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色瓢蟲

異色瓢蟲

異色瓢蟲(學名:Harmoniaaxyridis)是瓢甲科、和瓢蟲屬完全變態昆蟲。體長5.4-8毫米,體寬3.8-5.2毫米。蟲體卵圓形,呈半球形拱起,背面光滑無毛。鞘翅的色澤及斑紋變異有多個類型。頭部、前胸背板及鞘翅上具均勻而淺的小刻點,在鞘翅邊緣部分刻點較粗稀而深。 

原產於亞洲東部,主要分佈在中國、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朝鮮、蒙古和日本等國家。在中國廣泛分佈於南北方。該蟲也被引入到歐洲、北美地區、南美洲及大洋洲等地進行害蟲防治。低矮的植物叢里、蚜蟲棲息處都可以發現它們的蹤跡;此外果樹、葡萄樹邊也很容易找到它們。 

簡介


異色瓢蟲為了適應環境,保持種族的延續,背部顏色和斑紋出現多種變異類型。這些變化有其內在的規律,異色瓢蟲是色型變化最多的瓢蟲之一。

形態特徵


異體長5.4-8毫米,體寬3.8-5.2毫米。蟲體卵圓形,呈半球形拱起,背面光滑無毛。背面色澤斑紋變異甚大,大致有下列各種形式。頭部由橙黃或橘紅色至全部為黑色;前胸背板在中線兩側共具兩對黑斑,一對位於中線中央兩側,另一對位於中線近基部兩側,在中線與側緣之間,或除上述斑點外,在中線中央近基部處具一長形黑斑,或各斑相互連接成“M”形,或“M”形斑的基部擴大,形成黑色近梯形之大斑,或基色為黑色,兩肩角部分具淺色大斑;小盾片與鞘翅同色或黑色,如為淺色型,則黑色部分常擴大,在兩側鞘翅上形成小盾斑。
異色瓢蟲色斑變異類型
鞘翅的色澤及斑紋變異有下列類型:①基色為橙黃至橘紅色,鞘翅上各有9個黑斑,但變異頗大,如具9個黑斑則排列成2-3-3-1(如右圖J):1、2斑位於距鞘翅基部1/6處外線與中線上,3、4、5各斑位於距鞘翅基部1/3處外線、中線及內線上,6、7、8斑位於距鞘翅基部2/3處外線、中線及內線上,而9斑位於1/6端角處。②鞘翅具黑色邊緣,各斑相互連接,在鞘翅上構成6個淺色斑點,即在黑色的基色上具6個淺色斑點,淺色斑點成2-1-2-1排列,1、2斑位於近鞘翅基部1/6處外線及內線上,3斑位於近基部1/3處中線上,4、5斑位於距鞘翅基部2/3處外線與內線上,6斑位於5/6處。③其他類型(見右圖K-L),蟲體腹面,淺色型的中部黑色,邊緣及足褐色至褐黃色;深色型的除腹部基部中央黑色外,其餘部分及足皆為褐色及黃褐色。
頭部、前胸背板及鞘翅上具均勻而淺的小刻點,在鞘翅邊緣部分刻點較粗稀而深。複眼橢圓形,近觸角基部附近三角形凹人,小眼面細。觸角11節,顯著長於額的寬度,錘節扁寬,端節前側齊平略斜,最寬,各節接合緊密。唇基前緣輕微內凹,上唇前緣齊平,下顎須端節斧形。前胸背板前緣較深凹入,后緣中部凸出,在小盾片前平截,側緣弧形彎曲,肩角鈍角,基角不明顯。小盾片j角形,兩邊不及底邊長。鞘翅基緣在肩胛前內側稍斜縱下陷,側緣不明顯向外平展,肩角稍明顯向上掀起,端角部分弧形內彎,在鞘縫的端末稍向內凹人,邊緣具扁寬隆線,在鞘翅7/8處端末前明顯隆起,形成橫脊。腹面密被細毛。前胸背板緣折無下陷構造。前胸腹板縱隆線由后緣向前伸出,略內斜止於腹板中部。中胸腹板前緣中部淺弧形凹入。后胸腹板側隆線圍繞前突前緣。鞘翅緣折最寬處在中、后胸側面,其寬度相當於中胸的1/4。后基線分為兩支,一支靠近第1腹板后緣伸向側緣,一支在靠近腹板后緣折轉,伸向外前角處。雄蟲第5腹板后緣弧形內凹,第6腹板后緣中部半網形內凹。雌蟲第5腹板后緣中部舌形凸出,第6腹板中部有縱隆起,后緣圓凸。爪完整,基齒寬大。
異色瓢蟲
雄性外生殖器形態特徵見右圖。彎管在前半部弧形彎曲,彎管囊外突大於內突,彎管端分端區和端前區,端區長為寬的3倍,端前區兩爪狀,中間膜質。陽基正面觀中葉略長於側葉,近中部最寬,近端部每邊有一個小突起。從側面觀,側葉1/5最窄,然後內緣向外弧形擴展,使側葉後半部呈越來越寬的板狀。 

