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箭

插箭

插箭是一項祭神活動,依其所祭之神類的不同,所稱名諱也不同。如祭護法神的叫做"拉托",祭戰神的叫做"化卡爾",祭山神的叫做"拉卜則"。插箭的程序有備物、煨桑、插箭、揚"隆達"、賽馬等項。通過插箭活動,藏族人民祈求山神除災滅禍,人畜平安。

甘南插箭


作為保護一方平安的山神,人們首先要給它供奉與敵人搏鬥之銳利武器神箭。箭崇拜習俗在拉卜楞社會生活中的表現是多方面的,這一習俗雖然是古老、原始的一種自然崇拜現象,但它與拉卜楞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有密切的聯繫。就甘南地區而言,祭祀山神時離不了箭,舉行婚禮、修建新房、喜得子女等諸多事情上都離不開箭。

插箭記載


插箭最早可追溯到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在山頂壘起石堆或其它東西,象徵為神靈所依之處,以便於人們祭祀崇拜。這是一種高原古老(萬物有靈)的山神崇拜的體現,是藏傳佛教繼承和借用古代苯教祭祀的一種儀軌,藏族著名學者認為它源於贊普時代。松贊干布紅山修建紅宮之後,宮頂插箭做裝飾。後來百姓在贊普居住地插箭,作為權威的象徵,從此成為一種宗教習俗。也有學者認為,插箭宗教習俗來自原始社會部落間的掠奪戰爭,參加掠奪的軍隊遠征他鄉,為不錯走路而以箭作為路標,後來發展成為代表戰死沙場勇士的標誌,即英雄的靈魂。這種英雄靈魂能保護自己的軍隊而壓制敵人,逐漸又演變為一種敬靈的儀式,插箭台建成后,本村或本部落的成員每年都要按期祭祀。

插箭過程


插箭祭祀山神這一民間宗教活動在甘南規模盛大。插箭的時間大約在農曆六月份舉行,儀式前,各家各戶帶著帳篷、生活用品安營紮寨5-6天,還要準備好一節長約6米左右的木杆,木杆尾部削成箭鏃狀,首部裝有象徵箭羽的三塊彩繪木板,一般繪有象、龍、獅、虎四種動物圖案。第二天清晨,去插箭的人(嚴格意義上講,一般只有男性參加這一儀式,女性很少參加,純牧區禁忌女性參加和製作神箭)帶上備好的東西(神箭已在前一天下午送到了插箭處),騎馬奔向祭祀神山。當東升的太陽照射山尖時,一般由格魯派僧人或寧瑪派喇嘛擔任的主祭人。只見高約一米見方的桑台上冒起滾滾濃煙,隨之眾人便爭先恐後地往桑台上添加各自帶來的柏樹枝和桑仔(將青稞炒至黑色,連同茶葉、水果、白、紅糖等混合在糌粑中),大把的柏樹枝在熊熊烈火爆出噼哩啪啦的聲響,人們呼喊著“拉嘉洛”、“拉嘉洛”的祭祀誦詞,從懷中掏出大把大把的“龍達”(漢語直譯為“風馬”,在藏語中“龍”有一切、全部、所有和世間之主的意思;“達”是疾駛、快速之意,人們認為它是上傳下達的一種萬能工具)向空中拋撒。頓時,天上地下飄動著一片白茫茫的紙片,它猶如萬馬奔騰,給神靈帶去了人們真誠的祝願。期間,人們一次又一次地呼喚神靈,表示對山神的崇敬,祈求吉祥降臨人間。隨之人們將哈達系在箭上,雙手高舉神箭按順時針方向緩緩繞桑台一圈,再繞箭垛三圈,將箭插入垛內。箭垛大致呈正方形,四周由堅固的木柵欄圍住,裡面插放神箭,多少年來聚集的神箭之多,加之色彩對比強烈,所以外觀顯得極為神聖和壯觀。此時此刻,桑煙升騰,風馬飄落,人們不斷呼喊著神靈,“拉嘉洛”的呼聲響徹雲霄。有馬的騎馬環繞箭垛狂奔,插箭活動達到了高潮,人們的心情激動萬分,整個儀式活動不但籠罩著神聖莊重的宗教色彩,而且又表現出了一幅激烈的戰爭畫面。
隨著晨曦漸漸鋪開來,祭祀山神儀式開始落下帷幕,眾人慢慢散去,山坡上只留下層層“龍達”和插在箭垛中一枝枝迎風飄揚的彩箭。插箭結束后,各部落都要舉行賽馬會以示男人之雄心威武。

插箭意義


神箭作為山神保衛村落的武器,它將要經受風吹日晒,伴隨著神靈度過365個日日夜夜,同時,它象徵著山神的威嚴,象徵一個部落的盛旺,生升不息。這就是甘南地區對山神的崇拜,人們為渴望農業不受自然災害的侵襲,本部落百姓吉慶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