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流蘇的結果 展開

流蘇

一種絲線等製成下垂的穗子

流蘇又稱穗子,為一種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絲絨等紮成、如禾穗狀的飾物,常見掛與帳中窗帘四角或玉佩扇子手柄。有道是“道家崇紫色,釋門尚薑黃,才子香紅佳人綠“,流蘇,隨風飄搖蕩漾,傳遞著古雅與婉約的韻味。

詞語解釋


旒,纓,穗子[tassel]∶一種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絲線等製成的穗狀飾物,常系在服裝或器物上。
流蘇
流蘇
古琴軫穗也叫流蘇。古琴軫穗的長短和色澤有講究,且有道理。所謂“道家崇玄色,釋門尚薑黃,才子香紅佳人綠”。
步搖,古代婦女的流蘇首飾。是附在簪、釵之上的一種金玉裝飾,製作華麗。《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山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雀)九華(花),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以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唐白居易《長恨歌》:“雲鬢花顏金步搖。”步搖,初行於貴族婦女,后也行於民間。
帝王戴的冠冕,其頂端有一塊長形冕板,叫“延”。延通常是前圓後方,用以象徵天圓地方。延的前後檐,垂有若干串珠玉,以綵線穿組,名曰:“冕旒”。冕旒的多少和質料的差異,是區分貴賤尊卑的標誌。據說,置旒的目的是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視事觀物,不可“察察為明”,也就是說,一個身為領袖的人,必須洞察大體而能包容細小的瑕疵。

猶太教


流蘇(希伯來語:צִיצִת‎,譯作Tzitzit,複數為Tzitziot希伯來語:צִיצִוֹת‎),是以色列猶太教男性和外來皈依者的男性在衣服上、祈禱披風Talit (希伯來語:טַלִּית‎)的四個角位上所縫上或綁上的流蘇飾物。

源由

古時以色列人,身穿的服裝與現今的穆斯林的衣著有相似的地方;外衣的模樣與現今的薄袍一樣,方便縫製流蘇。
現今的以色列人甚少或不會穿長袍,而縫製流蘇方面慢慢轉移到祈禱披布的四個角位之上。或者以設計為輕便裝的方式慢慢轉移到長褲的四個角位之上。
神──耶和華要所有以色列人在衣服四個角位上縫製流蘇的目的是要他們當成為神的子民后,務必棄絕不良的性關係和外來宗教的惡習。

製作

製作流蘇的方式,與繩結藝術有一個不同的地方是,它是帶有神秘的宗教意味。當時的流蘇方式只是用四種顏色的羊毛繩線,以綁結方式製成;

款式

由於時代的變遷,加上各地的風俗各異,令流蘇有了重大的不同;主要的材料和製作方法不同,已分有兩種特式-阿什肯納茲式和塞法迪式。

阿什肯納茲式流蘇

先誦念一段希伯來語:‘L`shem Mitz`vat Tzitzit . ’ 先量度自己前手臂至手腕的長度,后量度白色羊毛線該尺寸的2倍,裁剪3條;量度好自己整個手臂,量度白色羊毛線的尺寸的兩倍,裁剪一條;先取下一長三短的各一條,用對接方式取出中間位,以八英吋的長度量度縫結圈,小心地綁縛兩個結紮;用木夾或結紮一條單蝶結固定4條平頭的一邊,取出白色最長的線,用手紮緊7條,以打圈方式結7個圈,務必紮緊;綁了7個圈後放回零散的一邊,打下2個結;取出最長的一條,打下8個圈,藏入零散一邊,打2個結;取出最長的一條,打下11個圈,藏入零散一邊,打2個結;取出最長的一條,打下13個圈,藏入零散一邊,打2個結,脫下木夾或解開單蝶結,完成。已完成的阿什肯納茲式流蘇的模樣:1個縫結圈、2個結紮; 7個縫結圈、2個結紮; 8個縫結圈、2個結紮; 11個縫結圈、2個結紮; 13個縫結圈、2個結紮。其餘三條如以上的方式製造。從7、8、11和13的圈的數目總和為39個圈數,為13圈數的3倍的數目。寓意為“神是獨一。”
流蘇
流蘇

塞法迪式流蘇

同上誦念希伯來語,量度手臂,量度藍色羊毛線的尺寸的2倍,裁剪一條;先取下三白一藍的各一條,同上一樣對接等,然後取出藍色最長的線,用左手紮緊7條;伸出左手食指,將藍色最長的放上食指指頭位,放下后立即穿向7條反向上面,向食指指頭下方穿過去;以這種的打結方式打10個圈,務必紮緊;打好10個結後放回零散的一邊,打下2個結;取出最長的一條,用這種打結方式打下5個圈,藏入零散一邊,打2個結;取出最長的一條,用這種打結方式打下6個圈,藏入零散一邊,打2個結;取出最長的一條,這樣用這種打結方式打5個圈,藏入零散一邊,打2個結;脫下木夾或解開單蝶結,完成。已完成的塞法迪式流蘇的模樣:
一個縫結圈、2個結紮;十個縫結圈、2個結紮;五個縫結圈、2個結紮;六個縫結圈、2個結紮;五個縫結圈、2個結紮。其餘三條如以上的方式製造。從10、5、6和5的圈的數目總和為26個圈數,為13圈數的2倍的數目。寓意為“獨一真神的名字-YHVH(希伯來語:יהוה‎,即耶和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