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編輯部的故事的結果 展開
- 1992年趙寶剛金炎執導電視劇
-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書籍
- 暴走編輯部的故事
編輯部的故事
1992年趙寶剛金炎執導電視劇
《編輯部的故事》是1991年上映的電視連續劇,由趙寶剛、金炎執導,葛優、侯耀華、張瞳等主演。
《編輯部的故事》外景主要在中國農工銀行舊址拍攝,描寫6個性格各異卻都善解人意、樂於助人的編輯之間的交流與碰撞,描寫他們與社會發生聯繫后產生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這是我國第一部電視系列喜劇,劇中的調侃、幽默、諷刺、戲謔,開電視系列片之先河,它的出現,拓展了我國電視劇的美學品格。
編輯部的故事劇照
故事取材於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熱門話題,以《人間指南》雜誌編輯部的幾位年齡不等,性格各異卻都善解人意,熱心助人的編輯貫穿全劇始終。故事獨立成章,詼諧幽默,妙語連珠,使人捧腹,引人深省。正所謂: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東南西北萬象難收,一間平平常常的屋,幾位忙忙碌碌的人;一本熱熱鬧鬧的書,幾顆實實在在的心;有意人間指南,無奈人各東西;有意替人分憂,無奈心事難移,說不出是苦是甜,分不清是我是你。
以對話為主的《編》淺入深出,沒有因為妥協受眾而調整,至此人們很長一段時間將編輯部看成是最有思維、望塵莫及的精神境界,想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敢言。
演員 | 角色 | 備註 |
葛優 | 李冬寶 | |
呂麗萍 | 戈玲 | |
侯耀華 | 余德利 | |
張瞳 | 劉書友 | |
童正維 | 牛大姐(牛玉清) | |
呂齊 | 陳主編 | |
劉蓓 | 雙雙 | 簡介 第11、12、25集登場的配角 |
第1、2集誰主沉浮
大山飾 廣告客戶代表沃德捷夫
丁廣泉飾 職介所工作人員
夏和平飾 余德利朋友張永安
封智
劉亞軍
鄭琪
第3、4集 我不是個壞女孩
王蘭(王瀾)飾 輕生姑娘劉小紅
于謙飾 警察甲
劉穎飾 警察乙
武斌(武賓)飾 余德利找來的小混混甲
馮春迎
龍小建
劉影
侯華
李藝
第5、6集 侵權之爭
李成儒飾 晚會組織者騙子劉立權
蔡鴻翔飾 晚會導演騙子江寶根
文燕飾 李冬寶母親
蔣耀(蔣耀玢)飾 《大眾生活》女編輯
王惠飾 《大眾生活》主編何必
方倌德(方子哥、方子春的父親)飾 吳老
第7集水淹七軍
王友志飾“蘿蔔王”王大爺
寧寧飾 王大爺的孫女英子
文燕飾 李冬寶母親
第8集 小保姆
馬曉晴飾 小保姆米繼紅
方子哥飾 僱主老王
李建華飾 來編輯部雇傭小保姆的輕微智障者
李明珠飾 來編輯部雇傭小保姆的胖大嬸
劉藝飾 小保姆橘子
陳平
楊大偉
李亞明
賈大中
陳勵 飾 一找保姆大媽
第9集 一朝權在手
韓童生飾 交警
李緒良飾 被扣車主、複印機廠商趙經理
孫宇飾 違章司機(疑似官二代)
李柯
高振海
何長京 指揮交通的真交警
第10集 無中生有
濮存昕飾 詩人田喬
楊子純飾 余德利父親
李濱飾 余德利母親
姜黎黎飾 余德利妻子
第11、12集 歌星雙雙
劉蓓飾 雙雙姐
紀元飾 雙雙妹
馬景龍飾 歌舞廳老闆
郭冬臨飾 歌舞廳工作人員喜子
薛梅飾 歌舞廳工作人員小紅
夏和平飾 電視台編導張曉陽
盧鋼飾 音像出版社經理劉百田
第13集 甜蜜的腐蝕
秦焰飾 冰箱推銷者莫懷遠
傅彪飾 上當受騙的消費者
第14集 飛來的星星
叢林飾 業餘天文愛好者賈玉岩(假預言)
