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孔亞綱

調孔亞綱

海生的爬行動物,其特徵是頭骨有大的上顳孔而缺少下顳孔。根據適應水生特化的程度不同分為兩個次亞綱,即聯龍次亞綱(Synaptosauria)和魚龍次亞綱(Ichthyopterygia)。

聯龍次亞綱


調孔亞綱
調孔亞綱
(Synaptosauia)
眶后骨和鱗骨構成上顳孔的下界;頭很小,口大;頸較長;身體寬扁;因適應水生,四肢發展成橈足,指骨數目加多;肢帶骨的腹側壯大而背側(如肩胛骨、腸骨)退化。橈足上的骨頭呈柱棒狀。根據食性不同,本次亞綱的爬行動物可分為兩個目:即蜥鰭目(Sauropterygia),牙齒長而稅利,食魚;木盾齒龍目(Placodontia),後部牙齒板狀,有壓碎作用,食軟體動物
侏羅紀和白堊紀非常興盛,分佈幾乎遍及全世界(除南極、南美)的蜥鰭目蛇頸龍類是本亞綱典型而重要的代表。

魚龍次亞綱


(Thyopterygia)
本次亞綱的成員是高度特化適應水生的海生爬行動物,或叫魚形爬行動物。本次亞綱只有一個魚龍目,其特徵是后額骨和上顳內構成上顳孔的下界;身體魚形,有大的像魚樣的背鰭、胸鰭、腹鰭和尾鰭,脊柱伸入尾下葉;頭大,眼大,吻長,有長的利齒,肉食。魚龍類可能在晚古生代晚期起源於杯龍類,在三疊紀早期已完全特化成魚形,繁盛於侏羅紀,少數殘存到白堊紀。它們的分佈幾乎遍及全世界各個大陸(除南極洲、非洲外)。Ichthyosaurus(魚龍)是本亞綱的典型代表。
調孔亞綱
調孔亞綱
我國的魚龍類化石集中於三疊紀,分佈地區頗廣,西藏、貴州、安徽均有發現。如Himalayasaurus(喜馬拉雅魚龍)、Mixosaurus(混魚龍)、Chaohusaurus(巢湖龍)等。