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峰山

自然風景區

天峰山又名“玉筍峰”,俗稱“老君山”,或稱“老君殿”。位於雲南省大理州祥雲縣普淜鎮鏡內,主峰海拔2578米,山體呈金字塔狀,地勢險峻,有高聳其巔,萬山拱伏之勢。老君殿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為單檐歇山頂的木構建築,前檐柱為一對雙龍抱柱,殿前高懸“道德五千”巨匾,供祀太上老君,故名老君殿。右有石雕功德坊,穿坊而入為雄偉的玉皇閣。下層為長方形歇山頂,上層為八角攢尖頂,無斗拱造型。天峰山是一座以道教為主教,三教合一的建築群,其中尤以木雕刻著,有“南來道教第一山”,是祥雲縣的道教名山和主要風景名勝之一。天峰寺外森林茂密,每逢農曆2月15日,為普棚天峰山“歌會節”,周邊彝族同胞來此“打歌”,眾及萬人。

主要景觀


天峰山,道觀正門
天峰山,道觀正門
又名“玉筍峰”,俗稱“老君山”,或稱“老君殿”。位於普棚鎮鏡內,主峰海拔2578米,山體呈金字塔狀,地勢險峻,有高聳其巔,萬山拱伏之勢。老君殿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為單檐歇山頂的木構建築,前檐柱為一對雙龍抱柱,殿前高懸“道德五千”巨匾,供祀太上老君,故名老君殿。右有石雕功德坊,穿坊而入為雄偉的玉皇閣。下層為長方形歇山頂,上層為八角攢尖頂,無斗拱造型。天峰山是一座以道教為主教,三教合一的建築群,其中尤以木雕刻著,有“南來道教第一山”,是祥雲縣的道教名山和主要風景名勝之一。天峰寺外森林茂密,每逢農曆2月15日,為普棚天峰山“歌會節”,周邊彝族同胞來此“打歌”,眾及萬人。
祥雲原名雲南,又稱“小雲南”,1918年因為與省名同名,和建民先生題名,正式更名祥雲。縣境位於雲南省中部偏西,大理白族自治州東部邊緣,有漢、白、彝、傈僳、苗、回等多種民族。
在雲南大理祥雲縣境內,有一座道教名山〝天峰山〞,據《神人胥悅》碑載:〝明萬曆年間,有一夷人牧羊入山,遇一白髮老翁跨牛而過,謂此山為仙都也,老翁轉瞬不見,意為老君顯靈,遂告鄉紳,當地鄉官紳士即興土木而建。〞天峰山以典型的道觀風格為基調建設,前有三天門,后應天柱門,中間是玉皇閣、老君殿,左邊是藥王殿,右邊是靈官殿。亭台樓閣,院落緊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天峰山石刻,線條流暢,生動靈活,工藝精湛,美不勝收。天峰山一峰凸起,千霄峻閣,東觀微溪,南望無量,西眺點蒼,北瞻曇華。素以神、奇、秀、美著稱。
〝天自幾時有起,峰從何處飛來?〞天峰山神奇俊秀的風姿和底蘊厚重的文化,讓歷代絕技匠人為之辛勞,歷代騷人墨客為之感嘆,是聰明勤勞的先人給後人留下不可多得的、工藝絕倫的靈山聖境。

獲得榮譽


天峰山老君殿建築群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日前,祥雲縣普淜鎮天峰山玉皇閣老君殿建築群成為雲南省政府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峰山老君殿內一步一景,景中有景,景景有別,金碧輝煌的道院、閣樓、殿宇建築,雕樑畫棟,檐角飛空,錯落有致,彷彿振翅欲飛的山鷹,宏偉壯觀。金碧輝煌的老君殿、靈官殿、觀音殿、藥王殿、玉皇閣、三天門、功德坊等建築物和古石雕、古碑,具文化藝術。那雕刻著龍鳳、人物花鳥的圓形、方形石柱和石門、石窗上的石雕上百幅,其精湛的裝飾雕刻技法,既有簡練粗獷,又有精雕細刻,使整個殿宇更顯莊重典雅而又富麗堂皇。這些雕刻,無論從刻工技藝和描繪表現手法,堪稱曠世絕作。
天峰山石雕是一代石雕藝人創造的民族優秀文化,是有生命、有靈魂的藝術,是一種具有雕刻語言的石文化。其豐富的文化積澱使天峰山更具神采。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推動了該鎮文物工作的健康發展,為該鎮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歷史佐證。