分佈


異色瓢蟲幼蟲捕食蚜蟲 攝影:Nicholas Richter
異色瓢蟲幼蟲捕食蚜蟲 攝影:Nicholas Richter
主要分佈於西藏(芒康2400-2600米)、青海(民和樂都、平安、孟達)、雲南(中甸沖江河2300米,德欽2700-3300米、麗江2800-3200米、維西1780-2500米、大理2850米、六庫900米、瀘水1670-2500米、蘭坪2400米)、四川(南坪九寨溝2300-3000米、紅原3400-3600米、馬爾康2700米、汶川映秀900-1000米、卧龍1200-2600米、道孚3000米、康定1400-2700米、瀘定1230-2100米、貢嘎山2300-3340米、灌縣1200米、西昌1530米、鹽源1270米、滎經四浮1100米)、黑龍江、吉林、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江蘇、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廣東、廣西。。該蟲也被引入到歐洲、北美地區、南美洲及大洋洲等地進行害蟲防治。

生物學特性


1、歷期:幼蟲各齡期的發育時間均為三齡<二齡<一齡<四齡。卵的發育歷期隨溫度升高而縮短,其發育速率與溫度呈邏輯斯諦曲線關係;幼蟲期發育速率與溫度呈拋物線形關係,其發育速率最大時的溫度為31.25℃;蛹期的發育速率與溫度也呈拋物線關係,發育速率最大時的溫度為32.10℃。
2、存活率:異色瓢蟲各蟲態的存活率受溫度的影響較大。以21℃下對各蟲期的生存均為有利,其存活率均在85%以上。
3、年生活史:異色瓢蟲在中國幾個棉區均是以成蟲呈休眠狀態越冬。
4、繁殖與壽命:異色瓢蟲成蟲羽化后5天左右開始交配,交配后5天左右開始產卵。一生需多次交配才能提高孵化率。雌蟲一生可產10一20個卵塊,單雌產卵量在300—500粒。成蟲壽命的長短,視溫度而異,壽命與溫度呈負相關。一般在35一40天,超過32℃以上高溫,壽命就縮短,越冬代成蟲的壽命可達250天以上。
5、捕食:異色瓢蟲的成蟲和幼蟲除捕食棉蚜外,還可捕食棉鈴蟲的卵和低齡幼蟲。其日最大平均捕食量,成蟲捕食棉鈴蟲卵70粒左右,幼蟲未見捕食棉鈴蟲卵;對棉鈴蟲初孵幼蟲,成蟲為70頭,四齡幼蟲為69頭。異色瓢蟲各個發育階段對棉蚜的最大捕食量是:一齡幼蟲期48頭;二齡幼蟲期75頭;三齡幼蟲期152頭;四齡幼蟲期530頭;全幼蟲期800頭;成蟲期4,525頭;全生育期為5,325頭。

生活習性


● 寄主
菜縊管蚜、豆蚜、棉蚜、高梁蚜、甘蔗蚜、橘蚜、木虱、粉蚧、瘤蚜。 
● 年生活史
異色瓢蟲各地發生的代數隨氣候不同而異,在中國由北向南代數依次增加。但不論一年發生幾代,均以成蟲越冬。在山西地區,從10月下旬開始,異色瓢蟲會群集於山洞、石縫、石塊、土塊、村落房舍以及屋檐下越冬,第2年3月出洞,進行取食繁殖。在中國甘肅省臨夏地區,4月上旬始見越冬成蟲。異色瓢蟲的越冬場所選擇在向陽石壁的岩縫中,建築物的向陽牆縫中及屋檐下的角落處也是其主要越冬場所。這些越冬場所可最大程度降低低溫和乾燥對異色瓢蟲越冬的影響,而溫度和相對濕度對越冬異色瓢蟲存活有著重要作用。 
● 習性
異色瓢蟲的習性與其世代生活史息息相關。異色瓢蟲具有明顯的聚集行為,這可有效降低其新陳代謝速率,減少能量消耗而利於越冬。異色瓢蟲具有遷飛習性,是其適應氣候條件、維持種群繁衍的一種能力。異色瓢蟲越冬回遷、春季的遷出時間在每年的3月中下旬至4月末,秋季的回遷時間在每年的10月上旬至10月末。遷出、回遷的最高峰均出現在風速較低、氣溫較高晴天的13:00-15:00。比較發現,春季遷出,回遷過程的時間更集中,回遷速率更高,因為異色瓢蟲存在較強的短距離定向行為,隨著溫度上升,回遷速率的升高,定向能力也逐漸加強。此外,異色瓢蟲還存在自殘行為、滯育和假死行為等習性,這些均是異色瓢蟲提高生態適合度的重要策略。自殘行為常見於異色瓢蟲幼蟲階段,取食同種卵或異種卵。自殘行為有助於提高幼蟲的存活率,但不利於種群的繁衍。環境溫度顯著影響異色瓢蟲四齡幼蟲自殘發生概率。誘導異色瓢蟲滯育的環境因素主要有光周期、溫度和食物,其中光周期是主要誘因。 
● 捕食
異色瓢蟲具有較寬的捕食範圍,可捕食蚜蟲、蟎和介殼蟲等同翅目昆蟲以及鞘翅目、膜翅目、雙翅目鱗翅目昆蟲,主要以捕食蚜蟲為主。在自然條件下,異色瓢蟲幼蟲和成蟲沿樹榦或枝葉爬行捕食,咬破獵物后取食體液,而後拋掉其它部分。儘管幼蟲和成蟲具有相同的食性和取食方式,但二者的捕食量存在差異。異色瓢蟲對麥蚜和紅蜘蛛的日捕食量表現為四齡幼蟲>成蟲>三齡幼蟲。 

