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寺

山西武鄉縣元代寺廟

真如寺在山西武鄉縣城東40公里的韓北鄉士河村中,創建於元至治三年(1323)。

簡介


明弘治、清康熙、乾隆年間均有增建與重修。

建築


武鄉真如寺
武鄉真如寺
寺院坐北向南,共為兩進院落。中軸線上有天王殿、中大殿(俗稱南殿)、后大殿,鐘鼓二樓位居天王殿兩側,左右廊廡配殿對峙,共有殿宇三十餘間。天王殿、鐘鼓二樓及前院廊廡配殿於民國初年塌毀,其餘主要殿宇尚存。後殿建於寺院的高台之上,面闊五間,進深五椽,梁架為原始材料粗略加工后施用,為元代遺構。金柱、檐柱柱頭捲舌圓潤,內額縫間用大替木,從用材選料 及形制上分析仍沿襲了宋代的製作手法。兩山用四柱,殿內徹上露明造,梁架彩繪圖案,前檐柱頭斗拱五鋪作重拱雙下昂,明次間柱頭斗拱出45°斜拱,各間均無補間鋪作。懸山式殿宇灰脊灰獸,筒板布瓦裝修,舉折較為平緩。南殿居中,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四檐各施三踩斗拱,單下昂,前後檐明次間均施補間科。角科出斜昂,耍頭作昂型,用鴛鴦交首拱連接。

歷史


現存真如寺,有正殿五間,南殿三間,另外護法枷籃,鐘鼓樓以及庶郭畢具。其主建築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五椽,為懸山頂造南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為單檐歇山頂造。整個寺院呈現濃郁的古典風味,氳含典雅的佛教風情。真如寺始創年代已遠不可考。據碑文記載,至北宋真宗祥符年間(公元1008-1016)始有真如寺之名。元代至元三年,經重修擴建,初步形成一定格局。此後,曾在明代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進行過多次重修,但基本格局未變。
真如寺雖廟貌規模不甚宏偉,但其歷史上在當地影響較為廣泛。最為典型的有每年四月的傳統廟會和臘月初八的雪山廟會。每逢廟會,周圍數十里村民老少雲集,男女紛雜,各類雜耍,技藝紛呈;商賈會聚,百物交流;文武社火,熱鬧非凡。特別是每年臘月初八的雪山廟會,遠近寺廟和尚僧眾抬著用洒水凍結而成的雪花松枝,前來進香,形成真如寺別具一格的獨特風情。直至今天,這裡仍然流傳著"千層樹、八角井,三街六寺九觀音,三十二畝柳塘地,八十二畝聚羊橋等等神話傳說。>
此外,真如寺在歷史上曾收集了大量的名人碑刻,據《武鄉縣誌》(舊志)載,其中較為有名的碑刻有:兵部尚書魏雲中所撰《大明創建敕封海讀王碑記》,進士任斗南撰附《縣尹李公德政之碑》等等。
真如寺不僅保存了元、明、清時期的古建築,而且還是一處革命舊居。1939年7月15日至1940年11月4日,八路軍總部野戰衛生部、總部醫院、總部衛生學校曾駐紮在武鄉東部山區的土河坪村。總部衛生部、醫院和衛生學校駐紮在真如寺內及附近群眾家中。野戰衛生部曾在附近一帶設立材料分廠和製藥分廠。總部衛生部和醫院在這裡治癒了大批傷病員,並為我抗日根據地和抗日前線輸送了大批醫務人才。
由於真如寺存在較高的文化品味和文物價值,所以1980年8月1日,被專家評定並公布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線路


1、長治---武鄉
每天在長治客運中心有發往武鄉的客車,發車時間6:30--17:00,每30分鐘對開一趟。
太原---武鄉
每天在太原建南汽車站有發往武鄉的客車,發車時間6:30--16:00,每30分鐘對開一趟。
2、武鄉縣城有開往韓北鄉的班車,然後包車前往士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