地理環境


天峰山位於雲南大理祥雲縣,是一座以道教為主教,三教合一的建築群,其中尤以木雕刻著,有“南來道教第一山”,是祥雲縣的道教名山和主要風景名勝之一。
天峰寺外森林茂密,每逢農曆2月15日,為普棚天峰山“歌會節”,周邊能歌善舞的彝族同胞來此“打歌”,眾及萬人。
祥雲距離雲南省會昆明300公里,距離大理市40公里
交通:從昆明到祥雲每天都有班車前往!
歷史道教名山 天峰山 古迹概覽
歷史道教名山 天峰山 古迹概覽
天峰山毗連祥雲、南華、姚安、彌渡四縣彝區,天峰山蒼翠秀美,峰頂有以老君殿為主的道教建築群,是祥雲乃至滇西重要的道教勝地。能歌善舞的彝家人習慣在這裡聚會打歌。近期以來,祥雲縣組織人力和物力,採取措施對地處彝族山區的天峰山旅遊景區進一步新建和修繕,使天峰山旅遊景區逐步規範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由普淜鎮投資100萬元實施天峰山山門主體建設和標誌性八卦太極打歌場建設,積極做好景區的森林防火工作,組織200多人的護林防火隊伍,對進入天峰山的各個路口進行嚴格把守,同時堅持巡山護林;邀請州內20多名攝影家到天峰山採風,著力打造天峰山民族歌舞盛會這一旅遊品牌

