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物
實物
實物,漢語詞語,拼音shí wù,意思指現實的具體的東西,出自《論河東等道比遠官加給俸料狀》,用於定語;形容詞。
詞目:實物
反義詞:虛擬物品
1. [material object]∶現實的具體的東西
臨摹實物的圖畫
2. [in kind]∶實際應用的東西
實物工資
1. 實際應用的東西。
唐李德裕《論河東等道比遠官加給俸料狀》:“伏望今日以後,戶部卻與實物,仍及時支遣。”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六:“工人趕到門口,馬上把鈔票往小洞外邊塞,自己家屬在門外接了錢,飛也似的奔到米店油店和百貨店去買自己需要的東西。把鈔票都變成實物,然後才能安心回到家裡。”
2. 真實的東西。
魯迅《書信集·致陳煙橋》:“我看先生的木刻,黑白對比的力量,已經很能運用的了,一面最好是更仔細的觀察實狀、實物;還有古今的名畫,也有可以採取的地方,都要隨時留心,不可放過。”
徐特立《各科教學法講座》:“因為實物不過是脫離了它的產地的實物,它是加了人工保護的東西,所以我們如果停止在實物教學,則對於實物產生的實際環境,就不會了解。”
3. 指具有相對靜止狀態的質量的基本粒子所組成的物質。為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
實物是指摸得到的,非虛擬的商品。如鞋包服飾、小商品、食品、化妝品、電子產品等。
德謨克利特的原始表述
原子論綱領堅持實物粒子與虛空的絕對差別,在德謨克利特的原始表述中,原子等同於存在,虛空等同於虛無,原子的運動是決定論的,排斥任何機遇和偶然性;伊壁鳩魯把原子論修正為具有偶然自發運動的不完全決定論的新形式。在中世紀佔主導地位的亞里斯多德學說,堅持月上世界和虛空充滿了以太和以太構成的天體,認為真空不空;月下世界的普通物體是土,水,火,氣的各種混合物。原子論綱領在近代的復活,對新物理學和化學的誕生起了巨大的作用,形成了不同於亞里斯多德的宇宙有機體的理解模式的,新的機械論的自然秩序理想。
但是,以太的幽靈仍然縈繞在機械論的宇宙體系中,笛卡兒一方面堅持包括動植物在內的整個自然界必須作出機械論的說明,另一方面追隨亞里斯多德,主張真空不空,充滿了各種以太旋渦,物質結構是連續的,運動是完全相對的,比力更為基本,沒有瞬時穿越虛空的超距作用,天體的旋轉動力來源於以太旋渦。
笛卡兒的以太物理學在定量描述方面困難,而且在經驗事實受到反駁,在與牛頓力學的競爭中很快衰弱,但是因為與牛頓力學一起共同形成機械論的總綱領,他的很多構想在未來的電磁場論中以新的方式復活了。
經驗事實對理論的支持和反駁,從來不是決定性的,一個失敗的理論的核心綱領可以成為啟發新理論的紐帶。
牛頓觀點
在牛頓看來,原子和以太都是假說性的物理概念,他基本上傾向於原子論,而且提出了光的粒子說,但是為了理解光的傳播和引力相互作用的某些現象,他有時也求助於以太。提出光的波動理論的惠更斯,當然把以太視為光傳播的媒介。
牛頓從固體不太會變形這一屬性中經過理想化得到剛體概念,而後藉助於原子論的類比,引入質點這一數學概念表述力學。質點不像原子那樣具有廣延性,代表著忽略物質空間結構的數學理想化。
質點的概念,同時代表著物質世界絕對無限可分的形而上學理想,以及把連續時空作為物理現象序化手段的數學理想,形成了新的機械論自然秩序理想的邏輯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