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語

仡佬語

仡佬語(Gelao language)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仡佬語支。主要分佈在中國貴州畢節、安順、遵義等地區和六盤水市,廣西隆林和雲南麻栗坡等縣。使用人口6000多。分稿、阿歐、哈給、多羅 4個方言。仡佬語各方言之間差異較大。

簡介


古老的仡佬族婚俗
古老的仡佬族婚俗
仡佬族約五萬四千人,主要居住在貴州省安順、畢節兩個專區。仡佬語居漢藏語系,語族未定。仡佬語的聲母分送氣與不送氣兩類;大多數地區有小舌音聲母;有的地方有清化鼻音和清化邊音;絕大多數地區都有複輔音聲母。韻母一般都有i、e、a、o、u五個單母音,有i、u作為介音和音韻尾的複合母音韻母,聲調一般有四至六個。仡佬語清的塞音、塞擦音聲母分不送氣和送氣兩套,大多數地區有小舌塞音,有清化的鼻音和邊音。有複輔音聲母。只有n、□兩個韻尾。有4~6個聲調。句子的語序是主語在謂語前,賓語在作謂語的動詞后。數量片語作修飾語時在中心詞之前。數詞和量片語合時一般是數詞居前。在個別地區數詞11~19與量片語合時,個位數居前,量詞居中,“十”在後。如“十三個”說成“三個十”。
名詞、代名詞、形容詞、指示詞作修飾語時在中心詞后。單音節詞佔多數,合成詞除帶后加成分的是形容詞外,都是名詞。有大量的漢語借詞。自有一套數詞,只有個別數詞和黎語同源。中國學者曾認為仡佬語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未定。1942年美國學者白保羅認為仡佬語、黎語、拉珈語和越南的拉綈語構成加岱語,這個加岱語與台語、印尼語構成一個語族,屬原始南方語系,1975年又改稱澳泰語系。中國學者通過比較研究,認為仡佬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自成一個語支,稱仡佬語支。

特點


仡佬語的詞按其結構來說,可以分成單純詞與合成詞兩類,單純詞是由一個詞素構成的詞,又分單音的與複音的兩種。合成詞是由兩個以上的詞素構成的,合成詞分兩種,一種是由一個基本成分和一個附加成分構成的;另一種是由兩個基本成分構成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大量的新事物、新概念,吸收漢語借詞已成為仡佬語辭彙豐富發展的重要手段。仡佬語的詞根據其辭彙意義和語法功能可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指示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等十二類。句子從結構看分單句、複句兩大類。單句又分簡單謂語句和複雜謂語句。複句又分為並列複句和主從複句;從語氣看,句子分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

語音


仡佬語各方言土語語音差別較大,共同特點是韻母系統較簡單,塞音韻尾已經消失,母音無長短對立。有聲調。一些方言(如貴州省安順、廣西隆林縣常么鄉么基村)有較多複輔音聲母。

分類


根據語音和辭彙的差別並參考語法的異同情況,仡佬語可分為四個方言:

稿方言

又稱黔中方言,主要分佈在靠近貴陽的安順市,畢節地區的織金縣也有分佈,貴陽市花溪區已滅絕的仡佬語可能也原屬此方言。原說該種話的可能有10000人(20世紀80年代2000人),下分3個土語:
平壩縣大狗場土語:說該種話的主要分佈在安順市西秀區的灣子寨、黑寨和平壩縣大狗場、王寨等地,自稱klau⁵⁵(西秀區)或pɯ⁵⁵lau⁵⁵、lau⁵⁵(平壩)。語音上略有差別,西秀區的複輔音kl在平壩都變成了l,西秀區的低升調在平壩是低降調。
普定新寨土語:說該種話的人,主要分佈在普定縣的新寨、窩子、長沖、未七等地,語音比較一致,自稱qau¹³。在語音上與平壩土語有較大的差別。普定保留了複輔音kl,但使用頻率低,摩擦音分3套,而平壩只有2套。語法也有一定差別。
織金縣熊寨土語:說該種話的主要分佈在織金縣熊家寨鄉的橋上村等村寨。與前兩個土語相比,語音差別很大。塞音和塞擦音有捲舌tʂ,tʂh,ʂ,ʐ;平壩、普定帶鼻冠的雙唇音mp在這裡都變成了ŋk;獨有韻母yə。

