而以別的方式替代,也有可能徹底放棄。這時候,不合適的迴路調整就可能直接引起自戀的失敗——無法獲得自體勝感或自我價值感,因此就會產生自戀失敗時的暴怒及焦慮,當焦慮過於強大或者失敗時,則個體會體驗到消極的防禦——抑鬱。
4.《DSM-IV》(《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是一本在美國與其他國家中最常使用來診斷精神疾病的指導手冊。自從出版以來,DSM歷經五次改版(II,III,III-R,IV,IV-TR)。下一版將是DSM V,預計大約在2011會出版。
手冊中定義“自戀型人格障礙”為以下項目:誇大(幻想或行為)、需要他人讚揚、並缺乏同感;起自早期成年時,前後過程多種多樣,表現為下列5項以上:
關於自戀性人格障礙的成因,經典精神分析理論的解釋是這樣的:患者無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體上,該力量滯留在內部,便形成了自戀。現代客體關係理論認為,自戀性人格障礙者的特點是“以自我為客體”,通俗地說,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經歷中體驗過人際關係上的創傷,如與父母長期分離、父母關係不和或者父母對其態度過於粗暴或過於溺愛等等。有這樣一些經歷,使得患者覺得自己愛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應當的。
在科胡特看來,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嬰兒時期,按照客體關係理論家馬勒等的研究,這一障礙大約形成於一歲半到三歲之間。科胡特認為,每一個個體在其嬰兒期都是有自體自大、誇大傾向的,例如嬰兒稍稍不得到滿足就會大哭等等,在嬰兒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當這一上帝由於被養育者(自體客體)所滿足時,則獲得快樂。如果不滿足,則因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無法實現而暴怒。這一不被滿足的情況其實是在嬰兒養育中經常偶然發生的,但如果養育嬰兒者是長期的如此對待嬰兒的,也就是說嬰兒是長期無法得到誇大的自體自戀滿足的。不能與內部期待配對成功,則嬰兒將失望於外在,大腦則據實際情況放棄這一正常的養育被養育的循環迴路構成,而以自體幻想性循環迴路來替代補償這一自戀之需要。這樣的幻想往往是阻礙了自體了解正常自戀的現實性,而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範圍而形成自己獨有和過分的自戀,於是就會有以上自戀性人格障礙的類似誇大性格的表現。
同時養育者如果是情緒經常有問題的,則早期也同時會把自己的自戀失敗的暴怒反映出來,而在與嬰兒的互動中之間內化到嬰兒的心理信息處理系統中,成為嬰兒今後無意識判斷人際關係的某些基礎感情。所以在英國客體關係學家溫尼科特著名的錄像實驗中,一個快樂的嬰兒由於和一位表現抑鬱的母親一直在一起一個多小時,這嬰兒的臉也變得和母親一樣抑鬱了。這就是科胡特所提及的著名觀點:轉變的內化作用。長期如此,則對於嬰兒成人時候的人際感情能力直接產生影響。這也就是影響了嬰兒今後發展中的內部期待的基礎。
1、自戀者的性慾對象是自我,通常表現為影戀。即對當時當地的本人有強烈的性慾求,把自己或自己的鏡像當作性行為對象。
2、自戀者對異性一般沒有性興趣,對同性有一定的性興趣,但必須是類似自己的那一類成員。其性行為多為手淫、性夢、性幻覺等自慰性活動,有時涉及同性戀或異性戀性活動,但並不愛戀對方,而是把性活動想象成另一個自我在與自己發生性關係。
3、這類人有著極強的自我愛戀的潛意識。對他人的愛戀只是附帶的,在情感上表現出一貫性的冷漠,不關心周圍的事物及他人。通常拒絕婚外性關係或可能損及其名譽和身體的性關係,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愛情專一,不會涉及桃色事件。
