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黃爺的結果 展開
- 黃爺
- 中國內地男歌手
黃爺
黃爺
黃爺,原名黃守才,字完三(又字英傑),號對泉,明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出生於河南偃師市岳灘鎮王莊村,自幼天資聰穎,思維敏捷,后潛心研讀歷代治水方略,著有《禹貢註疏大中講義》、《治河方略》等書。黃守才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是治水濟民。
古時,由於伊河、洛河和黃河中下游經常泛濫成災,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通志》、《河南府志》、《大清會典》、《黃運兩河紀略》以及洛陽、偃師的志書上均記載了他治水的功績。人們稱讚他“功並神禹”、“活河神”。歷代清帝都給他追加封號,竟達12個之多。例如:在他謝世74年之後,康熙皇帝封他為“靈佑襄濟王”,並祀“金龍四大王”。黃守才死後,雍正十二年(公元1735年)陳留建廟曰"大王壇",賜名溥仁觀。道光十一年五月,加封昭應合起來稱為靈佑襄濟顯惠昭應王。光緒五年(公元1880年)加封為"靈佑襄濟顯惠贊順護國普利昭應孚澤綏靖普華宣仁保民誠感黃大王"。
黃爺的先祖郡望晉陽,世居洪洞。元朝末年遷居偃師。其父德教,是一位讀書人。母劉氏為劉尚志之女。黃守才生於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臘月十四日,20歲時迎娶楊沖悌之女為妻,生3子:長子起雲,次子起龍,三子起鸞。黃守才自幼父母俱逝,由舅父劉氏撫育成人。舅父是個船工,一方面令其洗鍊水性,操持船務;一方面嚴格督責他讀書。黃守才天子聰慧,穎睿敏思,潛心研讀歷代治水方略。15歲時往登封嵩陽書院尋訪程夫子遺書,研究《禹貢》中的治水之道。雖家道不富,但能勤學不輟,40年後於書無所不通。許多讀書人求他講解經義,他都能開發大義,顯微闡幽,許多是釋家都沒有講到的,各地來求教的屢滿戶外。黃大王就是這樣一個自學成才、學識淵博、譽滿桑梓的儒者。黃爺早年以船為業,識水性,懂河理,喜讀書,上曉天文,下知地理,繼承神禹治水大業,謀划治河事務,指導官民開淤泥,通河渠,卷檔埽,退水患,利國濟民,屢建奇功。《通志》、《河南府志》、《偃師縣誌》等史志,對黃守才治水濟民的功業均有記載。
黃守才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是治水濟民。古時,伊河、洛河流域和黃河中下游經常發生水災,親眼目睹了河水泛濫給鄉鄰群眾帶來的災難,使他下定決心學習治理河道的知識和技能。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掌握了很多科學治水的方法,哪裡有水患,只要有人請,他都欣然前往。整個黃河流域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治水的功績,在《通志》、《河南府志》、《大清會典》、《黃運兩河紀略》、《洛陽縣誌》、《偃師縣誌》等史志書上都有記載。比如:順治二年,開封金龍口黃河大堤決口,朝廷命重臣工部侍郎堵修,結果耗費銀兩數萬,決口不但未堵住,而且越沖越大。