馮小剛 飾 傳言散播者夏雨兆(瞎預兆)
第15、16集 吃不消
修宗迪飾 作家張明高
劉斌飾 編輯徐志堅
李耕飾 編輯陳達
林京來飾 牛大姐兒子寶康
周虹
王洪武
李瑞芳
張凱
第17、18集 誰是誰非
王民益飾 作家張義和
楊桂香飾 張義和妻子劉秀芬
曹俊清飾 餐廳圍觀群眾(褐色衣服,戴眼鏡)
第19集 尋子記
李章飾 林謙則
郭壽陽飾 林謙則的老鄰居王大爺
張健
王英傑
張勇
張同
王顯和
周虹
孫曉琪
第20集 胖子的煩惱
梁冠華飾 廚師王師傅
姜祖麟飾 李社長
相紅輝
鄭元
第21集 有人好辦事
陳肖依飾 女作家林一嵐
徐敏飾 林一嵐丈夫
英達飾 公關者馮托
趙子岳飾 看門人李大爺
修宗迪飾 作家張明高
張元昌
第22集 人工智慧人
李玲玉飾 假機器人費麗麗(雷絲)
閻青飾 推銷假機器人的孫志純(貝迪)
第23、24集 娶個什麼好
張國立飾 失意男青年、疑似同性戀者趙永剛
田岷飾 來編輯部與趙永剛認識的李翠玲
梁丹妮飾 女強人
路歌飾 趙永剛母親
劉曉榮飾 護士
張淑霞飾 幼兒園老師
第25集 人民幫人民一把
李成儒飾 劉會全
濮存昕飾 田喬
李玲玉飾 費麗麗
馬曉晴飾 米繼紅
劉蓓飾 雙雙姐
導演 | 趙寶剛、金炎 |
編劇 | 王朔、馮小剛、馬未都、蘇雷、魏人、葛小剛 |
角色介紹
李冬寶
演員葛優
滿嘴實話的攝影記者,渾身上下充滿了冷幽默的喜感。別看他其貌不揚,但他微禿的腦袋思想前衛,是雜誌社裡最有想法的人。遺憾的是,儘管他出口成章、字字珠璣,末了也沒感動女同事戈玲,無緣抱得美人歸。
戈玲
演員呂麗萍
打扮時髦、個性十足,鬥起嘴來機靈不輸東寶。儘管被老同志列為“不靠譜青年”,她也能毫不在意地堅持做自己,是心高氣傲的文藝女青年的典型代表。
余德利
演員侯耀華
聰明圓滑,有經濟頭腦,甚至帶有一些市井江湖的習氣。看似離一個知識分子的形象有點遠,但在幾次雜誌社的風波里,他處理問題都頗有見地,不怕往身上攬責任,有擔當。
牛大姐
演員童正維
快人快語、嫉惡如仇,言必要“政治正確”,堪稱全雜誌社三觀最正的編輯。不過,作為老同志,她難免思想守舊,動不動就愛上綱上線,沒少挨東寶、戈玲和余德利的擠兌。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獲獎情況 | |
2021 | 首屆澳淶塢國際電視節金萱獎 | 建黨百年全國優秀電視劇 | 《編輯部的故事》 | 獲獎 |
2019年 | 新時代國際電視節 | 全國十佳電視劇 | 《編輯部的故事》 | 提名 |
1992年 | 第12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 | 長篇二等獎 | 獲獎 | |
最佳女主角 | 呂麗萍 | |||
1992年 | 第11屆中國電視金鷹獎 | 優秀連續劇 | 《編輯部的故事》 | 獲獎 |
最佳男演員 | 葛優 | |||
1992年 | 第1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 電視劇獎 | 《編輯部的故事》 | 獲獎 |
片頭曲
世界很小是個家庭
作詞:馮小剛 作曲:雷蕾 領唱:徐唱,合唱:中央少年廣播合唱團
片尾曲
投入的愛一次
作詞:馮小剛 作曲:雷蕾 演唱:毛阿敏
插曲
《 我喜歡我的夢》
作詞:馮小剛 作曲:雷蕾 演唱:朱楓
在第11、12集,片中叫《奇迹》。
《 吹過的風》
作詞:馮小剛 作曲:雷蕾 演唱:朱楓
在第12集,片中叫《訴說》。
《 我看你很近》
作詞:馮小剛 作曲:雷蕾 演唱:朱楓
在第3、12集。
《 風雨同行》
作詞:馮小剛 作曲:雷蕾 演唱:毛阿敏、朱楓、張宏聲、成方圓
在第4、25集,與《世界很小是個家庭》歌詞相同。
創作背景
《新編》開播面貌迥異 只因時代變了