作品


【散文《本色天峰山》作者:胡冰2011年09月05日17時17分】
早知道小城的西邊有一座天峰山,以天峰寺出名。雖說平日里也會看些佛教的書籍,對於他人敬神場所總有幾分敬意,但自認非教徒,所以近在咫尺,卻曾末因為這座寺而動過遊興。倒是朋友極力讚美這天峰山,便受朋友之約來看看朋友眼中這美麗的天峰山。山離小城不遠,我們沿著公路騎車直達山腳。這是個初秋的午後,有水匆匆地流淌,風悠悠地揚過山谷,陽光幽幽地,透過林子,斑駁著我與朋友的衣衫,這樣的風景用來登山,總是恬淡而美麗的。順著窄窄的石板路走到半山腰,我看到了一座寺院,知道這就是天峰寺了。小廟,其實與其他地方看到的寺院沒什麼不同,仙氣不很多,生活味兒倒頗濃。屋前屋后飄飄洒洒開滿月季,石壁上爬滿懶洋洋的牽牛花,石階旁野刺棘圍起大片大片的山楂,火紅紅的山楂簇滿枝頭,大筆渲染著秋季的山野,遠遠近近的松濤洶湧而來,淹沒了群山。一位老者主持,粗布褲褂,正站在寺院前,陽光照耀下的身影悠悠然斜倚在松蔭里,頗有幾分姜太公的遺風,他應該算是人世里的仙了。我想。我們沒有進天峰寺裡面去燒支香拜拜菩薩,而是繞過寺院,繼續上山。透過習習涼風,踩過軟軟的茸草、樸素的野花,沒走多久,被朋友讚不絕口的飛來石陡然呈現在眼前。我們小心翼翼攀扶著樹枝站到了這巨石的頂上,突地眼前舒展了許多。放目望去,山不算太高,卻極開闊,不黨不群,下臨淵藪。山腳農舍掩映在樹林田疇之中,煙霧相接,溫馨祥和。山出奇地靜,靜得連鳥的鳴啾也分外悠遠,就像長笛,很久還可以聽到那些空空的餘音,很多的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在靜謐的山谷底盛開著,然後凋零.“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想到此等野外也可以開出王維筆下的景緻,心裡便歡喜起來.
不過,說實在的,這一路的風景既不雄奇險峻,能讓觀者陡生萬丈豪情;也不靈秀嫵媚,能讓行者平添悠悠詩情,甚至沒有一段傳說可以為它塗上幾許神秘的色彩,沒有一個名人的足跡可以為它鍍上幾層絢爛的光榮。與我曾經遊歷過的雁盪山的芙蓉插天,武夷山的水簾碧泉,廬山的竹林幻境,黃山的絕壁四合更無法比擬。在我面前,天峰山至少作為山的一面的存在是極為普通平凡的,是不值得用奢侈的語言文字表訴的,就像高原的山河谷野地間隨處可見的一塊石頭,與其所處環境里的其他石頭沒有顯著的區別。但是,天峰山作為生命個體的精神映象的一面卻是厚重的,不容忽略的,是可堪以綿密的思緒編織、用濃黏的情感濡潤的,對於我而言,它是實實在在的故土,是真真切切的老屋,是彎彎曲曲的門前小路,在我每一次的靜觀默想中,在我每一回的往返來去時,都會撩撥著我的心弦,應和著我的情韻,輕輕地,閃爍著我靈魂的光影。我明白了,朋友之所以極力稱道這普通的山景,也許正是因為它的未經雕飾,未經渲染的純天然打動了他。因為它普普通通,可以親近。因為它沒有任何的拘泥,老老實實地堅固地住在村落的背後,為善良的村民遮風擋雨。美在於發現。而這種深藏於平常中的美則因為表象的平淡無奇,是太不易被發現了。無論什麼樣奇巧的東西,都是可以依賴人力製造出來的,惟有這平常與普通則非人力可為的。特別是在當今,普通與平常對於一般心態浮躁的人而言,又是何等地彌足珍貴!
平常與普通本身就是一種特色,一種大美,而能發現這種美,欣賞這種美,則需要達到一種境界:你得愛真實的自然,你得愛真實的人生。保持這份難得的普通與平常,不要用精巧的亭台樓閣取代那簡樸的農舍,不必用荒誕不經的故事抽換那天然的岩壁,讓天峰山這普通的山景以它的原汁原味延續它永恆的生命力吧!
因為我始終堅信,山始終是山,它的起源大多超越了人類的歷史,它的歷史大多超越了個人的想象。當我一步步挪下山來后,回過頭去遙望天峰山,我的心在這樣說。
稿件來源:樅陽在線

