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村

谷饒鎮轄村

大坑村位於谷饒鎮東南部,東面靠山,與西臚鎮相接,南與銅盂鎮相連,西與新興、華光村接壤,北與頭埔村比鄰。座落在洪和公路(現為237省道)東側,交通十分方便。

大坑村昔年因山洪泛濫沖刷,村前自然形成了一條排山洪的大溝,故稱大坑。清雍正十二年(1734),村民剿盜賊有功,朝進賜名“泰康鄉",並賜西門寨門立太平寬門一個,以示太平(文革期間雖受損,但修復依舊)。清光緒年間改稱大亨鄉。1965年復稱“大坑"至今不變。

歷史沿革


大坑中學
大坑中學
永樂年間(早在明1403—1424)邱氏成實第八代裔孫邱淳溲由饒平縣三饒遷到大坑鄉,而那時還沒有鄉里名稱(大坑),故後來有“未有大坑先有邱"的流傳。繼而陳氏先祖於明永樂三年(1405),由福建莆田縣遷創貴山都大坑。蕭氏為蕭洵第八代裔孫由舉練都宅尾村分衍大坑。而後在不同時期陸續有其他姓氏移遷到大坑定居。新中國成立時已有14個姓氏同居大坑村,所以大坑村有“十姓門樓九姓巷"的說法。現在全村姓氏共有7個,陳、蕭、邱、楊、張、林、曾,以陳、蕭、邱三姓人口較多。

地理環境


大坑村是一個自然村居,全村住戶2307戶,人口一萬五千多人,黨員170人,支、村兩委幹部14人,支委7人,村委7人,無交叉上任。旅外僑胞(泰國、港、澳、台)近萬人。全村耕地面積2400畝,山地4450畝。2009年村經濟收入6724萬元,集體收入37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為5100元。
大坑村現在已經改變了過去純農生活,全村已有上規模上檔次的企業30多家,小作坊200多家,大部分是加工製作文胸、內衣,現農民已洗腳上田,過著比較寬裕的生活。
大坑村通過集資3000多萬元,集中建設自來水廠和蓄水池,天氣大旱時村民生活用水得到有力保障。修建了大坑中學和大坑小學各1所,共佔地50多畝,投資2500多萬元,可容納5000個學生就讀。此外,大坑村還十分重視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建有老年人活動中心,治安、調解綜合大樓和村委會辦公建築物大樓等。
大坑村
大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