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漏壺

銅漏壺

銅漏壺,漢代銅器,通高10.5厘米,流至鋬(pàn)長20.5厘米,壺身直徑9.8厘米。2011年河南博物院徵集。

文物造型


漏壺有蓋,蓋頂正中有半環形小鈕,蓋邊下豎折,左側折邊延伸出長條狀連軸與器口邊壁延伸出的兩豎條狀鈕連在一起。器身圓口,平頂,直壁,三獸狀足。器壁正前方有半弧狀豎筒與其連鑄,上有半圓形蓋與器頂正前方的豎條狀鈕連在一起;器頂正後方在與器壁結合處有近方體豎管,中空至器內,左右兩側壁各有一圓孔;器壁正左側下方與器底結合處有錐狀流,中空至器內底;器壁正右側上部與頂交匯處有鋬,近端上側高出器頂,下端連接器壁且有內凹槽連通器內。遠端連接一圓環。整體似筒狀,素麵無紋飾。

文物鑒賞


第一,器蓋放棄此前銅器蓋、身多用的鏈連式而採用軸連式。漏壺的主蓋和正前方副筒的副蓋皆採用軸連方式將蓋和器物主體連接在一起,這種方式大大增加了蓋與器身的鏈接牢固性能。通過主蓋中間的半環形小鈕或者蓋邊上下用力可以提起或扣合器蓋,但蓋始終與主器在同一方向上運動。而此前器蓋與器身需要鏈接的多採用鏈連方式,由於鏈子的多方位活動性,致使蓋與器身分離時會產生多方位的不定性晃動,從而有可能會導致器物碰撞損壞。這一簡單的改變不僅僅是對蓋與器身鏈接方式的一次簡單的變化,而是通過固定開、合器蓋的作用力方向來增大蓋與器身牢固性能、防止碰撞損壞的一次科學的革新。
第二,鋬多功能化。鋬作為器物的一部分,主要的功能就是為了方便提拿器物。該器的鋬也如其他器物的一樣置於器物的右側。但是該器鋬卻有多樣功用。首先,鋬遠端為一扁環。該環的設置使得漏壺在不用保存時有了可掛置或懸系功用;其次,鋬近端有一凹槽,凹槽的設置,使在拿握該器時手部更容易著力,大拇指扣入凹槽更便於握穩器物,不宜讓器內液體灑漏;再次,凹槽與主器內部相通,可做受水的通道,這一現象使得該器的功用增大,既可以做單體泄水型漏壺,又可作多級受水型漏壺。
第三,增設放置附件的副筒。在該漏壺的正前方連鑄有一多半圓狀副筒,該筒上有與主體器蓋一樣的軸連式半圓形器蓋,下底與主器器底在同一平面。筒體內為獨立空間不和主體內部相通。副筒內部高度與主體器身內部一致,故推測此副筒應是放置帶有刻度的箭和箭舟等附件。因箭和箭舟用木質等較輕材料製作,容易腐沒,現在副筒內已無實物。該副筒的設置既增添了整體的美觀度又延伸了器物的功用,使箭和箭舟不用再另設裝置保存,縮減了漏壺使用后保存環節,避免了因漏壺和箭與箭舟分開保存容易丟失的問題。
第四,形象生動的三足。三獸足形態一致,皆做半蹲卧狀。頭下傾狀,頭頂豎耳朝前,雙目圓睜,兩頰內凹,兩鼻孔清晰可見。雙臂彎曲置於頭下,似有支頭之意。腿彎曲做半蹲狀,雙足各分三爪。整體看,該獸憨態可掬,頭微下傾置於雙臂上,半蹲著像在思考或等待,十分可愛。
總之,該漏壺造型別緻,設計巧妙,雖無精美紋飾,卻不失秀美之氣。蓋、身軸連式結合方式和鋬部的凹槽設計都隱含有科學的力學原理;凹槽內與主體連通的構造,從表面上看可以將受水孔隱藏,達到該壺可做單體泄水型漏壺的目的,同時又能隱藏起可做多級漏壺一級的功用。當然這一功用的存在,不僅能證明該時期已經出現有二級甚至多級的受水型漏壺,而且更能說明該壺是單體向多級發展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足部形象生動的構思,體現了製作者高超的藝術水平,雖無三代青銅器上的誇張造型,卻有靈魂附體般的思想內涵;另外,插箭的方孔開在器頂的正後方也是該壺的特色之一,一般而言,箭孔多開在器蓋的正中間。

文物價值


該漏壺是目前發現的漏壺中既可做單體泄水型漏壺又可作多級受水型漏壺的唯一一件。作為中間一級漏壺,它直接可以證明多級漏壺在此時已經開始使用,是研究漏壺計時發展史十分重要的實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