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波蘭斯基:被通緝的與被渴望的
羅曼·波蘭斯基:被通緝的與被渴望的
這是一部向公眾呈現導演羅曼·波蘭斯基醜聞和個人悲劇的傳記紀錄片。
圖片
《羅曼·波蘭斯基:被通緝的與被需要的》始於波蘭斯基接受英國記者採訪的檔案片。他說,自己就像是一隻老鼠,被別人玩弄著,跑來跑去。受害人代理律師道格拉斯·達爾頓、公訴人羅傑·古遜在沉默多年後,也在片中將當時的場景描述成了一場“超現實主義的戲劇”。二人回憶,當時的媒體對波蘭斯基懷有偏見,認為他一向目中無人,行為放蕩。法官里特邦德為了取悅媒體,一次次說服大家要嚴懲波蘭斯基,以證明審判的公正、公平。同時,很多與本案無關的司法人員,利用私人關係向法官建議:“看他那幅德性,早就該被送進監獄。”形形色色的流言蜚語,無處不在的小報記者,每個人都在道聽途說,每個人都在以訛傳訛,中傷與誹謗主導了法官的審判。今天來看,波蘭斯基的罪行顯然是被誇大了。以至於公訴人古遜在紀錄片中也坦言,當時的情形下,波蘭斯基的逃亡“並不意外”,或許那是他唯一的選擇。法官里特邦德在1993年去世,這對《羅曼·波蘭斯基:被通緝以及被渴望的》而言是個遺憾,沒人能說清他當年的真實想法。波蘭斯基本人也沒有接受導演的採訪。或許30多年來,每家媒體對這件事的細節報道都不相同,讓他實在不想再去爭辯什麼。波蘭斯基早年出過一本回憶錄,在書中他曾談及此案。他認為,與13歲少女薩曼莎·蓋里發生性行為,實屬“兩廂情願”。“那時,她的身體已發育成熟,看上去有20多歲,且在性觀念上極其開放。”如今44歲的薩曼莎,也出現在了澤諾維奇的紀錄片中。當然,她否定了“兩廂情願”的說法,仍堅持自己是服用了波蘭斯基給她的香檳和藥片之後變得昏昏沉沉才和他發生性關係。但她表示,自己早已原諒了波蘭斯基,並支持“他有權作為一個自由人重新回美國來”。在片中,導演澤諾維奇並沒有對“強姦幼女案”提出明確結論,她只是盡量多地提供事實:波蘭斯基是誰,他做過什麼,沒做什麼。至於他究竟是一個逃避法律制裁的膽小鬼,還是一個犯過錯誤的偉大導演,看過影片,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評判。
波蘭斯基之所以不討媒體和法官喜歡,全因他有個放蕩不羈的壞名聲。作為電影導演,他從不諱言性愛是他創作的源泉。在他所寫的回憶錄中,幾乎每五頁就會出現一個不同的女人。他由衷地讚美她們的身體,記錄與她們相處的點滴。在波蘭斯基看來,這和道德敗壞絲毫扯不上關係,可在外人眼裡,這個不足一米六五的小個男人,絕對是個行為不端、荒淫無度的風流鬼。人們對波蘭斯基的不滿,隨著其妻子、女演員沙倫·泰特的遇害,變得越發強烈。1969年8月9日清晨,清潔工查普曼太太一如既往地來到波蘭斯基在美國郊區的豪宅進行打掃,眼前的一幕讓她驚呆了:懷有8個月身孕的沙倫被人開膛剖腹,挖出的嬰兒被放在地板上。兇手還用她的鮮血在牆上塗寫了“PIG”等侮辱性字眼。遇害的,還有波蘭斯基的4位好友。而正在倫敦籌備新片的波蘭斯基逃過一劫。根據調查,事發原因是該寓所的前主人與邪教組織“曼森家族”有過節,但媒體卻將矛頭指向了波蘭斯基,稱其執導的《羅絲瑪麗的嬰兒》中篤信天主教的主人公最終生下撒旦的兒子,是對上帝的公然冒犯;片中的魔鬼家族啟發了邪教領袖查爾斯·曼,間接造成了血案。沙倫的死給波蘭斯基帶來了難以承受的悲痛。他甚至想到,邀請李小龍教他些中國功夫,以排遣傷心。波蘭斯基最初認識李小龍,也是通過妻子沙倫,那時李小龍在沙倫主演的《勇破迷魂陣》中擔任武術指導。據說,波蘭斯基付給李小龍的學費十分昂貴,每小時250美元,這個費用在當時世界武術教學史上都算創下了紀錄。倘若中國功夫真有療傷的作用,也就不會有之後的故事了。多年後,波蘭斯基坦言:“沙倫的死給我帶來巨大震撼,處在這樣的境地,有些人會尋求毒品或酒精的麻醉,有些人會尋求宗教的庇佑,而我最終選擇了性愛的安慰,以忘記痛苦。”妻子死後,波蘭斯基曾與多位女星鬧出緋聞,他成了報上花邊新聞的主角。不難想象,當強姦幼女案一經曝出,波蘭斯基的局面有多被動。這個男人,早已被輿論定了性。 1978年2月,也就是強姦案發生的第二年,波蘭斯基登上飛往巴黎的飛機,自此之後,再沒有回到美國。然而,美國媒體對他的風流韻事卻一直念念不忘。2002年7月號的《名利場》中,還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波蘭斯基於1969年8 月在紐約伊萊恩飯店對瑞典模特兒貝蒂·特莉進行“性挑逗”的全過程。根據報道所述,事發前數日,沙倫剛剛遇害。這一次波蘭斯基通過“視頻連線”出庭指控《名利場》惡意誹謗。當法庭出示當年兇案現場的照片時,他止不住悲痛落淚:“多年來,我的生命就像被中止了一樣。”無數人為波蘭斯基作證,其中就有沙倫的妹妹黛布拉。她回憶:“慘案發生后,他沉默得可怕,完全無法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獨立行走。”