4、許多自戀者有明顯的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趨向。他們通常是自我誇大、自我讚美、自我表現,常幻想自己容貌絕倫,才華橫溢,能力超群,有不勞而獲思想等。在感情和內心世界中有孤芳自賞的心態。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損人利己,以我為中心,處事極端化,當受到批評、遇到挫折或失敗后,表現出震怒、自卑、羞慚、常有過激和抑鬱反應。一般來說,沒有明顯客觀原因的獨身主義者、不涉及同性戀的女尊主義者或男尊主義者多少都有一些自戀的傾向,其中不少人可能是自戀者。
——自戀(narcissism)一詞見於歐美文學作品中,直譯成漢語是水仙花。這來自一個凄美的古希臘神話: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愛上了自己,每天茶飯不思,憔悴而死,變成了一朵花,後人稱之為水仙花。
精神病學家、臨床心理學家借用這個詞,用以描繪一個人愛上自己的現象。
人在剛出生的時候,只會吃睡和哭。在這段時間,媽媽常常要給孩子餵奶,對孩子拍著、呵護著,讓孩子滿足生理需要的同時,還感受到了媽媽的溫暖、親情與關注。這時,孩子雖然不知道自己是誰,但是,由於母親對孩子良好的照顧,孩子能夠逐漸體會到“親情”和“愛”。
隨著心理發育,孩子逐漸地能夠區分出母親和自己是兩個人,並在繼續依戀母親的同時,在心裡會出現這樣的感受:“媽媽是愛我的。當然,我自己也是很棒的,也是一個可愛的好寶寶。”這時,好媽媽已經作為一種良好的形象,刻在孩子心裡。當媽媽一旦不在時,孩子心中有“好媽媽”形象,有“好媽媽”的愛和保護,就會感到自己是安全、可愛的。這種由“母親愛孩子”的現實轉化而來的“我很可愛”的感受,就構成人們心中的“自戀”情感。
如果在幼年的早期階段,媽媽雖然曾經愛過孩子,但是後來就不夠關心照顧他了,會出現什麼情形?例如把1歲的孩子送去爺爺奶奶或姥姥家代養——孩子曾經嘗到過母愛的甘甜,而又突然過早缺失,孩子就會猛然感到自己的弱小和無能為力。他會認為,自己是不可愛的,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因此就會產生不安全感、被遺棄感,感到恐懼與自卑。
為了對抗這種難受的心理體驗,他就開始在心理上幻想著、盼望著“得到一位照顧我、絕對愛我的媽媽,而我要努力做個非常可愛的孩子,讓所有的人都喜歡我、愛我!”這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總是心存疑問:我可愛嗎?大家會喜歡我嗎?並特別注重:我如何才能讓別人喜歡我?如何才能得到大家對我更多的讚美?我會不會惹別人不高興?他們是否在討厭我?等等。
由此徠可見,在幼年持續得到足夠母愛的孩子,長大後會對自己有信心,感到自己有能力,認為自己是可愛的,並敢於承認缺點和不足,有勇氣面對現實。他們心中充滿理想,同時又能夠立足眼前、腳踏實地,勇於進取。這樣的自戀,可以說是比較健康的一種。
而曾經一度體驗到母愛,很快又失去母愛的孩子,在今後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對自己缺乏信心。他們渴望別人的愛,永不滿足地尋求著他人的讚美,卻不敢相信別人真的會愛他。他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想證明自己是可愛的。面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他們聽不得別人的批評,不能承受小的挫折和失敗。他們給自己樹立極高的理想,而這樣的理想往往是任何人都難以實現的。
在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的早期階段,他們可能比一般人做得更好。小的目標達到之後,他們還會提出更高的目標,直到把自己徹底挫敗為止。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擔心自己不夠可愛,會被他人所遺棄。
如何區分健康的自戀與不健康的自戀 健康的自戀相信自己是可愛的,並認為這是不證自明的,不管別人評價如何。這樣的人首先對自己有一種基本的信任,認為自己就是值得喜歡的,即使有人批評我,也肯定是關心愛護我。而不健康的自戀,則不相信自己是可愛的,總是需要通過別人的評價來證明。如果遇到批評,則一定會認為自己不好,別人是在對我進行惡意攻擊。