“時隔20多年,《新編輯部故事》帶著與經典舊作毅然“決裂”的全新面貌與觀眾見面。已經播出的六集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浮誇、顛覆、娛樂化、重口味,有人稱讚歡樂新潮,有人則感慨荒腔走板變了味,難以接受……其實,今天再苛求重溫王朔式幽默的舊夢已不現實。採訪了老版“編輯部”的總策劃和新版的導演鄭曉龍,發現兩個風格樣式天壤之別的作品,其實創作初衷、思路、流程都沒變。改變的是我們的時代。”
王朔的中短篇小說《誰比誰傻多少》、《修改後發表》、《懵然無知》為一個系列,講述的是一個編輯部內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塑造了於德利、李東寶、戈玲等幾個經典人物形象。這幾篇小說可以說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曾經一度熱播的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的雛形。幾篇小說的故事都取材於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熱門話題。
“老編輯部”出爐幕後
“哪裡有個編輯部的樣子,整天就知道瞎貧”
其實,1991年的《編輯部的故事》從最初策劃到最終走紅,經歷的波折遠比《新編輯部故事》“懸”得多。那年《渴望》大火,閑置的攝影棚需要新項目利用起來,有兩個方案,一是《皇城根》,一個是鄭曉龍提的《編輯部的故事》。最終決定上“編輯部”,一是希望創新,系列喜劇的樣式中國電視還沒有,二是希望“說一些想說的話”。
“老編”曾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通過審查。鄭曉龍先請思想比較開放的北京廣電總局的老局長張永經做藝術顧問,有人勸張永經,“不要拍,別晚節不保”,但張永經力排眾議,“老編”得以立項開拍。
《編輯部的故事》剛播出時一度爭議非常大,特別是老年觀眾對王朔式的語言幽默不接受,“哪裡有個編輯部的樣子,整天就知道瞎貧”。但中青年觀眾卻開始街談巷議,議論紛紛,後來專門出過對話集,爭相模仿劇中人物的對白,“最終是中青年觀眾把這個片子帶起來了”,鄭曉龍說。後來鄭曉龍籌拍《北京人在紐約》,姜文找到他說,“看了《編輯部的故事》,沒想到電視劇能拍成這樣,你的劇我一定要演。”
“新編輯部”十年難產
《編輯部的故事》的編劇以王朔為主,馮小剛等人為輔,今天來看堪稱中國喜劇的豪華陣容,當年他們也是才華橫溢正當年,劇本誕生行雲流水非常順利。先是到友誼賓館開策劃會,你一言我一語地聊人物,先說李冬寶,又說有個跟李冬寶若即若離的女孩戈玲,精靈古怪,還有摳門的劉書友和一天到晚老想掙錢的余德利,大家都很想諷刺一下當時無處不在的“馬列老太太”,就有了牛大姐……之後討論要說什麼,每一集一個話題,羅列了20多個,各自領幾個回去寫,最後王朔寫的用得最多,馮小剛也有六七集。拍攝的時候劇本已經非常成熟,王朔和馮小剛式的京味調侃很圓熟,演員基本上照著本子演就一氣呵成。
有“老編”的成功墊底,“新編”的立項和播出一路綠燈,但它核心的創作過程卻要艱難許多。鄭曉龍籌備了近十年,編劇換了五六撥都不滿意,“十年前開始寫‘新編’劇本,周星馳式的無厘頭還沒出現,喜劇樣式的解放程度還沒這麼大。最初也瞄著‘老編’的風格創作,但一直都不行。後來我跟編劇說,不要再想王朔和馮小剛,如果照著王朔路子寫,永遠寫不出來。喜劇是往前發展的,放開了去想象,之後才有了新的劇本。”從王朔式京味幽默里解放之後,話題的選擇又遇到難題,哪些是可以說的,哪些是想說而不能說的,哪些是點到為止即可的。有意思的是,二十多年過去了,“老編輯部”的話題有的在“新編”里仍然被沿用,比如世界末日。鄭曉龍說:“老版有一個話題是‘星星撞地球’,講不相信科學,但主要是批評唯心主義;新版中的《再見,2012》就不是這樣了,我們新的認識是,如果不善待地球,不注重環保,地球早晚要毀滅,比原來又往前走了一步——地球毀滅是有可能的。”