在這樣的狀態下去“性挑逗”一位瑞典名模,顯然難以成立。法庭最終判決《名利場》雜誌敗訴。或許,在打這場官司之前,波蘭斯基就預料到自己將為此付出怎樣的代價。他不得不在公眾面前承認自己那些數不清的“隨意性行為”,大家也會自然而言地談到那起誘姦案。之後,他會再次成為人們的談資,為報紙、雜誌、電視、廣播、專欄作家提供話題。英國廣播公司BBC將波蘭斯基的這次行為,稱作“有勇無謀”。而他本人卻始終堅稱,無論付出何種代價,這場官司都要打。“多年來,關於我的不實傳言被印成黑底白字。大多數我是置之不理的,但這一次令我忍無可忍。它深深傷害了我的感情,玷污了我對沙倫的記憶與追思!”是臭名昭著的花花公子,還是率性而為的性情中人?外人如何評價自己,對於70多歲的波蘭斯基來說,早已不重要了。或許,他的底線就是他對妻子沙倫的愛,而他也始終相信“我的朋友以及我生活中的女人,對我自會有一個客觀的評價” 。當年揚言被勾引的瑞典模特,在前些年也終於承認,波蘭斯基並沒有勾引她,只是盯著她看了很久,“可能我的面孔讓他想起了死去的妻子”。
直面妻子遇害,並非是波蘭斯基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死亡。1933年8月18日,他出生於巴黎一個猶太人家庭,不久,法國興起了反猶、排猶浪潮,波蘭斯基一家遷回波蘭老家。二戰爆發那年,波蘭斯基才6歲。他跟著父母被趕進了猶太人隔離區。最後父親找到一個死角,用鉗子剪斷鐵絲網把他偷偷塞了出來。隨後父母被送進了集中營,而他的母親則慘死在集中營的毒氣房內。波蘭斯基成了孤兒,從7歲開始,他就在波蘭農村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在幾個信仰天主教的家庭中寄宿。他賣過報紙,當過學徒工。最後,進入波蘭國家電影學院學習。1962年,他編導了長片處女作《水中刀》,在國際上獲得了極大好評,並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了影評人大獎。之後的幾年,上帝開始眷顧波蘭斯基。《冷血驚魂》與《荒島驚魂》為他贏得了業界的好口碑。在生活中,他也遇到了美麗的妻子沙倫。1968年,他正式進軍好萊塢,推出影片《羅絲瑪麗的嬰兒》,此片被美國《娛樂周刊》評為“有史以來最恐怖的25部電影”第9名。然而,幸運只是短暫的。波蘭斯基的人生註定被噩夢纏繞。先是遭遇喪妻之痛,之後被控強姦幼女流亡歐洲。隨後的兩部作品《苦月亮》、《苔絲》,雖都有出彩之處,但媒體關注的卻還是波蘭斯基的醜聞,而不是他的導演事業。直到2002年的《鋼琴師》,波蘭斯基才迎來了事業的再度輝煌。他把兒時的所見所感,全部融入片中。電影里波蘭猶太人被納粹德國屠殺的情節,對他來說不僅僅是電影,更是血淋淋的親身經歷。波蘭斯基曾在回憶錄中寫道,當他從集中營逃出時,一位站崗的波蘭警察“不露聲色地點點頭,示意我們可以出去。我們拔腿就跑。‘不要跑,慢慢走。’波蘭警察喊道。我們照他說的做了。”這句救命真言“不要跑,慢慢走”,後來就被他加入到電影里。這部蘊含了波蘭斯基無數心血的《鋼琴師》一面世,便贏得了各方的高度讚譽。好萊塢好像也完全原諒了波蘭斯基,給了他一個奧斯卡獎。頒獎禮上,當哈里森·福特念出波蘭斯基的名字時,台下響起了經久不息的喝彩,連競爭對手馬丁·西科塞斯也拚命鼓掌。業界用自己的方式歡呼這位充滿爭議性的導演回歸。波蘭斯基在巴黎通過衛星電話向美國同仁表示了感謝。頒獎前夕,當年強姦案的受害人薩曼莎,曾在《洛杉磯時報》上撰文勸告奧斯卡評委:要以藝術來評價波蘭斯基的作品。她說:“我相信波蘭斯基和他的電影應該得獎。這和他曾經對我做過的事情是沒有關係的。”薩曼莎的說法,剛好代表了美國民眾這些年來對於波蘭斯基態度的轉變。以至於《羅曼·波蘭斯基:被通緝以及被渴望的》在HBO播出后,才有如此大的呼聲要求為這位導演昭雪平反。美國人不再要求藝術家德藝雙馨,伍迪·艾倫和他的養女同樣有著不怎麼純潔的傳聞,可這絲毫不影響人們去評價艾倫的電影,閱讀他的小說,對他頂禮膜拜。大師們的私生活是單純還是糜爛,在美國人眼裡,那完全是藝術以外的另一回事,該另當別論。
尖峰時刻3 Rush Hour 3(2008)
羅曼·波蘭斯基在片場復仇 Zemsta (2002)
幽國車站 Pura formalità, Una (1994)
飛越北極星 Back in the U.S.S.R (1992)
怪房客 Locataire, Le (1976)
Afternoon of a Champion (1975)
唐人街 Chinatown (1974)
天師捉妖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 The (1967)
水中刀 Knife in the Water (1962)
兩個男人與衣櫃 Dwaj ludzie z szafa (1961)
