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菌蟲

黑菌蟲

黑菌蟲是昆蟲綱鞘翅目擬步甲科的一種倉庫害蟲。寄主有棉花、木材、黃麻、木香、大米、花生、砂谷、生藥材、棗類、玉米、可可豆、茯毛、綠豆、芝麻、豆蔻、烏梅木、白冠、檳榔。危害糧食及其加工品、乾果、可可、椰子、豆蔻等。又能食蟲屍、蟲糞及腐敗夾雜物,食性十分複雜。在潮濕糧食、陳糧、糧腳、糧倉及糧食加工廠的陰暗潮濕和夾塵雜物等處發生最多。

形態特徵


成蟲

複眼為頰所切,腎形,最寬處有3個小眼面,唇基微凹入,觸角11節,從第5節開始逐漸膨大略呈鋸齒狀。前胸背板扁,兩側緣前,半弧形,後半部較直,與后緣呈直角形。小盾片半圓形,中胸腹板后緣"V"形脊光滑,無刻點。前足基節窩後方封閉式,前足脛節末端明顯擴大。
黑菌蟲
黑菌蟲

幼蟲

體長11—13毫米,背面隆起,腹面扁平,呈半圓筒形。頭大,半圓形,觸角3節。體各節背面為黑褐色,自前向後漸深,背中線從前胸背板直達5—6腹節,各節腹面兩側各具剛毛4根,腹末圓錐形,近基部顯著縮狹,末端呈尖刺狀尾突,其前方兩側各具不規則的短刺8根。

生活習性


一年發生1—3代,以成蟲或幼蟲群集倉內陰暗壁角,磚石,木板,地角糧,塵雜或堆集物中越冬。成蟲羽化后5—7日交尾產卵,卵散產於糧食表面或各種縫隙內。每雌平均產卵115粒,產卵期約85天,成蟲壽命一般為2—3個月,如高溫條件下,可長達一年。卵在17度以上開始發育,卵期3—8天,幼蟲期30—45天,蛹期4—8天,每代在30度,相對濕度100%的條件下平均為37天。成蟲有群集性,趨光性,假死性和同類殘殺習性,喜吃蟲屍,耐飢力強。

危害特徵


在東北常與黑粉蟲黃粉蟲、小菌蟲同時大量聚集危害。成蟲或幼蟲常聚集在倉庫的陰暗壁角、磚石、木板下、塵芥雜物中或糧食碎屑內越冬。成蟲有群棲性、趨光性、假死性、同類殘殺性,能飛善爬、喜食蟲屍、雜物,能抗飢11~24日,喜食潮濕穀物;成蟲壽命在高溫潮濕條件下可達1年,一般為2~3個月。幼蟲喜食帶濕穀物及粉類,有假死性、肉食性、群棲性及趨光性,能耐飢3~9日,一般為6日。

地理分佈


此蟲分佈在世界各國,我國除青海、西藏外,各省區均有發現。從1965~1985年間,我國海運進口貨物中曾多次截獲。主要分佈於:巴基斯坦、印度、柬埔寨、越南、伊拉克、敘利亞、新加坡、斯里蘭卡、土耳其、泰國、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馬里、迦納、幾內亞、埃及、肯亞、新幾內亞、阿根廷、尼加拉瓜、巴拉圭、薩爾瓦多、宏都拉斯、瓜地馬拉、墨西哥和美國。

防治法


(1)保持倉房及糧食清潔、乾燥與低溫,通風,避免潮濕,特別是倉庫底部要常打掃。
(2)糧食已感染黑菌蟲時,可用曝晒、冷凍、過風、過篩等辦法防治。
(3)用氯化苦、二氯乙烯藥劑熏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