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

中山大學二級學院

中山大學海洋學院於2008年6月成立。學院建設以立足南海,面向國家和地方在海洋科學的深海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和近岸海洋工程與環境領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圍繞資源與環境、資源與發展二大主題,重點開展我國深海生物功能基因資源、海洋生物資源保護、海洋地質礦產資源、海洋環境、海洋工程、海洋監測和海洋礦產資源基礎與應用基礎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

歷史沿革


2008年5月,中山大學與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互聘高層次人員,聯合培養學生,合作開展研究,共建海洋學院;6月,中山大學海洋學院正式成立;9月,招收首屆本科生。
2011年11月,許寧生校長帶隊訪問國家海洋局,落實國家海洋局與教育部共建涉海高校的具體工作。
2014年9月,中山大學黨委常委(擴大)會議研究決定,在珠海校區新建海洋大樓,為海洋學院擴大研究生規模,提供必要發展空間。
2016年5月,海洋學院正式更名海洋科學學院。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院系名稱專業名稱
海洋科學學院物理海洋專業方向
海洋生物專業方向
海洋地質專業方向
海洋化學專業方向

師資隊伍

據2018年4月官網資料顯示,學院共有專職教職員工130多人,其中教授21人、研究員9人、副教授22人、副研究員31人。擁有國家“傑青”3人、教育部新(跨)世紀人才3人、國家“優青”1人、廣東省“珠江學者”1人、廣東省“傑青”2人、廣州市“珠江科技新星”4人。
此外,學院還聘請了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廣東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美國麻州大學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柯柏斯克里斯提分校、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海洋技術部等機構學者為學院兼職教授(兼職研究生導師)54名。

人才培養

以造就海洋事業的接班人和未來發展的推動者為使命,海洋科學學院本著“博學專長”理念,致力於培養未來研究海洋的科學家,建成了包括海洋科學本科專業、海洋科學以及本科博士碩士點、博士后流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院長王東曉同志履新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院長王東曉同志履新
動站在內的一套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海洋科學專業被列入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特色專業點、廣東省重點專業和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海洋科學學院被批准為教育部“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系)。
出版海洋科學專業系列教材30多部,編印出版《協同育人研究與實踐》系列出版物15部。教育教學成果不僅使本院學生受益,而且對全校其他專業及省內外相關學科起示範作用,獲得了第八屆廣東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21年5月官網資料顯示,學院建成了南海海洋生物技術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口水利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廣東省海洋資源與近岸工程重點實驗室、水產品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河口水利工程實驗室、廣東省海岸與島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廣東高校重點實驗室、海洋微生物功能分子廣東高校重點實驗室和珠海市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以及南海資源開發與保護2011協同創新中心、國家海洋生物天然產物化合物庫、中國-東盟海水養殖技術聯合研究與推廣中心。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實驗教學中心
南海海洋生物技術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河口水利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廣東省河口水利工程實驗室
廣東省海洋資源與近岸工程重點實驗室
海洋微生物功能分子廣東高校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南海資源開發與保護協同創新中心
廣東省海岸與島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廣東高校重點實驗室
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珠海市重點實驗室

科研成就

據2018年4月官網資料顯示,學院自成立以來,學院承擔國家重點科研專項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科研項目90多項,獲得科研經費2.75億元(到位),人均科研經費位居全校前列;累計發表論文420多篇,其中SCI收錄230多篇,ESI高被引論文10多篇,獲得或申請專利60多項。
學院參與的港珠澳大橋工程建設關鍵技術項目榮獲2018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吳玉萍教授獲得個人獎勵證書;海洋生物天然產物化合物庫”於2018年榮獲廣東省海洋創新與發展十大科技進展;學院參與的港珠澳大橋沉管基槽回淤研究於2018年榮獲中國航海科技進步一等獎,雷亞平老師榮獲個人獎勵證書。學院將進一步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建設為契機,強化學科交叉融合,產出更多重大標誌性成果。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院長王東曉
黨委書記李春榮
黨委副書記廖喜揚
副院長鄒世春、蘇明

知名校友


萬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