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橋街道位於廣東省汕頭市金平區西北部,四面環水,東臨梅溪河下游,與中山公園相向;西徠至石籬尾,與牛田洋二號碼頭相望;南瀕韓江,與對岸月眉翠堤相映;北至廈嶺港;與光華街道相鄰;通過廻瀾橋、同濟橋連接老市區經過解放橋、光華橋通往東區。
轄區面積約0.78平方公里。下轄火車頭、振興、煥金、二馬、享祠5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約0.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400戶,21661人。街道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圍繞“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建設繁榮和諧新烏橋”的主題,經常開展科技、文化、衛生、法律”四進社區,提高社區群眾的科學素質,引導群眾尊重科學、崇尚科學,建立積極向上的科學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有著積極作用。各社區深化“六好”平安和諧社區創建活動,整合社會資源、創新社區管理模式,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在區委區政府和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正確領導下,享祠社區開展了民安社區的創建活動,在社區全面落實網格責任,形成長效監管機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2008年被省評為“六好”平安
和諧社區。
烏橋
是汕頭市一個歷史較為久遠的老城區,它與其他城區一樣,歷經了諸多變幻。解放初期,烏橋島設防空指揮所12 個,1955年6月成立烏橋街道辦事處,1959年改街道辦事處為烏橋管理區,1963年又恢復街道辦事處的名稱,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改名為紅橋街道革命委員會,同年年底劃分為紅心、紅群、紅東、紅勝和紅建等五個街道革委會。1973年6月,紅心、紅群合併為二馬街道革委會,紅勝、紅東合併為火車街道革委會,紅建則划入光華街道。1981年6月又改街道革委會為辦事處。同年11月,二馬、火車街道再合併恢復為烏橋街道辦事處,轄有火車、廻欄、振球、同興、煥新、金福、二上、二中、享祠、北海等10個居委會,2002年3月,順應全市社區區域調整,原10個居委會合併為火車頭、振興、煥金、二馬、享祠等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烏橋素有"貧民窟"之稱。解放前,這裡的居民大都居住簡陋的板棚屋,居民以編竹器、做木、捕魚、搬運、打鎖匙、補鍋鼎等粗重或簡單小手藝為業。成片的板棚屋和泥濘路,使當時的烏橋島千瘡百孔,滿目瘡痍。
烏橋[廣東省汕頭市城區]
街道黨工委、辦事處樹立執政為民理念,把進一步解決好睏難群眾關注的民生問題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 體行動,針對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多方爭取社會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千方百計解民憂,重視社會事業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汕頭設立經濟特區以來,烏橋面貌有了很大變化,街巷大部分已鋪設了水泥路面,部分低矮樓房已經改建,烏橋島的四橋:即烏橋(曾改名紅橋)、光華橋、廻瀾橋(曾改名文勝橋)和解放橋(當地人也稱火車橋)也先後改建成鋼筋混凝土大橋。環島翠堤已建了2633米。市場建設和文化設施也有較快發展,目前島內商品貿易市場2個,中學1所(同平中學,前身為紅橋四小)、小學1所(原有紅橋一小、二小、三小,因合併現存紅橋三小一所)、幼兒園多所。但由於烏橋所處的地理位置特殊,發展受到多方面制約。1994年市曾出台烏橋島舊城規劃方案,但由於資金不到位等原因而擱置;歷史上烏橋島內工業企業鼎盛時期有60多家,后因基礎設施落後等原因紛紛遷走,現能夠正常生產已不足5家。目前,烏橋島步履蹣跚,與市區其他街道相比,明顯落後,差距較大。島內絕大數路道崎嶇不平,居民住房仍屬平房低矮建築,且大多為危房,破舊不堪;巷道狹窄,無規則,群眾生活水平極低。
烏橋[廣東省汕頭市城區]
街道現有各類企業180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9家,有中南開關廠、虹橋包裝實業、一家人食品、振南 物資、北海塑料廠、麒麟果凍膠、金福電器、源泰實業、新豐包裝、汕特電子有限公司、華莎馳傢具家飾、金色陽光食品等骨幹企業,骨幹企業所創產值效益占街道經濟總量近六成。建築企業有晶瑩建築裝飾工程有限公司。街道屬下有省高新科技企業9家,省、市民營科技企業各10家;有2家企業獲市首屆專利獎優秀獎;街道繼去年被省科技廳評定為電力電子科技專業鎮,為加強和推動烏橋街道電源控制設備專業鎮的建設,又與西安交通大學合作,開發建設全市唯一一個街道與高校合作電源控制設備研發基地,成為全省13個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之一。引進新企業10家,新增規模以上企業2家,有多家企業進行增資擴產,新增固定資產投資8500萬元,其中中南開關廠投入4400萬元進行廠房擴建和設備購置,裕達印刷製品有限公司投資1100萬元啟動“立袋生產線”。2007年全街道共完成工業總產值124820萬元、商業銷售額49280萬元、外貿出口498萬美元。西安交通大學與烏橋街道聯合創建廣東省汕頭市金平區烏橋街道省部電源控制設備專業產學研結合示範鎮。促進電源控制設備產學研相結合,提高專業鎮的創新能力和經濟效益,
烏橋[廣東省汕頭市城區]
烏橋街道轄區存在了“六多”:危房特危房住戶多,有812戶;貧困戶多,約3000多戶;殘疾人多,有516人;單親家庭多,有54戶;老年人多,60歲以上有4117人;下崗失業人員多,約有1070人。在積極發動屬下企業、社會力量捐資助學的同時,充分發揮團組織團結服務青少年的職能作用,從2005年開始,街道團委與汕大工學院青年志願者會聯合,通過掛鉤院校大學生自發捐款,長期結對資助轄區10名貧困中小學生就讀,每年兩次上門資助、關心幫扶對象,緩解他們的求學困難。二馬社區小學生黃佳琳身患皮肌炎,無法到校讀書,堅持在家自學,
汕大學生與她結成對子,不但捐資助學,還經常上門輔導功課,關心慰問,使小黃感受到莫大的溫暖。2005年以來,汕大工學院青年志願者共捐款33220元,資助貧困學生66人次。解決貧困戶生活難問題。街道積極發動社會熱心人士,企業家和有關單位捐款捐物解決貧困戶生活。目前,共結對317戶,每月固定提供所需的油、米,保證特困戶的基本生活。與此同時,街道一方面爭取上級民政部門的支持,逐步擴大低保覆蓋面,力求應保盡保;另一方面持之以恆開展“烏橋情,愛心行”慈善活動,使更多困難群眾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