著名景點


祥雲天峰山石雕藝術
作者:楊源忠
天峰山,位於祥雲、姚安、南華三縣交界地,海拔2570米,距祥雲縣普淜鎮11公里,是祥雲縣的道教名山和主要風景名勝區之一。
天峰山三天門前,順著用紅沙石鑲砌的400多級“百步雲梯”步步登臨,石階兩旁春意盎然,一棵棵高大挺拔的野櫻花、勁松、柏樹向我們招手,那百色的野櫻花正開,勁松滴翠、柏樹吐綠,林壑清幽,一片綠茵,布滿山體。那白裡透紅的景緻,沁人心脾的爽氣,讓你心曠神怡,令人飄然欲仙,忘卻了塵世間的悲歡得失,喜怒哀樂,進入了超然閑逸的境界。老君殿院掩映綠中,更顯雄偉壯觀,古樸凝重,八面來風。到了三天門,筆力瀟灑遒勁的“天峰山”三個大字,烘托在古木參天、群峰秀色蜿蜒的三天門牌坊上,牌坊兩邊楹聯“山自幾時有起,峰從何處飛來?”以問句點出“天峰”二字,既切景,又寓意撩人。進入殿門,殿內一步一景,景中有景,景景有別,金碧輝煌的道院、閣樓、殿宇建築,雕樑畫棟,檐角飛空,錯落有致,彷彿振翅欲飛的山鷹,宏偉壯觀。大殿周圍,朝奉香煙縹縹渺渺,一派空明幽靜,讓人忘記了這是極樂凈土,還是人間靈光盛境。瓦鑠流金,金碧輝煌的老君殿、靈官殿、觀音殿、藥王殿、玉皇閣、三天門、功德坊等建築物和古石雕、古碑,可讓聰慧的遊人感悟這一精髓。
到天峰山,最讓人難忘的是石雕,最具文化藝術的還是石雕。那雕刻著龍鳳、人物花鳥的圓形、方形石柱和石門、石窗上的石雕上百幅,其精湛的裝飾雕刻技法,既有簡練粗獷,又有精雕細刻,使整個殿宇更顯莊重典雅而又富麗堂皇。這些雕刻,無論從刻工技藝和描繪表現手法,堪稱曠世絕作。遊人和名家曾贊:“木雕、石雕藝人運用手中的雕刻鋼刀雕就的圖案,一點也不誇張,實實在在。”不得不佩服古人的雕技。這些傑作,是古代工匠把美好的憧憬和希望,把勤勞和智慧注入這天峰山的瑰寶。
天柱門上有豎匾“擎天柱石”四字,門旁的四柱,前兩柱為滾龍圓柱,柱基為石獅;后兩柱為方柱,柱基為大象。那柱墩下前獅(思)后象(想)的石雕,別具一格,活靈活現,真是妙到了極處,可謂一舉三得,一是使建築日久不變形,不龜裂,不影響其承重的能力和畫面的質量;二是前獅(思)后象(想)的結構,給人一種隱隱的警示:“遇事你要前思後想呀!”有豐富的底蘊文化;三是給建築增加了藝術美感。這天柱門的造型及其機智含意、精巧的石刻,讓人禁不住近前撫摩,讚歎造化的神工。上書對聯:“問仙山古來如一太極;瞻傑閣高處御九重天”,書法謹嚴渾厚,蒼勁飄逸,“高峰建仙閣使宇內風流人物似駕祥雲終有歇息地;低嶺安靈階宜普天文瀾騷客如踏彩霞始得上天梯”,兩副奇巧對聯道出了天峰山的中心位置和驚險。
天峰山石雕是民間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琳琅滿目,盡顯天峰山石雕藝術之風流。可以說,天峰山石雕,不僅提升了當地人民的審美能力和生活情趣,還大大地提高了天峰山的知名度,擴大了天峰山的影響。
天峰山石雕,石料為砂石、色澤為紫紅色。石雕造型奇巧,刻工精細,奔放大氣,細膩精巧,形神兼備。石雕藝人們根據石材的特點展開構思,因材施藝,依色取俏,將時代風采與藝術抒情的意境凝結在石頭上,使天峰山石雕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天峰山石雕是一代石雕藝人創造的民族優秀文化,是有生命、有靈魂的藝術,是一種具有雕刻語言的石文化。其豐富的文化積澱使天峰山更具神采。
置身於天峰山的石雕,宛如進入藝術的宮殿,那美不勝收的山水風景,那千姿百態的花卉鳥獸,那莊重肅穆,惟妙惟肖的人物、蹲獅、龍柱等石雕,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動靜結合,躍然石上。其中“前獅后象”構思巧妙,造型美觀獨特,體現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還有石牌坊、石柱,石花屏一件件古樸、典雅,達到了巧奪天工的境界,令每一位旅遊者,對巧奪天工的雕刻品稱讚不絕。
“花如解語應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天峰山的石雕就更為可人了。我想,讀著讓人一目了然的石雕,縮短了天峰山石愛好者之間的距離,就是讀了一部簡略的天峰山石文化的歷史。
天峰山石雕是祥雲人的驕傲,是普淜民族文化的自豪,其藝術文化是社會文化的綜合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