健康的自戀,能夠區分自己的想像與現實的差別,在面對理想的同時,立足於現實。對世界、對他人的評價都比較符合實際,能夠較寬容地對待自己和他人。不健康的自戀者,他們難以區分幻想與現實,凡事憑主觀想像。他們要求現實一定要達到“絕對美好”的程度,沉醉於自己的幻想。對他人強求,要求別人一定要對自己好,卻又不停地抱怨、感嘆人心叵測、生不逢時,在討好他人的同時,卻不信任他人,甚至對他人充滿深深的敵意。
健康自戀的人,能夠區分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他們愛自己,也愛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能夠平等、友好地與他人相處,希望自己過得好,也願意別人得到幸福;而不健康的自戀者,他們難以區分自己與他人,表面上看上去他們自尊心很強,而實際上,卻是因為無法相信自己。他們往往自我中心到了不會為他人著想的地步,他們在誇獎別人的同時,總是要表明自己更優秀,甚至不惜貶低他人來標榜自己。
健康的自戀與不健康的自戀是兩個相反的極端,更多的人是處在中間的某個位置,或者稍微更偏近健康的一端或不健康的一端。究其原因,我們需要真心實意愛自己。只有真誠地愛自己,才能真誠地愛他人和愛世界。
自信、自卑、自戀的區別和聯繫
一般意義就是自己相信自己,和自卑是相對的。自信的人一般表現為坦率、真誠,他們勇於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自信是人類很重要的一種品格,他的形成,和個人早期生活經歷是息息相關的。如果早期沒有獲得這一品格,通過後期訓練也是可以獲得的。
自信和自卑,都是自己對自己的一種自我認識,即關於自己是什麼樣一種人的觀念。
美國心理學家C.羅傑斯關於自我概念有下述要點:
1.個人對自己的了解和看法稱為“自我概念”,主要包括“我是個什麼樣的人”與“我能做什麼事”;包括個人的知覺意見態度價值觀等,和而構成具有獨特個性的“我”。
2.自我概念是主觀的,個人對自己的看法未必與自己所具備的實際條件相符合。
3.個人時時以自我感念為依據評價自己處事待人的經驗。
4.自我概念可隨個人經驗的增多而改變,可發展形成高層的“社會我”與“理想我”。
在自我概念形成階段,切忌對自己的誤解和曲解。自我概念一旦形成,會保持相對穩定狀態,成為一個人一生的重要參照點。個人傾向於依照自我概念行事。研究發現,自我概念與學習成績有顯著的正相關。自信、自尊的學生有較好的學習成績;較自卑、自棄的學生,學習成績一般較差。
因此,在人的自我概念形成初期,培養自己良好的自信、自尊品格是非常重要的。
病態自戀在日常生活上常常表現
1)對批評的反應強烈,或激怒,或羞愧,或自卑;
2)損人利己;
3)過高估計自己的重要性,誇大自己的成就和才能,期待被人視為特殊人物;
4)人際關係不穩定,過分理想化和過渡貶;
5)經常沉湎於幻想之中,想象自己有著非凡的能力、美貌和權利,能夠獲得光輝業績和理想的愛情;
6)希望他人經常注意和羨慕自己,為此故意尋求別人的讚美;
7)時刻不忘自己的權力,期待特殊的優待而不盡相應的義務,常因人們使他希望而感到驚訝和生氣;
8)認為自身的問題特殊,只有特殊的人理解;
9)對他人的感情雖然了解,但漠不關心;
10)嫉妒他人。
自戀的人,一般心境抑鬱,自信心不足,經常為自己如何行事和別人怎樣看待自己而苦惱,對他人的評論十分敏感。
簡單說,自戀和自卑實際是自尊發展的兩個極端。自尊心過強,就發展為虛榮心,最後導致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過強的自尊心,使人高傲自負,固執己見,不尊重他人的意見和感情,難以搞好人際關係。自尊心過弱,就會轉化為自卑。自卑使人妄自菲薄,自暴自棄,缺乏做人的信心。因此過強和過弱的自尊心都是不好的,自尊也要適度。
自卑,自信,自戀,都是一種自我認識,是意識的形式之一,也就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自我認識是後天產物,是受社會條件制約的。對自我的認識,其形式主要包括自我觀察,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監督和自我控制等。
1、只有自己才是值得愛的
愛自己本沒有錯,如果過頭了,就顯得自戀了。過於愛自己的女人,心理就像一面用來自我欣賞的鏡子,任何時候,自我意識中,興趣點都在自己身上,與外界交往,也只是在求證自我的魅力指數。