后聽說偃師的黃守才在治水上有神奇妙術,就派人去請黃守才,黃守才指派一個叫黨柱的得力助手,跳入激流中,以身卷埽堵住決口,數千民工填土,很快就將河堤修復了,黨柱卻犧牲了。這是書籍上記載的真實事情。然而,民間流傳的是:在這裡,老百姓忙著堵口,可是水太猛,堵不住,這時,黃大王在空中顯靈說:“快去找黨將軍!”大家聽了就四處尋找,不時,正遇一個婦女叫自己的孩子黨柱回家吃飯,黨柱正跑回家時,被一群人抱走,他們來到河邊,把孩子扔進河中說:“黨將軍!快顯一下神手!”只見黨柱一伸手,手變得很大恨大,一下子就把缺口堵住了,大家慌忙往決口處填土,很快就將河堤修好了。再例如:明崇禎八年,谷水、洛陽交溢,漂沒村舍,洛陽城被淹,洪水幾乎淹到了福王府。福王聽說偃師黃守才識水性、善治河,就命洛陽縣令請黃守才去治理。黃守才查看了谷、洛兩河的形勢,很快拿出了治理方安。洛陽縣令按他的治理,兩條河的洪水很快就退下了。福王把黃守才請到福王府,熱情款待,留住數十天,才送他回家。臨行前,福王還賞他很多銀子,黃守才都婉言謝絕,沒有收受。像這類傳說故事在偃師及其他地方非常之多,廣為流傳,使得黃守才的形象更為神奇,充滿了傳奇色彩。
黃守才鑽研了《禹貢》中的治水之道,並結合自身數十年的治水經驗,運用並發展了《禹貢》的治水之道,創作了《禹貢註疏大中講義》、《洪範九疇九河圖》、《治河方略》等書,后遺失。
黃守才一生治水的事迹很多,有些已經演繹成傳說故事,還有的把傳說故事演繹成了神話。
在很早以前,龍門山南一片汪洋。黃河的第九個兒子——伊河,因過於調皮,常常給人們帶來災禍,被佛祖釋伽牟尼鎖在了水底。後來大禹治水的時候,鑿開龍門山,放出了小九龍,它歡騰而下,一路找它的爸爸黃河去了。這就是現在的伊河。從此,小九龍每年夏天都要從欒川的熊耳山九龍洞經嵩縣、伊川、偃師去和它爸爸黃河聚會,但他那不安分的本性卻給沿河兩岸的百姓帶來了連年不斷的災難,土地被沖毀,莊稼被淹沒,房屋被泡塌。人們衣食無著,難以安身立命,只好背井離鄉,到異地謀生。
這天,一群靠水上功夫吃飯的船工正要開船,只見一個十多歲的小孩子快步跑來,要求搭夥。儘管不相識,但討活命的人誰還能不幫誰一把。他們就一塊兒順水而下,在黃河的風口浪尖上苦度歲月,西上陝西,東下安徽,為無數窮苦逃難的人們送來迎往。有時收下幾個錢,大夥認為只有小孩子天真無邪,就交給他收管。他順手把錢往水裡一扔,大夥兒怪他,他笑著像變戲法一樣,隨手拿只笊籬就把錢從水裡撈出來,一文也不少,大夥也就疑疑惑惑地由著他了。這就是後來的黃爺。
黃守才
黃爺廟(九龍王廟)
黃爺在人間和常人一樣娶妻生子,一生做盡善事,修橋補路,扶困濟貧,等著玉帝降旨准他重列仙班。到了彌留之際,告誡後人在他死後,無論鼻涕流多長,也不要擦掉,他就能重返天庭,並且黃家後代輩輩出仙。就在黃爺裝殮那天,他的小女兒趕來奔喪,見父親鼻涕太長,不堪入目,忙用袖子擦去。眾人攔阻不及,黃爺睜著的兩眼溘然閉上,黃家從此再也不出神仙了。
每到夏天,總是黃河先漲,河水倒灌,一直到岳灘、安灘一帶,人們都說是黃爺回來啦。接著洛河水也接踵而來,一綠一黃,形成一種極別緻的圖畫,最後伊河一衝而下,人們知道不安分的小九龍要和他爸爸會面,便開始守堤防汛,保護家園。伊河下游兩岸的百姓一直視黃爺為神明,“黃爺廟”四季祭祀不斷,代代修葺相傳。
這只是黃守才後裔敘說的個別部分,其實,黃守才的故事還有很多,民間大都以神話傳說的形式流傳至今,最好的記錄就是現存的黃大王故里、黃大王廟、黃爺墳和九龍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