阿歐方言

又稱黔西方言,主要分佈在大方縣的普底,黔西縣的沙井、爛泥溝,鎮寧縣的比貢村,清鎮市的王莊和衛城區的麥巷和鳳凰村以及中越邊境等地,原說該種話的可能有15000人(20世紀80年代1500人),目前除了普底、爛泥溝和比貢還有一部份人使用外已經面臨滅絕(清鎮市境內已滅絕)。下分兩個土語:
大方縣普底土語:分佈在除鎮寧比貢外的所有該方言區。比較集中的是大方普底紅豐村和黔西沙井鄉爛泥溝以及大觀區的少數村寨,自稱pɯ⁵⁵ ɣɯ⁵⁵。這個土語顯著的特點是:一、鼻音和邊音各有三套對立的音位。二、其他方言不送氣的小舌塞音q,在本土語里送氣,為qh。韻母明顯的特點是顎化和唇化韻母較發達,前者有10個,後者有7個,占韻母總數一半以上。土語內部亦有很大區別。據20世紀搶救的發音記錄,清鎮已滅絕的仡佬語當屬於此土語。
鎮寧縣比貢土語:主要分佈在鎮寧縣新房鄉比貢村和茅草寨一帶,普定縣壩養曾經分佈。自稱zəɯ³⁵。與其他方言差異都很大,但同源詞接近普底土語。一些人認為目前語言學上的紅仡佬語(即中越邊境的紅仡佬語,而非哈給方言第二土語)屬於這個方言。

哈給方言

又稱黔中北方言,分佈範圍很廣,北起貴州的仁懷市、遵義縣,南到廣西的隆林。比較集中的是關嶺晴隆、鎮寧、貞豐4縣毗鄰的大片地區。原說該種話的估計有14000人(上世紀80年代1700人),下分兩個土語:
第一土語:又名青仡佬語。分佈跨貴、桂兩省,涉及七八個縣,故不以地點命名。說該土語的,北起仁懷市茅壩區的亞塘,南到廣西隆林的三沖,自稱幾乎都是hɑ⁵⁵ ke⁵³。該支系又被稱為青仡佬,他們自認為是仡佬族的正宗。內部在語音上也有一定區別,仁懷亞塘和隆林三沖在塞擦音和擦音上還保留捲舌,其他點併入平舌。亞塘保留舌根塞音q,qh,而遵義平正和晴隆關嶺等地已併入舌根塞音k,kh。
第二土語:只分佈在仁懷市茅壩區和遵義縣平正仡佬族鄉的一些村寨,自稱pu⁵⁵ mu³³ hɛn⁵⁵,該支系被稱為紅仡佬(但與中越邊境的紅仡佬並非一支)。和第一土語語音差別很大,不能通話。

多羅方言

即白仡佬語,又稱黔西南方言,是仡佬語各方言中分佈地域最廣最分散的,地跨黔、滇、桂甚至越南。貴州的主要分佈在六盤水市的六枝和水城,另外,普定的下關和遵義的尖山也有少量分佈;廣西的主要居住在隆林大水井一帶;雲南的主要居住在麻栗坡和馬關兩縣的一些村寨。原說這種話估計有20000人(20世紀80年代1200人),下分五個土語:
六枝牛坡土語:主要分佈在六枝特區的墮腳、猴子田、郎家壩一帶;普定縣營盤鎮的上關下關和織金縣阿弓的一些村寨。自稱to³¹ʔlo⁵⁵。現在普底上下關的該土語幾乎滅絕。六枝中寨鄉的仡佬族以冶鍊鐵器為生,以前被稱為打鐵仡佬,語言即屬於該土語,解放后滅絕。
隆林摩基土語:人數很少,集中居住在廣西隆林大水井附近,現只有個別老年人能流利地說,一部份中年人能聽但無法說。貴州六枝墮腳區菁口的郭姓仡佬族原屬此土語,現已滅絕。該土語語音上的特點是塞音和塞擦音都有濁音音位,另外塞擦音和擦音有捲舌音。語法上詞的前加成份比較發達。
麻栗坡老寨土語:絕大多數分佈在雲南麻栗坡縣鐵廠區的老寨和月亮灣一帶,現只有一部份老人能說。內部有一些小的差別,不影響通話。語法上詞的前加成份也很發達。語音上特別的是只有一個平調兩個降調,聲調數最少。
水城打鐵寨土語:分佈在水城高石鄉和俄戛鄉一帶,現只有少數老人會講。語音特點是由母音開頭的前加成份聲母都帶有明顯的前緊喉音;舌尖擦音分捲舌和不捲舌兩套。曾被認為屬於黔中方言。
遵義尖山土語:分佈在遵義平正的尖山一帶,與當地其他的仡佬族支系如紅仡佬、青仡佬無法通話。解放初尚使用本民族語言,目前本族語已經滅絕。語音特點:1.有清濁對立的音位。2.鼻音分清化不清化兩套。和麻栗坡土語類似,也只有三個聲調。語法上詞的前加成份比較發達,個別否定副詞可以前置。本方言介於多羅方言和阿歐方言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