研究


2012年11月,研究人員發現,廣泛分佈於亞洲的異色瓢蟲適應力極強,子孫後代在全球分佈的主要原因是,這種瓢蟲“裝備”有大批特殊的殺菌蛋白,能夠很好地抵禦疾病入侵。這一發現有助於抗菌藥物的研發。

繁殖方式


異色徠瓢蟲的卵在3—6天內孵化,整個幼蟲階段和成蟲均可捕食蚜蟲、介殼蟲、木虱、鱗翅目昆蟲的卵和小幼蟲。成蟲壽命較長,可生活幾個月,有的長達1—2年。大齡幼蟲平均每天捕食100多隻蚜蟲,其速度與使用化學農藥相當,是很好的生物防治的物種。
異色瓢蟲屬完全變態昆蟲,具有卵、幼蟲(4個齡期)、蛹和成蟲等4個蟲態,且在四齡幼蟲發育後期至蛹期前有一個預備蛹期。異色瓢蟲的發育歷期在不同地區、不同氣候條件下差異較大,各蟲態發育歷期隨溫度的升高而縮短;發育時間為卵期<蛹期<幼蟲期,且食物對其歷期具有重要影響。以菜蚜蟲飼餵異色瓢蟲時,卵期2.5天,幼蟲期14.1天,蛹期4.8天,產卵前期6天,而用豌豆蚜飼餵時,卵期2.8天,幼蟲期10.2天,蛹期4.5天。

主要價值


異色瓢蟲是重要的捕食性天敵昆蟲,是各種作物、蔬菜及牧草田蚜蟲等害蟲的重要捕食性天敵。 
應用瓢蟲科昆蟲對有害生物進行控制已經有將近120年的歷史,異色瓢蟲作為捕食性瓢蟲的一員,在其引入地及原產地都發揮了重要的控害作用。異色瓢蟲對蚜蟲、葉蟎、介殼蟲等重要害蟲具有很強的捕食能力,作為一種重要的生防天敵,在全世界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20世紀初作為天敵引入北美,而後相繼在南美洲、歐洲以及大洋洲等地引入釋放。經過近百年的發展,這種瓢蟲已經分佈於美國各個主要農業區中,覆蓋區域達15個州以上。在美國東北部及加拿大東南部地區,異色瓢蟲可以對美洲山核桃及紅松上的有害生物進行有效防治。另外,異色瓢蟲還被應用於象蟲的防治,如美國佛羅里達州利用異色瓢蟲控制柑橘上的根象 。在我國,人們釋放異色瓢蟲對煙草、桃、蘋果及棉花種植地的蚜蟲種群進行生物防治,能夠針對目標害蟲麥二叉蚜、梨二叉蚜、桃蚜及桃大尾蚜等提供有效控制 。

物種危害


引入異色瓢蟲會影響當地瓢蟲的生存,因而異色瓢蟲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入侵種資料庫(GISD)。 
隨著異色瓢蟲在世界範圍內的不斷擴散,其造成的生態影響不斷加劇。異色瓢蟲對引入地瓢蟲多樣性產生重要影響。此外,異色瓢蟲還可通過對食物資源的爭奪而影響其它瓢蟲種群數量,在相近生態位水平內產生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 。

防治措施


高效氯氰菊酯對異色瓢蟲幼蟲、苦參鹼對成蟲的致死率都在80%以上,而吡蟲啉對成蟲比較安全。烯啶蟲胺施用初期能降低異色瓢蟲的取食量,對下一代的初產卵、幼蟲及蛹的歷期、幼蟲存活率和蛹羽化率無顯著影響,但孵化率明顯降低。菊酯類殺蟲劑對異色瓢蟲毒力較高,煙鹼類殺蟲劑高效低毒,相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