“侃片子”的第一步是確定人物和相互關係。
最先定下的人物是冷幽默、“誰拿他開涮都不在乎,一不留神還就把你裝進去”的男編輯李冬寶和伶牙俐齒、得理不饒人的女編輯戈玲。兩人互相幫襯,關係有點兒曖昧,但又不停各自與人相親。
“當時編輯部多是新老交替,經歷過‘文革’時期的老人都在,於是得有一個思想僵化的‘馬列主義老太太’,還有一個自私、愛打小報告的劉書友。當時是商品經濟時期吧,得有一個跑江湖的余德利。還有一個老幹部,就是左右逢源、形象正面的張主編。”編劇葛小剛說。
定下人物后,接著侃故事,尋找社會流行的、矛盾集中的話題。
先由各位編劇自報:“我有一個什麼故事……”然後大家一起補充、豐富,朱曉平作記錄。這樣一共侃出了將近40個故事來,後來精選出30集。
分工時,朱曉平認領了4集,王朔6集,蘇雷6集,馮小剛6集,葛小剛2集,魏人1集,海馬影視工作室的另外兩位成員傅緒文和馬未都,分別領走4集和1集。
“我們的劇本就是照你寫的”
幾個月後,劇本匯總到鄭曉龍手上,風格各異,質量參差不齊。
“王朔的是最好的,朱曉平的有點陝西味。其他有的喜感強,有的喜感弱。有的格調高,幽默風趣;有的格調低點,玩笑有點低級。各有各的感覺,很不一樣。”鄭曉龍告訴記者。
不巧,正逢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搬家,其間劇本不慎遺失。王朔只好帶著馮小剛,按照原來的印象重寫了一遍。王朔寫了13集,馮小剛寫了9集。
後來馮小剛向鄭曉龍提出,他的劇本同時署王朔的名,王朔的也署他的名。“我說沒問題,大家都是集體創作嘛,跟王朔一說,他也說可以。”鄭曉龍告訴記者。所以,王朔與馮小剛所寫的22集,最後都是合署的兩人的名字。
編輯部的故事劇照
編輯部是社會中最活躍和最善思考的部分,彼此之間的同事關係不但能使角色道出中國的難言之隱,還能展示中國不同階段知識分子狀態。《編輯部的故事》以對話為主深出淺入,沒有因為妥協受眾而調整,至此人們很長一段時間將編輯部看成是最有思想、望塵莫及的精神境界,想常人所不能想,言常人所不敢言。該劇故事獨立成章,詼諧幽默,妙語連珠,使人捧腹,引人深省。(搜狐娛樂評)
編輯部的故事劇照
《編輯部的故事》描寫6個性格各異卻都善解人意、樂於助人的編輯之間的交流與碰撞,描寫他們與社會發生聯繫后產生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這是中國第一部電視系列喜劇,劇中的調侃、幽默、諷刺、戲謔,開電視系列片之先河,它的出現,拓展了中國電視劇的美學品格。(紅網評)
《編輯部的故事》主要是室內拍攝,畫面語言比較單調,主要靠的是台詞的出其不意。從古到今,讓人發笑的語言只有一種:製造反差。可以用特高雅的詞語描繪粗俗的人,也可以用特雄偉的詞描述特庸俗的人,還可以一本正經地出醜,或者故意把大的說成小的、快的說成慢的、滑稽的說成莊嚴的,利用語境的錯位抖機靈。《編輯部的故事》第一次在電視里把文件語言、報告語言、政治語言傾瀉在世俗之事、男女之事、凡人小事上,處處反差和笑料,著實新鮮過癮。套用一個術語,這叫反諷。《編輯部的故事》在迎合和鞏固社會主流話語的同時,又每時每刻都在嘲笑和解構著它。過去人們聞之肅然的高調、見之心驚的上綱、掏心掏肺的謳歌,在劇中全成了另一種味道,全成了不著調的笑料,全沒了殺氣和力道。這自然和人們放下包袱、輕裝上陣的心態吻合了,自然和“昨日像那東流水,離我遠去不可回”的時代節拍同步了。(搜狐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