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吻沙蠶
沙蠶目沙蠶科動物
疣吻沙蠶(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us),又名疵吻沙蠶,俗名流蜞(福州方言音為láokèi)、禾蟲,是環節動物門沙蠶科的一種,通常棲息於沿海或河口的淺灘上,中國國內主要見於浙江、廣東、福建三省,是一種味道鮮美的食材,另可用作中藥,有消腫益氣之功效。
疣吻沙蠶(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a),又名禾蟲、流蜞,是沙蠶中的一種,屬環節動物毛足綱。
疣吻沙蠶秋季時多棲身於水稻田,以腐稻根為食,近海漁民多捕食之。體像蜈蚣,腳多於蜈蚣,顏色或青或紅,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B,盛產於珠江三角洲。
廣東人嗜食禾蟲,屈大均《廣東新語·禾蟲》記載:“禾蟲,狀如蠶,長一二寸,無種類。夏秋間,早晚稻將熟,禾蟲自稻根出。潮漲浸田,因乘入海,日夜浮沉。”又“夏暑雨。禾中蒸郁而生蟲。霜降前禾熟則蟲亦熟。網取之。得醋則白漿自出。以白米泔濾過。蒸為膏。甘美益人。”。
疣吻沙蠶
頭略呈六角形,有大眼2對。頭部腹面中央有口,有觸鬚4對,觸角和觸手各2個。
吻分前後兩部,每部又分3小區,吻無小齒,而有軟突起,Ⅰ、Ⅱ區小突起不顯,Ⅲ、Ⅳ區有柱狀小突起約20個,Ⅴ、Ⅵ區有4個大突起。深綠色,兩旁有小突起1~2個,Ⅶ、Ⅷ區前緣有一排大突起。
體節兩旁均有疣足,第4對起有少數剛毛。體中部的疣足,背須有大基葉,腹須同長,基葉不顯,背肢較小,其腹側有一舌狀葉,剛毛多而長,大多成槳狀。肛節有小肛須1對。
疣吻沙蠶廣泛分佈於暖溫帶和亞熱帶的沿海、河口或稻田中。在中國南京、上海、福建和廣東等地都有分佈。
燒禾蟲是一道著名的粵菜。黃廷彪有《見食禾蟲有感》詩:“一截一截又一截,生於田隴長於禾;秋風鱸鱠尋常美,暑月鰣魚亦遜他”。《綱目拾遺》稱:“禾蟲,閩、廣、浙沿海濱多有之,形如蚯蚓,閩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餉客為饈,雲食之補脾健胃。”
古法焗禾蟲
一是吃鮮。即將鮮禾蟲製成各種菜式。如用剪刀將禾蟲剪碎,加少許蒜頭、果皮一起搗爛,拌蛋后煎燉,煎的以香為主,燉的鮮、香、滑兼備。要是將全條的禾蟲煲黃豆、眉豆、綠豆,禾蟲的鮮甜味道同豆香結合在一起,是一道有特色的家常菜。
二是曬“禾蟲餅”。先將禾蟲搗成漿,加鹽適量將之曬乾,用鐵罐或瓦罐儲存起來,隨時取出蒸熟食用,味道同樣鮮美。
三是制“禾蟲醬”。先將禾蟲搗爛,加鹽(味道接近鹹魚)盛進瓦罐內藏漚半個月以上,便可取出蒸熟作撻。
四是曬“禾蟲干”。先將鮮禾蟲(不要搗爛,不用放鹽)用鍋煮熟,然後撈出曬乾(曬得越干越好),用鐵罐或瓦罐儲存起來,隨時取出食用。
性味:味甘;性溫
歸經:脾;胃經
功效:補脾胃;益氣血;利水消腫
主治:脾胃虛弱;泄瀉;貧血;水腫
各家論述:1.《綱目拾遺》:補脾胃,生血,利濕,行小便。2.《本草求原》:暖胃,補氣,少加醋良。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條。
注意:瘡瘍勿食,能作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