Rower (1955)
霧都孤兒 Oliver Twist (2005)
鋼琴家 The Pianist (2002)
第九道門 The Ninth Gate (1999)
不道德的審判 Death and the Maiden (1994)
鑰匙孔的愛 Bitter Moon (1992)
驚狂記 Frantic (1988)
海盜奪金冠 Pirates (1986)
苔絲 Tess (1979)
怪房客 Locataire, Le (1976)
唐人街 Chinatown (1974)
Tragedy of Macbeth, The (1971)
魔鬼聖嬰 Rosemary's Baby (1968)
天師捉妖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 The (1967)
荒島驚魂 Cul-de-sac (1966)
冷血驚魂 Repulsion (1965)
Plus belles escroqueries du monde, Les (1964)
水中刀 Knife in the Water (1962)
兩個男人與衣櫃 Dwaj ludzie z szafa (1961)
Lampa (1959)
Usmiech zebiczny (1957)
Rower (1955)
第九道門 The Ninth Gate (1999)
鑰匙孔的愛 Bitter Moon (1992)
驚狂記 Frantic (1988)
海盜奪金冠 Pirates (1986)
苔絲 Tess (1979)
怪房客 Locataire, Le (1976)
Bateau sur l'herbe, Le (1971)
魔鬼聖嬰 Rosemary's Baby (1968)
天師捉妖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 The (1967)
荒島驚魂 Cul-de-sac (1966)
冷血驚魂 Repulsion (1965)
Plus belles escroqueries du monde, Les (1964)
水中刀 Knife in the Water (1962)
兩個男人與衣櫃 Dwaj ludzie z szafa (1961)
Lampa (1959)
Usmiech zebiczny (1957)
Rower (1955)
2003年因《鋼琴家》獲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提名
2003年因《 鋼琴家》獲第56屆英國學院獎最佳影片
2003年因《鋼琴師》獲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
2003年因《鋼琴師》獲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
2003年因《鋼琴師》獲法國愷撒獎最佳導演
2002年因《鋼琴家》獲第55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1999年因《 第九道門》獲第12屆歐洲電影獎世界電影傑出歐洲成就獎最佳導演
1995年因《 不道德的審判》獲獨立精神獎最佳導演提名
1993年獲第49屆威尼斯電影節終生金獅獎最佳導演
1981年因《 苔絲》獲第53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
1981年因《苔絲》獲第38屆金球獎最佳導演提名
1980年因《苔絲》獲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
1980年因《苔絲》獲法國愷撒獎最佳導演
1975年因《 唐人街》獲第47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
1975年因《唐人街》獲第32屆金球獎最佳導演
1975年因《唐人街》獲第28屆英國學院獎最佳導演
1972年因《 一位冠軍的下午》獲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賞識記錄片
1969年因《失嬰記》獲第41屆奧斯卡獎最佳編劇提名
1969年因《 失嬰記》獲第26屆金球獎最佳編劇提名
1966年因《 荒島驚魂》獲柏林國際電影節金柏林熊特別賞識記錄片
1965年因《 冷血驚魂》獲柏林國際電影節銀柏林熊評審團特別獎
1964年因《 水中刀》獲第36屆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1962年因《水中刀》獲第25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