對於自己的任何性情、身體器官、容貌等過分在意,總是要找出幾點能證明自己很優秀的理由。既 使是自欺欺人。自戀女人會對他人的疑問預備好完美的解釋,即使說服不了別人,也會擺出一副不屑的表情。
2、征服男人只是證明自己
自戀的女人因為虛榮會周旋於男人群中,並且可以與多個男人弄得很曖昧,並不一定她本來就是“浪女”,是“破鞋”。
而她這樣做的深層原因,是她認為這是一種求證自我魅力的方式,與其說她享受這種樂趣,還不如說它很欣賞這些過程中所散發的自我芳香。這種曖昧遊戲比任何高級化妝品更有美容效果。
3、要求男朋友絕對忠誠
自戀的女人心理其實很脆弱,所以需要時刻求證自我的魅力,以強化自信心。找個男朋友,就絕對不能對其他女人表達好感,無論從表象 還是從內心,都要絕對忠誠。
否則,自戀女人就會有些神經質,自信心就會崩潰,所以,給自戀的女人做男朋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時左也不好,右也不好。要有絕對的寬容心和自律心才可。
4、認為自己的魅力絕對強大
自戀的女人,看自己的優點時總會用“放大鏡”,看自己的缺點時,會用“變色鏡”,她會從另外的角度把缺點也說成優點,從而,毫不心虛地給它賦予色彩感,並在公開場合予以充分展示。
所以,自戀的女人在說話的聲音、語調、走路的步態、身體 語言等方面,具有特別的敏感度和自我訓練度。因為她無時不刻站在自我的門口,一隻眼盯著外界,一隻眼進行著內視。她們總會不失時機地展示自我的魅力,儘管 這種魅力讓局外人覺得慘不忍睹。
5、自信心受損時易遷怒於他人
自信心受挫,這對於一個自戀女人,可能是最難接受的,她們花盡心思來努力悍衛的東西,一旦受到實質性的傷害,她們會變得絕望,神經質,甚至竭斯底里,這時,最容易把心中的不滿和無名火撒在自己的親人、朋友身上,顯得不可理喻。
6、意識深處總有一面自我欣賞的鏡子
自戀女人,意識深處總安置著一面鏡子,以便隨時用這面鏡子來欣賞自己,同時,拿這面鏡子照照其她的女人,以便來做一些對比,找到自己足以自信的東西,或是找到自己的與眾不同。
7、認為別人說自己壞話都是出於忌妒
自戀的女人,總是在與自己戀愛,善於生活在自我的心理優秀之中,自我陶醉,自我欣賞,自我寬容,當別人說自己的壞話,一般的情況下,自戀地女人就會表現出不屑,認為這些人在忌妒自己,並會耿耿於懷。
8、自私的外在表現就是愛說別人自私
自戀的女人,因為本質上過於愛自己,所以,感情上表現出相當的自私。但其自私最重要的表現,就是說別人自私。在她 的邏輯中,你越在意她,她的魅力才越強大,所以,你要不惜任何付出,甚至是生命,讓她來得到自我魅力的確證。否則,她會用折磨來殘忍地報復你。
那西賽斯
那西賽斯,古希臘的一位英俊王子,據說他愛上了小溪里自己的影子,不屑於美麗多情的少女ECHO的愛慕。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戀”和“他人戀”成反比。人的力必多(心理能量)是一定的,投注到他人的能量少一些,投注到自身的能量當然就會多一些。其實,好色也好,愛情也罷,它的本質就是尋找“美麗的我”,只不過多數人被表象欺騙在戀人身上找“化妝的我”;少數人洞明世事在自己身上找“純粹的我”。
1) 你愛著的人只不過是件容器,你真正需要的,容器里放著的,是你自己!
2) 有研究表明,有自戀人格傾向的人由於迫切的渴望被滿足,也更具有人生的爆發力,即,更趨於將自己的人生潛能實現出來,最後達到自己所有人生的可能的結局中最好的那個情況。
3)很多自戀的人的確值得人的尊重——他們是脆弱的人,卻對於自己總是持求全責備的態度,持久地感到自身的卑微,無論努力到什麼地步也總是不滿意——這其實是一種謙遜的負責態度。這種人不輕易放棄目的因對自己的范導,僅這一點就使他們在靈魂中比一般人高尚很多。自戀傾向的人從不認為人生是存在好了的人生,無論到了任何時候都有完善它的餘地,因而他們是名符其實的操勞者;他們對未來的渴望強烈,因為他確信未來比現在更好,結果可以為過程辯護,因而始終牽掛未來。他們為著目的(理想、理念)而活著,自戀傾向的人多半不認可自己常態下的生活,無法安撫自己的不平靜內心,但是同樣希望別人的真誠理解,儘管每當別人試圖這樣做的時候他還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