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草
中藥材
孔雀草,中藥名。為菊科植物孔雀草Tagetes patula L.的全草。分佈於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止咳之功效。常用於主治風熱感冒,咳嗽,百日咳,痢疾,腮腺炎,乳癰,癤腫,牙痛,口腔炎,目赤腫痛。
全草。
味苦,性涼。
歸肺經。
清熱解毒,止咳。
1、治頭痛發熱:孔雀草加生薑,熬水吃。(《彝醫植物志》)
2、治咳嗽:黃菊花15g。研末,開水吞服。(《貴州草藥》)
3、治乳癰,癤腫:孔雀菊、七葉一枝花各用鮮草適量。搗爛,調醋少許,敷患處。(《福建藥物志》)
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醋調敷;或鮮品搗敷。
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孔雀草,又名藤菊、西番菊。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莖直立,通常近基部分枝,分枝斜開展。葉羽狀分裂,長2-9厘米,寬1.5-3厘米,裂片線狀披針形,邊緣有鋸齒,齒端常有長細芒,齒的基部通常有1個腺體。頭狀花序單生,徑3.5-4厘米,花序梗長5-6.5厘米,頂端稍增粗;總苞長1.5厘米,寬0.7厘米,長橢圓形,上端具銳齒,有腺點;舌狀花金黃色或橙色,帶有紅色斑;舌片近圓形長8-10毫米,寬6-7毫米,頂端微凹;管狀花花冠黃色,長10-14毫米,與冠毛等長,具5齒裂。瘦果線形,基部縮小,長8-12毫米,黑色,被短柔毛,冠毛鱗片狀,其中1-2個長芒狀,2-3個短而鈍。花期7-9月。
生於海拔750-1600m的山坡草地、林中,或在庭園栽培。分佈於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本品為密叢狀草本,長30-80cm;莖細弱,淡紫色。葉皺曲,羽狀全裂,裂片6-7對,線狀披針形,長2-3cm,寬1-1.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鋸齒,綠色,無毛。頭狀花序單生莖枝頂端,總苞1層綠色,舌狀花1層,黃色帶紫紅色斑,筒狀花兩性,與舌狀花同色。瘦果線形,被柔毛,冠毛鱗片狀。氣微,味苦。以體干,葉多,帶花序者為佳。
消炎作用。
臨床用於治療細菌性痢疾,腮腺炎,乳腺炎,急性結合膜炎和感冒發熱等。
1、《貴州草藥》:“清熱利濕,止咳。”
2、《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利濕,止咳,止痛。主治上呼吸道感染,痢疾,咳嗽,百日咳,牙痛,風火眼痛,外用治腮腺炎,乳腺炎。”
3、《福建藥物志》:“主治風火赤眼,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