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溫陵的結果 展開

溫陵

唐哀帝陵墓

溫陵是唐哀帝李柷(zhù)的陵寢,在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或言菏澤市牡丹區朱集鄉洙水河畔,開挖河渠時,專門繞過溫陵。上世紀七十年代,文革破四舊過程中曾經被打開,為當地政府強行封堵。現已被盜擾,封土可見明顯盜洞。

歷史考證


資治通鑒》認為:朱溫曾“遷濟陰王於曹州,栫之以棘,使甲士守之。”“癸亥,鴆殺濟陰王於曹州,追謚曰唐哀皇帝。”清朝時由劉藻修編的 《曹州府志》,也記載了同樣的內容。哀帝墓葬於定陶卻難精細定位。定陶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遭河患兵燹較嚴重,僅清初鎮壓李化鯨造反一事,就造成民殘地荒十有八九。
唐貞觀二年(628年),定陶被併入濟陰縣,北宋初定陶仍然是濟陰縣的屬鎮(鄉)。其間濟陰縣一直為曹州所管轄。唐哀帝葬於定陶,後唐時被謚為“溫陵”,這是唯一的一處埋葬在唐朝李氏皇陵園以外的唐帝王陵寢。二十年後,另一位建立了后唐庄宗李存勖想遷溫陵於長安卻沒能將其遷走,他的繼任者明宗以帝王的規格在原址重修了哀帝的墳塋,並在曹州建廟祭祀,這就是唐哀帝陵能夠長留定陶地下的原因。
可以猜測,溫陵的墓室並不會奢華,但二次重修的園邑應該是非常宏大氣派的。這樣規格的陵園建築,現存最為古樸、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編修的《定陶縣誌》,書中竟未見有隻言片語的記載,時任南京戶部陝西清吏司郎中的喬遷作序寫道:“陶舊未有刻志,每遇上索,則搜羅殘編補綴以應。”就是說,在明嘉靖四十四年前,定陶根本就沒有官方系統整理刻印的地方史料,只有一些“殘編”而已,這樣就造成了唐溫陵漸漸不為人知的結局。
舊唐書》成書於後晉,作者曾做過後唐的大臣,既然作者確定後唐皇帝曾大興土木在此建造陵園,修建廟宇,那麼,哀帝墓葬在定陶應該是確鑿可靠的。後唐的統治者是沙陀人,由李唐皇帝賜賞而得姓。他們統治中原后,還以儒家禮儀設九廟(天子),把唐太宗等皇帝統統敬為他們的祖先,可見他們對天命傳授的重視。他們派人看護先輩帝王陵墓是必不可少的,而看護陵園的必定是李姓或是賜為李姓的大臣。

唐陵補遺


溫陵是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陵墓。和陵的建設已經草草進行,溫陵便更應該是簡陋無比。不過在五代後唐時期,溫陵曾進行過修整,這是歷史所記。溫陵建設在山東菏澤,但僅僅是菏澤之地名,誰也並無見過真正溫陵之所在。文獻記載溫陵在“濟陰縣定陶鄉”,然而據考古前輩探查,並未發現任何溫陵蹤跡。溫陵之謎待解,這恐怕是需要不少時日的。

唐哀帝


李柷(公元892~908年)是唐昭宗李曄的第九子,原名李祚,后改今名。公元904~907年在位,年號天祐。即位時,他不過是藩鎮手中的一個傀儡皇帝。天祐二年(905年),掌握實際權力的朱溫見廢帝滅唐時機已到,便先將唐朝朝臣全部殺光,史稱“白馬驛之禍”,天祐四年(907年)逼李柷禪位與他,降封李柷為濟陰王。朱溫登基稱帝,改名朱晃,建立“梁”,史稱“後梁”。唐朝滅亡。遜位后的李柷被遷到曹州(今山東菏澤),次年(908年)二月二十一日被後梁太祖朱溫毒死,以王禮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